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1 2023-11-1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格致中学 二〇二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 语文试卷(共8页)
(测试150分钟内完成,总分150分,试后交答题卷)
友情提示:昨天,你既然经历了艰苦的学习,今天,你必将赢得可喜的收获!
祝你:诚实守信,沉着冷静,细致踏实,自信自强,去迎接胜利!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苏洵《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之悲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要求选择。(5分)
(1)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学生阅读完《乡土中国》后归纳的阅读这类著作的策略,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 关照全篇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
B. 分析日常生活描写,领悟作品社会意义。
C. 抓住核心概念,以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
D. 梳理出作者所形成结论的相关研究思路。
(2)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给老师的手机短信,以下四处划线部分,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老师您好![甲]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垂念和提携![乙]前日惊闻您接连出版一部大作和一部长篇小说,[丙]很想惠存一部拜读,[丁]但因疫情我不能前往舍下,谨请您快递一本。邮寄地址:×××。敬祝您安康顺遂。学生×××。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7题。(17分)
李约瑟难题——让书目说话
①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虽然众多研究者的回答都与史实保持了因果一致,但在“为什么的回答上依然是盲人摸象。
②我们将从制度变迁和科技发展两个维度来回答李约瑟难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増添新材料。
③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掌权者会鼓励社会资本集中于获利能力较强的知识,如果制度发生改变,只可能是因为新制度更有利于掌权者。如果科技创新会带有失去现有权力的风险,掌权者便会利用制度设计来阻碍科技的创新。这样看来,对中国古代的掌权者——帝王的制度偏好分析便是我们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一步。
④早在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政治文化的主流;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了正式统一。此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不变的是“单一权威”的政治制度,这与巩固皇权的期望以及面积辽阔而人口众多的帝国现实相适应。中国的地理结构和政治文化,都显出单一权威的取向。经过早期的试错、摸索,单一权威在政治文化上最终落实为尊崇儒家。这是因为儒家以礼治为核心的文化,有助于落实掌权者的政治制度。
⑤但是,仅靠制度变迁理论推断出的结论来解答李约瑟难题说服力还不够,我们还要“让书目说话”,要拿出证据来!
⑥西汉以来便有编修前代史书的传统,史书所载艺文志或经籍志记录了当时的存世文献,这是我们了解历代知识存量的可靠途径。载有书目的正史有六部,即《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每部书目都是一个横截面,通过对书目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经史子集中科技类文献的占比变化。
⑦依据前述六部正史书目和清代《四库总目》,以卷(卷是我国古籍的重要计量单位,每卷的容量因书而异)为单位表述各朝代的文献总量,统计可得知识存量的总体变化(见图1)。图1显示,历代知识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浏览完整试题
⑧根据书目中的分类,可以统计科技类文献(我们将农家、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医经、经方、历数、算术和医方等归为科技类文献)的数量,并计算科技类文献在所有书籍中的占比(见图2)。图2显示,科技知识在所有知识中的占比从汉朝开始一直趋于下降;尽管《新唐书》中科技知识比例略有回升(至10.95%),但与汉朝和隋朝相比仍有明显下降。从汉朝至宋朝,知识总体存量不断増加,科技知识的比例却不断下降。宋代以后,知识总体存量与科技知识比例呈现同时下降的趋势,说明了宋代之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步停滞的史实,这与李约瑟之谜的时间点基本吻合。
⑨根据前述单一权威假说,统治阶级尊崇儒家思想,会对科技创新形成排斥,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儒家文献占比作为观察角度,考量单一权威制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观察图3,可见儒家文献的比例从西汉独尊儒术开始约占39%,此后不断攀升,到宋朝时达到71%。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的相关系数为负0.75,显示出很强的负相关。这也印证了在单一权威制度下,皇权偏好维持稳定的制度,强势推行儒家思想,抑制了科技创新,使科技革命不容易发生。
⑩对李约瑟难题而言,历代知识结构的事实证据呼应了单一权威制度的理论假说,证明科技停滞是中国制度变迁的轨迹使然,维护这种制度只会排斥而不是鼓励科技创新行为。即使有好事者生产出先进的科技知识,在单一权威制度的约束下也不容易继续发展而形成体系,相反,在这种约束下,科技创新更可能的结局是悄无声息地散佚失传。
⑪“让书目说话”的研究方法,其意义或许超过了对李约瑟难题的单纯回应。书目是对一个时代知识存量的盘点,可窥见当时社会各层面的知识。对比分析不同时代的知识存量,可以发现其演变的过程。这种方式所呈现由的事实可以揭示文献所记载的历史之外甚至之内的内容。如果拓展李约瑟难题的外延,“让书目说话”可以为探讨古代知识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证据。
3.阅读图1,概括历代知识存量的变化,将第⑦段横线处补充完整。(2分)
4.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图3名称的一项是( )(3分)
A.科技类文献占比及线性趋势 B.儒家文献占比及线性趋势
C.科技类文献占比 D.儒家文献占比
5.以下说法如果为真,可以削弱“让书目说话”实证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艺文志或经籍志都是删繁述要的结果,不代表存世知识总量。
B.唐以前的书籍一卷约一千字,《四库总目》一卷万余字。
C.宋朝之后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显示出负相关。
D.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以功名为激励,促使人们学习儒家思想。
6.第④段划线句结论是如何推理得出的?结合第③④段加以分析。(4分)
7.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述,一般包括研究的主要问题、对象、目的、方法和结论等。请为本文撰写一篇12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给儿子
陈 村
⑴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⑵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⑶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⑷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⑸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⑹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⑺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⑻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⑼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⑽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⑾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⑿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⒀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⒁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⒂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⒃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展开余下试题
⒄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⒅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⒆你会爱的。
⒇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21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22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23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8. 自选角度,赏析第二段划线句。(3分)
9. 文章第⒄段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10. 这是一篇“书信体”小说,是一个当过知青的父亲对一个幻想中的儿子所写的信。赏析作者以此来构思的妙处。(5分)
11.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3分)
(三)阅读下列两首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12.依据题材,本诗最适合归入下列类别的一项是( )(1分)
A.送别类 B.写景类 C.状物类 D.纪事类
13. 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
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
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
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
14.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5分)
(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20题。(19分)
材料一:
①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康帝为琅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②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曰:“臣以虚鄙,才不周用,过蒙国恩。无劳受宠,负愧实深!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岂复遗力,实惧颠坠,所误者大。”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
③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④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
(节选自《晋书》)
材料二: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事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节选自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雅量》)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谢安亦雅重之( ) (2)更宰杀为馔(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权移之( )
A.权衡 B.职权 C.权且 D.权势
(2)才不周用( )
A.环绕 B.适合 C.周遍 D.亲近
17.把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18.材料二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
19.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事方面有较大差异,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0.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的划线句,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重建平山堂记
(清)魏禧
①平山堂距扬州城西北五里许,宋欧阳文忠公所建。公守郡时当庆历末,天下太平。公治尚宽简,故获兴是役,与宾僚饮酒赋诗其中。自堂建后,扬州数遭兵祸;今六百余年,废兴不一,至于荡为榛芜,盗披为浮屠;□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登临者,慨然有岘首之思①焉!
②今金公②前守斯郡,政既成,慨先贤之不祀,郡之最胜地久废,与乡大夫汪君蛟门谋廓然新作,不以一钱会诸民,五旬而堂成。有堂有台,其后有楼翼然,以祀文公。轩敞巨丽,吐纳万景,视文忠当日不知何如,而金公化民善俗之意,亦因可以推见。
③盖扬俗五方杂处,鱼盐、钱刀之所辏,仕宦豪强所侨寄,故其民多嗜利,好晏游,以相夸耀。非其甚贤者,则不复以文物为意。公既修举废坠,时与士大夫过宾饮酒赋诗,使夫人耳而目之者,皆欣然有山川文物之慕,家吟而户诵,以文章风雅之道,渐易其钱刀驵侩之气。而扬土洿曼平衍,惟此山差高,足用武之地。公建堂其上,又习以俎豆③之事,抑将以文事靖兵气焉?
④公名条之山阴人。丁巳仲秋,余客扬州,公适自江南来摄盐法,乃停车骑,步趾委巷,而揖余以记见属。余惟平山堂以欧阳公名天下。嗟乎!地以人重,其自此远矣!
【注释】①岘首之思:晋布羊祜在襄阳有政绩,当地人在晚首山建庙立碑纪念他。②金公:指金镇,曾任扬州知州。③俎豆:古时祭祀用的礼器,泛指礼乐仪式。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且 B.则 C.然 D.而
2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追述了欧阳修在扬州治政的业绩。
B.欧阳修宴请宾客庆祝平山堂建成。
C.平山堂几成废墟甚至强占为寺庙。
D.登临平山堂故地的人睹物思先贤。
2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结合文末“地以人重”的寄语,评析金镇公重修平山堂的意义。(4分)
三、写作(70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乐意去追求真理,仅仅是因为求知欲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格致中学 二〇二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
一、10分
1.(5分)(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赂秦而力亏 六国论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1)(2分)B (2)(3分)A
二、70分
(一)17分
3.(2分)从汉代稳定增长至宋朝,宋朝之后不断递减
4.(3分)B
5.(3分)A
6.(4分)以掌权者利用制度设计来巩固权力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前提,〔1分〕
用中国政治文化、地理结构、历史变迁为事实推出单一权威制度取向;〔1分〕
再以儒家“礼治为核心”,有助于落实掌权者的政治制度为事实〔1分〕,
以“其他学说不如儒家有利于掌权者”为隐含前提,〔1分〕
推出单一权威落实为独崇儒术的结论。
7.(5分)面对“李约瑟难题” 〔1分〕,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掌权者推出儒家作为单一权威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主导因素,科技创新因此被阻遏〔1分〕;实证上,检视历代书目知识存量及其结构组成,〔1分〕印证了科技停滞是中国制度变迁使然的理论假设。〔1分〕让书目说话也为探讨古代知识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证据。〔1分〕
(二)15分
8.(3分)句式上长短结合,先连用三个“它”,用一致的句式地写出了长江的形态和颜色,再用长句和拟人的手法,以“不失尊严”和“走”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滚滚东流的气势磅礴和动态感。长短与整散的结合运用,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9.(4分)①写出干农活 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10.(5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回忆自己的知青生活,而是十分巧妙地将自己对知青插队生活的深切回忆,对当地农村风物和对村民的喜爱与赞美,对往昔岁月给自己带来的历练与感悟,都寄寓在对儿子的旅游指引和声声叮咛中。(2分)由此塑造出一个对知青生活有无尽眷恋、无尽深情的老知青形象;〔1分〕更能凸显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值得传承给下一代的成长财富;〔1分〕同时与“儿子”所体现出的都市特征进行对比,更能引发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反思;〔1分〕让读者跟着儿子一起“旅游”,使得琐碎的生活细节串联在一起,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1分〕
11. (3分)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三)8分
12.(1分)D
13.(2分)B
14.(5分)
由所处之幽僻,待客食物之粗薄,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
由“群鸥日来”可见主人公远离世俗之高洁志趣;
所来之“佳客”及“花径不曾缘客扫”,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
“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
由待客之“无兼”“旧醅”“粗粝腐儒餐”,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
由“隔篱呼取尽馀杯”,可见主人直率、不拘小节。
评分说明: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
(四)19分
15.(2分)(1)平日,向来 (2)再次
16.(2分)(1)C (2)B
17.(5分)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评分说明:“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共5点,1点1分。
18.(3分)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
19.(3分)叙事的目的不同,材料一第③段叙述褚裒让贤与荐贤的史实,注重历史事实的实录;材料二则详尽地叙述了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恭的故事情节,注重人物塑造;叙事的节奏不同,材料一第③段节奏明快,以“于是”“乃”“即”等词语,简练地呈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材料二节奏舒缓,具体描述人物言行细节,详尽地呈现人物关系与形象;叙事的内容有别,材料一第③段叙述的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材料二则立足一定的事实,展开丰富的想象,追求故事的生动新奇。
评分说明:1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3分。
20. (4分)
参考示例一:我认为可以。(1分)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1分)。材料二中褚裒面对前倨后恭,丑态百出的吴兴县令,始终保持言谈、脸色的一致,似乎对其行为毫不在意(1分)。但是,正是这种不因其态度变化而变化的表现正体现了对其的不屑(1分)。因此,我认为可以作为例证证明这一评价。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合适(1分)。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1分)。尽管从材料二事件本身看,褚裒以自己前后一致不变的态度表达出对前倨后恭县令的褒贬(1分),契合这一评价。但是,作为小说内容,其真实性有待商榷(1分),作为例证不太合适。
参考示例三:我认为不可以(1分)。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1分)。材料二选自“雅量”篇,目的是为了证明褚裒的雅量,突出他对吴兴太守行为的原谅(1分),体现的是襟怀之磊落,不以他人前倨后恭而有所不屑(1分)。
评分说明:仅做出判断,没有分析不给分。
(五)11分
21.(1分)D
22.(3分)B
23.(3分)紧承开篇平山堂废坠现状〔1分〕,记述了金、汪二人不取民财将平山堂修建一新的惠政〔1分〕,引出下文金公重修平山堂用意的叙议〔1分〕。
评分说明:承上分析1分,段意概述1分,引下分析1分。
24.(4分)欧阳修治尚宽简,扬州因他更闻名〔1分〕;金镇追慕先贤践行“地以人重”的理念〔1分〕,重建平山堂期望以文治教化改造扬州市井嗜利的陋习〔1分〕,这一行为揭示了愿惠政、有作为才能流芳后世的道理,对后人有启示意义〔1分〕。
评分说明:分析“地以人重”的由来、作为、用意各1分,意义1分。
上一篇:
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2023.11)一模语文试卷
下一篇: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格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