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8 2023-11-1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盐城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 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 农城。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它位于银川市的西部。内部分布着9座帝王陵以及200多座王侯勋贵的陪葬墓,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达20.9平方千米。作为皇家陵寝,西夏王陵设计紧密。布局严谨,总体以传统的南北中轴、左右对称的 格局排列,呈长方形的陵墓坐北朝南,集唐风宋韵、西夏特色于一体,自成风格,别具匠心,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摘编自王学典主编《100古城畅游通(美丽中国系列)》)
材料二:
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 一般地方官吏墓、 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
第一,受中原文化影响,强调伦理等级制。帝陵级别最高,陵园建有宫殿式建筑群,有阙台、角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塔等,陵塔是标志性建筑。王侯、勋戚、高官墓等级次之,亦有墓城、碑亭等建筑,其中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各类型高台是标志性建筑。高僧墓的标志则是平地起建覆钵形塔。地方官员一般为火葬墓,没有夯土台,葬俗受佛教影响。党项望族大姓的墓虽无墓园建筑,但以碑亭建筑为标志。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佛教在墓葬制度中的影响。
第二,阴宅建筑简单,表现在墓道和墓室建筑上。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墓道斜坡式,土洞式墓室,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薄葬的特征。
第三,夯土建筑遗存多。陵墓园内筑夯土高台和夯土墙,地面的木构架建筑消失了,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
第四,墓葬渗透佛教文化元素。无论建筑装饰还是墓的形制,体现佛教文化。帝陵中有陵塔,王侯墓中的陪葬物有经幢, 一般官员墓火葬并有塔式灵匣,高僧塔葬,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
第五,西夏墓的建筑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地面殿、阙、城墙等建筑承中原形制。月城及其内在石象生布列反映北方草原都城特点:建筑装饰构件更多地融合中原文化、中亚文 化、西亚文化,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建筑文化的民族大融合。
(摘编自陈育宁、汤晓芳、雷润泽《西夏建筑研究》)
材料三: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其中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而以汉夏文残碑最为珍贵。建 筑材料则主要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质材料次之,石质构件数量较 少。随葬品有大型器皿、装饰品、武器及部分瓷片、丝织品残片等。此外墓室内还发现有大 量动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中以碗、 盘居多,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另外,还有泥塑残块、钱币、铜器、陶棋子等,种类繁 多,为后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浏览完整试题
1975年,在西夏王陵三号陵中出土了六座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长高宽均为70厘米左右,石雕造型为男性人体全身跪姿。轮廓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下腭置于胸前,肩与头齐,双乳拖腹,双手或拉膝或上托,下肢跪曲,腹脐清晰凹现,力度极强。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东方维纳斯”。
西夏三号陵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代表着西夏时期高超的冶炼工艺,属“国宝”级文物。
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的《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 仍有三大未解之谜。 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 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 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 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 为何还能屹立如初?
(摘编自陈海波《西夏简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银川因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古称宁夏城,其历史最远可以向前追溯至汉成帝阳朔年间。
B. 西夏墓建筑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僧塔葬、阴宅简单、用经幢陪葬等方面。
C. 西夏王陵因为其陵墓建筑的地域条件,虽然已历经七八百年,但夯土高台犹在,保存完好。
D. 西夏王陵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建筑材料、随葬品等多种品类,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先赞美银川为“塞上明珠”,又称誉西夏王陵为“东方金字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材料二依次介绍了西夏陵建筑强调伦理等级、阴宅建筑简单、夯土建筑遗存多等特征,条理清晰。
C.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使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跃然纸上。
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介绍了西夏王陵的规模和出土文物的规格等内容。
3.下列诗词中,最适合替换材料三《古冢谣》的一项是(3分)
A.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杀气凛冽贺兰卷,西风白马啸天冲。今宵月上怀雄主,泪洒林间断剑吟。
C.野利去后字不传,千载谁识夏王陵。王图霸业今何在,大漠风沙断征人。
D. 诈降河曲懈战意,焦土贺兰虏辽王。定都庆洲成三国,宋辽西夏各一方。
4.有关部门正在征集“关于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4分)
5.假如你的家乡也入选了《100古城畅游通》,请参照材料一介绍银川的思路为家乡写一段 12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旧寨的叛逃
雷平阳
细雨里,旧寨古道一带是凌乱的。两边青色的峰丛、杂树、蚕桑和荒草。似乎很久没有看见过人了,全都沉浸在个体的迷狂之中。峰丛本应有着清晰的层次、蓬勃的生长力和饱满的天际线。但它们纷纷收身于薄雾,并将细瘦而又直抵天穹的桉树,纳入自己的色系与场域,两者组成了旧山水图卷中那些写意的没完没了的局部。
那白丝绸一样的烟雾是从两座圆锥形的峰丛之间升起来的。它们不是自然的白雾,更不是我想象中或记忆中的炊烟。极有可能是某个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将地上的枯枝败叶集在一块儿,点燃了,却因为细雨的浇淋而无法痛痛快快地燃烧,应有的火焰变成了烟雾。当烟雾一再地扩大、升高,变化出不同的形象,继而在一点一点地生成又一点一点地消失的过程中,呈现出寂灭的本相时,我坐到了川山镇旧屯村一座古老的石桥上。
这座石桥不知建于何时,它横卧在一条我不知道名字的溪水上。有别于那些精雕细刻或 立着各种河神的石桥,它只是用一些粗糙的青石条,很随意地砌筑而成。并高出地面七个台 阶。青石条与青石条之间,几乎都有着手掌厚度一样的缝隙,里面都是草窝子,年复一年地枯朽,又在枯朽中伸出绿色的条茎和细叶。因此,这石桥让人觉得它不是人工建设的,而是一群山中的石头某一天突然活了过来,站起身子,一路走到这儿,便纷纷躺了下来。石桥上长满了荒草,溪水里同样长着荒草和细高的藤状植物,从百米开外看过去,满眼全是草木。
石桥是隐身的,石桥、溪流和草木已经是一个巨大峰丛背景下小小的共和国。由于草木作为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并极其强势,我在石桥上抽烟和发呆的样子,类似于一只苍鹭在此停歇一 会儿,完全改变不了草木天生的格局,甚至我也委身于草木了,乃是草木中细碎的一叶。令人凭空生出欢喜心的,是流水。按照常理,石桥是因为流水而现身的,可是,坐在石桥上.我没有看见流水的身影,尽管听见了草木丛里响着的流水的脚步声。我走下石桥,想扒开草 木走向流水,殊不知草木一再地坐化或寂灭,每一根草的下面,都有着腐烂了的只有菩萨才 能计数的草,它们所形成的尘土渊薮,已经是人世的陷阱。我退步回来,又坐到了石桥上,又抽了一支烟,这才走上了旧寨古道上的一条岔路。
古道的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上面看不到一个人影。石桥边的草木共和国美则美矣,但 缺了几声鸟啼,而且花朵尚未绽放,蝴蝶和蜜蜂还在另一个世界奔波,季节的错置和某个时 间点上景物的错位造成的缺憾在我这儿成为永久的遗憾。 一个人走在这条岔路上,我领受的 山川信息和我在这些信息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使我顿时觉得自己走到了地球的边上。我说 “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这纯粹出自我的想象。实际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什么 地方,而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是的,那一刻,我只想从结伴采风的队 伍里叛逃,从广西叛逃,从地球上叛逃。我觉得,这条路之所以从天边的峰丛之间伸到我的 面前,就是为了来接引我的,而且它一直就存在于我的心底。它弯曲时的弧度,路面上的尘 土,两边长着的灌木丛,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就连草丛里有多少个土丘,丛林里布谷鸟鸣 叫多少声,哪几棵桉树可以长得像赶路的道士……都有着精确的数据和完美的安排,每一个 细节都与我的灵魂尺寸相等。
展开余下试题
这条分岔而出的道路两边,坡地或者沟壑上,还多出了太多的喷泉一样的竹林。行走在 里面,多年以来,我终于又发现,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在特殊的环境里。地球上果然只存在 一种声音,那就是自己心跳的声音。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该怎么长就怎么长,笔直向上争夺阳光者有之,斜刺而出插向灌木丛者有之,伏在地面上与荒草为伍者有之。它们活着活着就死了,枯朽在亲人的怀里,也 有的活得满身黑垢或苔藓仍然兴致勃勃,一阵春风吹过,便一身的叶片儿都在鼓掌。特别是 那些与栗树和桤木杂生在一起的竹子,有意无意,它们都会在杂乱并低俗的枝叶中挺身而 出,在鲜有人迹的山水长卷里抢下自己想要的空间。给我的感觉,身在荒野,它们也长出了 人心,有了人的灵魂。不过,应该这么说才对,因为我的到来,因为我内心藏着人间乱象, 它们因为我对它们的端详与细分而蒙了羞耻,得了俗命。真实的景象何至如此呢?环江县野 地里的这些竹子,它们有别于公园里和私人后院中的那些人工竹类,它们本就不是人类的眼 中之竹或胸中之竹,自生,自灭,整个过程从不象征什么,竹子始终存在于竹子的形体中, 竹子从来都是竹子本身。它们的命运甚至不指向竹笛、竹排、竹篱、竹箱、竹楼、竹椅和打 狗棍,悄悄地活一场,就为了悄悄地死去,抑或什么也不为,不知生,亦不知死。
在岔路上叛逃,一个小时,我视其为一生时光凝结而成的舍利子,当然也可以说是滚滚 浊流中蒙思的一次走神。所以,当我原路返回,站立在木论景区停车场边一根写有“你已进 入监控区”字样的电线杆下,我发现自己的确还不适应人世间的生活,走在人群中。自己的步伐变形了,左脚总是踢着右脚。乘车返回环江县城的路上,心还在地老天荒的旧寨古道一带游荡。
( 有 删 改 )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说“旧寨古道是凌乱的”,第四段又说“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两者并不矛盾,表现了作者体悟的进一步深入。
B.作者在第三段中突出了石桥与草木、溪水融为一体的特点,把这些景物塑造成了和谐 共处的生灵,充满诗意。
C. 作者渴望在旧寨古道的岔路上一直走下去,却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处,流露出其内心的迷茫和忧伤。
D.作者认为,在自然面前人如“一只苍鹭”或“细碎的一叶”那样渺小,人要懂得尊重自然、感恩自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中作者展开联想,从两座峰丛间升起来的烟雾想到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 由此及彼,虚实相生。
B.第四段中作者表达季节错置、景物错位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能从普通人的日常体验出 发,通俗易懂。
C.第五段“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中的“幽篁”一词,让人联想到王维“独坐幽篁 里”的诗句,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的传承。
D.文章结尾电线杆上“你已进入监控区”几个字形象地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能起读者共鸣。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的理解。(4分)
9.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
经曰:“羞用五事①。五事: 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艾②。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貌之不恭。是谓不肃。肃,敬也。内曰恭。外曰敬。人君行已,体貌不恭,怠慢骄蹇,则不能敬万事,失在狂易,故其咎狂也。
史记成公十六年,公会诸侯于周,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告公曰:“晋将有乱。”鲁侯曰:“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殆必祸者也 。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谊,足以步目。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曰绝其谊:足高,曰弃其德:言爽,曰反其信;听淫,曰离其名。夫目以处谊。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后二年,晋人杀厉公。凡此属,皆貌不恭之咎云。
(节选自《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
材料二:
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告,成公在朝。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愿无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至于殄灭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戏。皆是术也。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 。”
(节选自《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
【注】①五事:指古人修身的貌、言、视、听、思五件事。②艾:治理得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非瞽A史B焉C知天道D吾见晋E君之容F殆G必祸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故其咎狂也”中的“咎”指过错,“故国将无咎”中的“咎”指灾祸,两者词义不同。
B. 抑,指或者、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抑”词义相同。
C.爽,指违背。与《诗经•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的“爽”词义不同。
D. 牧,指修养。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人认为修身只有重视貌、言、视、听、思五事,才能做到庄重严肃、耳聪目明、善治善谋、为人圣明。
B. 单襄公从晋厉公视远步高中判断出晋国不久将有动乱。后来,晋厉公被杀的事实应 验了他的预测。
C.夏桀、商纣王、周厉王和周幽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由于过错太多而失掉 威严,最终身死国灭。
D. 君主是舟,百姓是承载舟的川泽,水流的方向决定了舟的航向,百姓的美恶是君主行动的缘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4分)
(2)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4分)
14.成公君臣讨论晋厉公被大臣杀害一事时,里革指出了晋厉公哪些过错?请简要概括。 ( 3 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丁巳中秋
宋•刘克庄
说与行云,且撋就①、嫦娥今夕。俄变见、金蛇②能紫,玉蟾能白。九万里风清黑眚,三 千世界纯银色。想天寒、桂老已吹香。堪攀摘。
湘妃远,谁鸣瑟。桓伊去,谁横笛。叹素光如旧,朱颜非昔。老去欢悰无奈减,向来酒量常嫌窄。倩何人、天外挽冰轮,应留得。
展开余下试题
【注】①撋就:温存体贴。②金蛇:比喻雷电之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作上阕,写中秋之夜由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到行云消散、月色皎洁的天气变化。
B. “想天寒”三句,将视线由阔大之景转移到眼前飘香的桂树,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 下阕借用湘妃和桓伊两个典故,既写出了词人的现实处境,又丰富了词作的内涵。
D. 古代诗人对月有着特殊的情结,本词中“嫦娥”“玉蟾”“冰轮”都是月亮的美称。
16.本词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是借月抒怀,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 中“ ▲ , ▲ ”两句化用了《诗经》中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主要原因是“ ▲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 ▲ ”,不要被当时辽国的威势胁迫。
(3)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龙年,2024年《故宫日历》就选用了93件故宫馆藏龙文物的图片作为插图。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诗文多有出现,比如:“ ▲ , ▲ ” 等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走起来十分地不得力,若不是十分地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跑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 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得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 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 ① 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地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了一样。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 ② _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且成语构成方式为AABB式。(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就”和“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就算送来,我也是坚决不要的。
B.就本质而言, 一切都是永恒的。
C. 你越不让我干,我就越要干!
D.工具就在房里,你自己找吧!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小狗好像脚爪被冻木了似的夜夜地叫唤”,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类的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5节荐椎和3~5节尾椎构成。像这 样,人类的腰椎有5节,而黑猩猩的腰椎只有4节。而且,黑猩猩的骨盆是纵向的,呈现把下面2节腰椎从两侧按压下去的形状。因此, (1) 。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的骨盆纵 向短,5节腰椎都可以自由活动。
无论是人类还是黑猩猩,腰椎都呈现出从骨盆朝前向斜上方延伸的形状。如果让脊椎保持笔直,身体的姿势 (2) 。因此,直立的人必须使腰椎做向后的运动,才能使身体挺直。黑猩猩不能做出这样的动作,但是人类的腰椎却可以较自由地活动,还是能够做到这 种程度的。
与黑猩猩相比,人类的腰椎能够更自由地活动, (3) 。 比如,①玩具娃娃的手臂是可以转动的东西,②所以那个部位最容易坏掉。③无论是什么东西,④能够活动的部位都是比较脆弱的。⑤因此,腰疼不太会发生在黑猩猩身上,⑥但是却会发生在人类的身上。
⑦更加雪上加霜的是,⑧腰椎还要承受身体的重量。⑨越往下的脊椎承受的身体重量也越大,⑩就更容易引起腰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词语冗余,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删改。(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网络热词“沉浸式”正从虚拟世界走入现实生活:废寝忘食的莘莘学子,沉浸在 知识海洋里;挥汗如雨的劳动大众,沉浸在生产岗位上;呕心沥血的科技人员,沉浸在创新 创造中……沉浸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沉浸式体验是一种滤掉外在干扰的高专注投 入,更是一种为积极的事业不知疲倦的高价值愉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盐城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2.C(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并不是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而是当时的建造者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
3.C(从原文“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的《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 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逄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可知,文段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当下西夏王陵的荒凉。C项,“野利部落去世后, 没有文字记载,千年来谁又能认得西夏王陵,曾经称王称霸建立功业如今又在哪里呢?浩瀚沙漠中大风凛冽、尘沙满天阻断了远行的人”作者感慨斯人已去,曾经西夏的辉煌不复存在,西夏王陵无人问津。)
4.①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夯土建筑遗存多,有数量优势;②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佛教文化影响,有丰富文化内涵;③三大未解之谜,有神秘吸引力。(共4分。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5.示例:盐城,又称瓢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东临黄海。物产丰富,盛产盐等。最值得称道的是九龙口风景区,九条自然河道汇合于龙珠岛,形成九龙抢珠的复合水系,滩荡水面达十万亩,资源丰富,景色宜人。(评分依据:共6分。得名、位置、历史、起源、物产等每点1分,最多3分;重要景点的介绍3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解析:第4段中“……实际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什么地方,而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是的,那一刻,我只想从结伴采风的队伍里叛逃,从广西叛逃,从地球上叛逃。我觉得,这条路之所以从天边的峰丛之间伸到我的面前,就是为了来接引我的,而且它一直就存在于我的心底……”可知,作者内心十分明确自己的目的和想法,并不迷茫和忧伤
上一篇: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2023.11)一模语文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盐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