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挥别了“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 “要端稳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难忘,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摆满展台,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去,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把穗观粒,察土问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的粮食安全,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七星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200个监测点,形成覆盖100万余亩耕地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土壤地力分布,实施黑土地保护分级管理;根据等级制定黑土耕地保护措施,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 陆向导说:“土壤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用更多有机肥代替化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珍惜我们的黑土地,保护我们的命根子。” 秋风送爽,稻浪滚滚。陆向导擦去汗水,语声爽朗:“我们有信心、更有底气,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 (2022年9月29日新华社记者陈聪、杨思琪、闫睿、孙晓宇报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原人即使迁徙,也常常是忠实地守着直接向土地去讨生活的传统,这与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有着很大关系。 B. 身处异乡,若水土不服,可以用家乡家里灶上的泥土煮一点汤吃,可见泥土在以种地谋生的人心中的可贵地位。 C. 游牧或工业与农业不同,它们非取资于土地,故游牧的人可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择地而居,迁移是常态。 D.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的话语,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中国》1948年首版,受时代的局限,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 B. 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对比,突出了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土地观念的改变。 C. 黑龙江在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上贡献巨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于国于民意义非凡。 D.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题目连用两个四字短句并以感叹号作结,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 3. 下列选项,不属于科技助力北大荒发展的一项是( ) A. 七星农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诸多监测点,形成覆盖耕地面极广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B. 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主要领导分别作为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各级田长,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C. 周德华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实现了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智慧农业”硕果累累。 D.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导航系统介入高速侧深施肥,助力七星农场走上优质、丰产、高效道路。 4. 材料二是一篇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为核心进行报道的通讯,客观真实,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它是怎样实现这一效果的?请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答案】1. C 2. C 3. B 4. ①运用比喻,“巨型地毯”“压舱石”“耕地中的大熊猫”等比喻,增强了报道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易于理解。 ②再现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深情的讲话,陆向导对习总书记与大家交谈情形的回想,曾想放弃种地的周德华成了示范户,生动感人。 ③注重运用数据,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大量详实数据的引用,客观真实,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5. 改变:乡土社会,农民黏着于土地,向土讨生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 现代社会,农民借助科技力量,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食。 不变:对土地的深情和依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它们非取资于土地”错,原文“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可见“游牧或工业”的特点应为“不是直接取资于土地”,“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游牧是取资于土地,但不是“直接”。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理解错误,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无偏颇; B.“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理解错误,材料二重点探讨的不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另外“通过对比”理解也不恰当,两则材料并未形成鲜明的对比。 D.“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理解错误,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属无中生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田长制”工作考评不属于科技,只是一种管理方式。 故选B。 【4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