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7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福建省武夷山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武夷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考查。(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钿(diàn)头 方遒(qiú) 百舸(gě)争流 幽咽(yàn)泉流
B. 勃(bó)然 蹩(biě)进 跂(qì)望 驽(nú)马十驾
C. 脑髓(suǐ) 譬(pì)如 锲(qiè)而不舍 木直中(zhòng)绳
D. 孱(càn)头 瘪(biē)三 国萃(cuì) 吐哺(p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幽咽”的“咽”应读作yè。
B.“蹩进”的“蹩”应读作bié;“跂望”的“跂”应读作qǐ。
D.“国萃”的“萃”应写作“粹”;“吐哺”的“哺”应读作bǔ。
故选C。
2.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人非生而知之者
C. 君子生非异也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A.“有”同“又”,又。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
C.“生”同“性”,本性。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D.“受”同“授”,教授。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故选B。
3. 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蚓无爪牙之利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学者,古义,求学 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B.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同党。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C.没有古今意义词。句意:就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D.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句意:向上能够吃到尘土,向下能够喝到泉水。
故选C。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师说》以贻之
B. 而耻学于师 而青于蓝
C. 其可怪也欤 余嘉其能行古道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则耻师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的;/代词,他。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B.“而”,转折连词,却。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C.“其”,副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句意:难道不是令人奇怪吗。/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浏览完整试题D.“焉”,兼词,于此。/语气词,无义。句意: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B。
5.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不耻相师 ③上食埃土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 ⑥是故圣益圣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①⑤/②⑦/④⑥/③⑧ B.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C. ①⑤/④/⑥⑦/③⑧ D.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①“师”,学习,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我学习道理。
②“耻”,以……为耻辱,意动用法;句意: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
③“上”,向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向上吃尘土。
④“小”,小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句意: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
⑤“水”,游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并不是擅长有用呢。
⑥“圣”,圣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地圣明。
⑦“师”,以……为老师,意动用法;句意:我更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
⑧“日”,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反省。
①⑤名词活用作动词;②⑦意动用法;③⑧名词活用作状语;④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故选A。
6. 下列各项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A.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 B. 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 ①④/②/③⑧/⑤⑦/⑥ D. 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省略句。是“𫐓以(之)为轮”的省略。句意:木材的直度合乎墨线的要求,使它弯曲可以做成车轮。
②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③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判断句。“也”是标志词。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⑤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道句读,不解释疑惑之处。
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⑦省略句,在“爱其子”前省了主语“人们”。句意:(人们)关爱自己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育他们。
⑧判断句。“也”是标志词。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综上,①⑦为省略句;②为定语后置据;③⑥为状语后置句;④⑧为判断句;⑤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则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糊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取材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灵活。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取材于《乡土中国•家族》)
7.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先由中西方“家”的范围的不同,引出关于“家”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范围模糊的问题。
B. 第三段用比喻的方式分析该问题,提出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像是把石头丢在水面而形成同心圆波纹的观点。
C. 第四五段从亲属关系角度对“同心圆波纹观点”进行阐述,继而从地缘关系的角度通过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D. 文章从亲属关系论证差序格局的特点一是“富于伸缩”,从地缘关系论证差序格局的特点二是“己为中心”。
8.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家的规模可以随着家庭事业的扩张而扩大。
B. “生活堡垒”一词用来形容夫妻之间感情凝合的力量。
C. 乡土社会 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是纵向的。
D. 乡土社会的家追求效率和讲究纪律,不讲究个人情感。
9.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和西洋的家庭有哪些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说明。
【答案】7. D 8. D
9. ①西洋的家庭是界限分明的,而中国的家庭范围是伸缩自如的;②西洋的家庭功能单一,生育即是其主要功能;而中国的家庭除生育功能,还担负其他很多社会功能;西洋的家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角;中国的家庭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角;③西洋的家庭夫妻间重感情的凝合,中国的家庭注重事业的经营。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结合“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可知,从亲属关系论证差序格局的特点一是“己为中心”,从地缘关系论证差序格局的特点二是“富于伸缩”。本项说反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不讲究个人情感”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并非不讲究个人情感。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中国,这句话则模糊得很”“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可知,西洋的家庭是界限分明的,而中国的家庭范围是伸缩自如的。
结合“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可知,西洋的家庭功能单一,生育即是其主要功能;而中国的家庭除生育功能,还担负其他很多社会功能。西洋的家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角;中国的家庭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角。
结合“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可知,西洋的家庭夫妻间重感情的凝合,中国的家庭注重事业的经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各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 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 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 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 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展开余下试题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 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叫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 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0.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B. 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C. 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 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11. 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2. 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10. B 11. 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12. 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整体把握全文,形成全面的理解认识;二是要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进行比较,各个击破,确定其是否符合文意。B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不合文意,文中作者只是客观地介绍了年轻人追求时尚去城里染发烫发的现象,并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注意本题是两问,一定要先概括形象特点,然后分析。 “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这说明想法落后,不能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有一种执着。“青龙偃月刀法”三十六种刀法娴熟至极,说明剃头技艺精湛娴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说明喜爱古典文化。当发现三明爹很长时间没来剃头时,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并最后一次认真为他剃了头,说明重感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结合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表达等方面分析概括。从内容上说,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是细节描写,进一步补充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同时三明爹的去世也意味着何爹手艺将没有了出路。从结构上来说,将情节推向高潮,小说情节更加完整。从主题角度考虑,这一情节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对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担忧。
三、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傒①我后,后来其苏②。’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③,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武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