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甘肃势泉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诗词是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唯一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并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 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它们虽风格各异但对我们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人们在欣赏唐宋词时会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从而对原作做出多样化的解读。
2. 下列读书之法与材料二中作者的“读词之法”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 朱熹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切己体察”。
B. 张溥读书“七录”“七焚”,即阅读作品抄写七遍,焚毁七遍。
C.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向黛玉讲解自己阅读王维《塞上》的体会。
D. 王国维推崇李璟《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并进行鉴赏。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
B. 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提及古代诗词对现代读者的重要影响,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C. 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伟大诗人,他必然具备“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着“第一等学识”。
D. 在欣赏唐宋词过程中,读者处于被动的地位,需要澄思渺虑,倾听和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4. 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学校“萌芽”诗社准备举办一次古典诗词阅读交流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从阅读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 A 2. B
3. D 4. 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先总述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然后分别以李、杜、苏、辛为例具体阐述,最后总结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人格境界的感染;②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如以李、杜、苏、辛为例,很有说服力;引用杜甫的诗句,阐明了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人格境界的感染。
5. 内容:①选择公认的大诗人的作品(或首选唐诗宋词);②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作品;③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并能提升人格境界的作品。方法:①要澄思渺虑,以“讨教”的阅读态度欣赏作品;②要结合自身人生阅历与经验与诗作进行“交流”“对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唯一”说法有误,材料一说的是“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选项忽略了限制条件,曲解文意,“首选”的意思是第一位,但不是“唯一”。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要阅读经典的诗句,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
B.“七录”“七焚”是强调读书的勤苦,与作者观点不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读者处于被动的地位”错误,根据材料二“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可知,读者并不是处于被动地位。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 能力。
论证结构上,“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先总述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然后分别以李、杜、苏、辛为例具体阐述,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总结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人格境界的感染。采用的是总—分—总式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上,“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运用举例论证,以李、杜、苏、辛为例,证明典范作品的价值,很有说服力;


展开余下试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杜甫的诗句,阐明了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人格境界的感染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内容。结合“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知,选择公认的大诗人的作品(或首选唐诗宋词);
结合“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知,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作品;
结合“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可知,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并能提升人格境界的作品。
方法。结合“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可知,要澄思渺虑,以“讨教”的阅读态度欣赏作品;
结合“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可知,要结合自身人生阅历与经验与诗作进行“交流”“对话”。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
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吃完饭,战士们集体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哨所的战士们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我的祖国》等,说明他们对家国充满了热爱,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B. 文中的小战士关心体贴女同志,为了祖国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
C. 杨灿灿“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这与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其奉献精神。
D. 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文工团和边防战士之间美好的故事,叙事节奏非常紧凑。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深受感动的心理。
B. “涌起了滔天的巨浪”是环境描写,突出杨灿灿雪地跳舞给战士们带来的震撼。
C. “脱下”“铺在”“放在”等动作,表现了战士们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D. 画横线部分从侧面表现了杨灿灿对工作的坚守、对战友的热爱。
8. 小说对杨灿灿第一次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作了细致描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风格清新自然,有“诗化小说”的特点。请你从语言、主题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小说中“诗化风格”的体现。
【答案】6. D 7. B
8. ①描写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凸显了战士们坚守哨所的崇高形象。
②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起补充作用,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③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答出两点即可)
9. ①语言方面,多运用文学性语言,形象生动:对杨灿灿舞蹈的描写,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她轻盈曼妙的舞姿,而且运用四字短句,凝练传神,音韵和谐,富有诗的特质和美感。
②主题方面,通过典型的人物赞美人性美:小说通过这一群可爱的人互相感动的故事来感动读者,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错误,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叙事节奏也较为舒缓。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环境描写”错误,“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这一句是战士们观看杨灿灿赤脚跳舞时内心受到的震撼,是心理描写,不是环境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细致描写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战士们“都已习惯了”,并认为在此守卫边疆是自己的责任,凸显了战士们坚守哨所的崇高形象。
杨灿灿感动于战士们的情怀和他们对文艺兵到来的热望,所以在即将转业前要求再上哨所演出,这是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起补充作用,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插入对雪山哨所及当时情景的细致描绘,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艺术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语言诗化:如“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动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对杨灿灿舞蹈的描写,不仅巧设比喻,把她的舞蹈比喻为雪莲徐徐绽放,形象生动地展现她轻盈曼妙的舞姿,而且运用四字短句如“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凝练传神,使得音韵和谐,富有诗的特质和美感。
②主题诗化:杨灿灿忍受丧子之痛、顶着严寒也要为战士们献上美好的舞蹈,而战士们都被感动,脱下大衣铺在地上,写出了军区文工团和边防战士们之间和谐美好,寄托丰富深厚的意蕴,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凸显文章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皆欲迎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不能B举全吴C之地D十万E之众F受制G于人H吾计I决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略,大致,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略无慕艳意”的“略”意思相同。
B. 北面,文中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朝南而坐,而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
C. 习,熟悉,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不同。
D.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是谦辞。《老子》说:“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顺江东下,刘备军力弱小,但诸葛亮在谒见孙权时,使用了激将法,既联合了孙权,又做到不卑不亢。
B. 孙权担心刘备被曹操打败,无力抗曹,诸葛亮分析敌我双方军情,断定战局对曹操不利,打消孙权的顾虑。
C. 诸葛亮设想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势发展,如果孙权与刘备联合,曹操必定战败,到时孙刘两家便可平分天下。
D. 曹操企图不战而屈人,写信给孙权,威胁孙权投降,孙权的许多下属主张投降曹操,孙权对他们非常失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14. 孙刘政权为什么能结成联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答案】10. DFH
11. A 12. C
13. (1)这就是所谓的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按情势连鲁国生产的薄绸缎都穿不透。
(2)先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都是贻误将军,不能同他们商议大事。
14. ①曹操南征,成为孙刘政权的共同敌人;②以诸葛亮和鲁肃为代表的谋臣积极行动;③孙权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
“全吴之地”“十万之众”结构相同,句意相关,中间D处断开;
“受制于人”,被动句,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FH处断开;
“吾计决矣”,主谓结果,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故DFH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大致。/丝毫,一点儿。与否定连用,表示丝毫没有。句意:(中原)大致已稳定。/没有丝毫羡慕的想法。
B.正确。
C.正确。熟悉。/复习。句意:不熟悉水上作战。/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学过的内容。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C.“平分天下”错,原文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应是孙刘曹形成鼎足之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强弩之末”,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势”,情势;“此……,……者也”,判断句。
(2)“向”,先前;“察”,观察;“图”,商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得出“曹操南征,成为孙刘政权的共同敌人”;
根据“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势泉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