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4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规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40多个。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由于,上述这种特点,民间文学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杀它。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节日及其活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B. 传统节日中有些带有迷信和幻想的色彩,这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C. 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一经改动,便会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并且能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D. 端午节活动繁多,通过这个节日可以推论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具有复合性。
2.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古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闲暇时间较多,故而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B. 江滨人民的一种宗教行事——送瘟船,与楚国忠臣沉江故事发生联系后,意义得到拓展。
C. 民间的许多节日是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有着社会的多种功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传统节日名称、节日活动内容有变动,是社会礼制和观念变化的体现。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证传统节日被创造和被继承 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B. 文章第二、三段,都是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述,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C. 文章第五段,举中国节日及其活动的例子,都论证了风尚变迁的必要性。
D. 文章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谈了节日和文化的关系,娓娓道来,富有生活气息。
4.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节日?请举例说明。
5. 育英中学正在进行家乡文化调查,确定主题为“春节”,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个调查内容提纲(3个小问题)。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对于有悠久历史的部分传统节日,普遍或局部沿用时,可以增加新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内涵,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增加慰问军烈属的活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等。②对于传统节日行事中,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具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要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等。
5. ①春节的起源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条件。②春节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活动内容。③春节具有的特色的社会功能。④春节在新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节日及其活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错误。根据原文“……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可知,语段限定的范围是“有些”,选项所述不全面。
C.“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一经改动,便会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并且能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错误。根据原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可知,改动的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而是其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表述过于绝对。
D.“端午节活动繁多,通过这个节日可以推论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具有复合性”错误。根据原文“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可知,端午节等节日是个例,且是“文化事象”,不能推知“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古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闲暇时间较多,故而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错误。根据原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可知,不是因为“闲暇时间较多”,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都论证了风尚变迁的必要性”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最后一句可知,还论及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节日”这一问题的论及主要是文章的第五段。
①如原文“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可知,对于有悠久历史的部分传统节日,普遍或局部沿用时,可以增加新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内涵,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增加慰问军烈属的活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等。
②如原文“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可知,对于传统节日行事中,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具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要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等。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第一段“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可知,可以调查春节的起源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条件。
第三段“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可知可以去调查春节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活动内容。
第三段“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可知还可以去调查春节具有的特色的社会功能。
第五段“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因此可以调查春节在新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告别者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会住这间。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来舅舅家之后。这次和往常不同:朱丽是逃婚而来,或者用流行的话说,这次的朱丽是个“落跑新娘”。
这一次,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舅舅全家商定,事情既已发生,先别急着刨根问底,还是让她一个人先静一静。她这一“静”,将近两个星期了。从前她来北京是早出晚归,这次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里躺着,只在吃饭时才下楼。
她翻个身,窗外的声音还在继续,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或者“拜拜”。可是,名叫小宝的孩子似乎不乐意合作,朱丽迟迟没有听见由孩子口中发出的告别之声。接着就是客人们的打圆场了:“小宝还认生呢是吧?小宝心里已经跟我们说再见了是吧……”
客人终于离去,院子里又响起哪个大人的声音,是埋怨小宝的:“唉,这孩子!唉,这孩子!”仍旧没有小宝的回应。
朱丽在窗和床之间徘徊,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很可能,他从来就不想跟他们再见面呢。他既不认识他们,又不了解他们。和说“再见”相比,看上去他更喜欢说“蜗牛”。也可能,他一直就没弄明白“再见”是什么意思,就好比朱丽她自己——朱丽从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
在婚礼上,朱丽注意到喜盈盈的母亲,她突然看见特地为这婚礼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错觉,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现在,邻家的小宝也使她对孩子有了一些假设:如果她未来的孩子像小宝这样别别扭扭,拒绝同大人合作,她可怎么办是好?
入伏后的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是邻居又在送客了,她又听见了早已熟悉的大人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小宝,和露露说拜拜!”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这是她以前未曾听过的,孩子们的嘁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小宝说出的不是别的,正是大人们长久以来苦口婆心敦促他说出的告别语:“再见!”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冲着露露的背影喊,声音比刚才要高。
“再见!”露露扭过头回答着小宝,声音也比刚才要高。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还有点要迈步跑向小宝的意思。
“再见再见再见!”小宝口中响起“连珠炮”。
“再见再见再见!”露露不示弱地紧跟着。
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两边的大人不得不开始劝阻各自的孩子,主人说:“好了好了叔叔阿姨还有事呢。”客人说:“好了好了过几天我们还来看小宝呢!”
小宝却不听劝,再次大喊起“再见”。他拧着眉头,嘴角一撇一撇的,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露露也大喊起“再见”,人已被她的父母领出院门。
小宝更激烈地跺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挡地向那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他憋红了小脸,倒着气,汗流浃背的,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露露全家开车走远,小宝的父母也回了房间,小宝仍然站在廊下,对着空气高喊着“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再哎哎哎哎见!”
“再哎哎哎哎见!”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镜子里有一张皮肤平滑的苍白的脸。脸上那副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就在这时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继而想到,她应该先找舅舅借十个手机充电器。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丽从前住舅舅家都是早出晚归,而这次逃婚投亲未外出,才得以观察到邻居家的事。
B. 小宝不愿意跟客人说“再见”,是因为他不明白“再见”的意思,也不想再和他们见面。
C. 朱丽逃婚主要是害怕自己的命运也会和母亲一样,可见她没有做好结婚的心理准备。
D. 朱丽对“再见”这个词是漠然的,而小宝“再哎哎哎哎见”激励了她与过去的人和事来一场告别。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介绍了朱丽居住房间的情况,“窗外是邻居的前院”让后文写朱丽听到小宝的告别有了合理性。


展开余下试题B. 小宝用清脆的童音说出“再见”,这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小说中将其比作“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突出了其难得。
C. 小说中小宝与露露多次所说的“再见”一一对应,几个回合的一系列的对话、动作描写使画面感极强。
D. 最后一段中“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就在这时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朱丽内心的情感。
8. 作者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来写小宝与露露的告别?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铁凝说:“女人真正成熟的境界是,在穿越了悲伤、内心的不平静、诸多的麻烦之后,仍然能升起来一种对生活保持明亮的心境和善意。”请围绕这句话结合文本概括“朱丽”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案】6. B 7. D
8.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朱丽从小宝与露露的告别中,反思自己,决定与以前告别。②揭示小说主题。朱丽从小宝与露露的告别中,体会到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告别过去才能迎接新的生活。
9. ①沮丧、难为情。朱丽因母亲的婚姻不幸而产生恐惧并且在婚礼上逃婚,躲在舅舅家,是对“诸多麻烦”的逃避。②开始反思自我。小宝与露露热情告别,让朱丽的内心对“再见”这个词有了更多的感触。③勇敢面对。朱丽产生了与过去告别的冲动,决定想打开手机,迎接新的生活,是“对生活保持明亮的心境和善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因为他不明白‘再见’的意思,也不想再和他们见面”错误。根据原文“(朱丽)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很可能,他从来就不想跟他们再见面呢。他既不认识他们,又不了解他们。和说“再见”相比,看上去他更喜欢说“蜗牛”。也可能,他一直就没弄明白“再见”是什么意思”可知,这些原因是朱丽的猜测,选项只是其中一部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运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就在这时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应该是比拟的修辞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故事情节上看。花费大量笔墨来写小宝与露露的告别,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一遍又一遍的“再见”,能够引发旁观者的深思,如“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命。”使得朱丽能够联系自身,及时反思自己,决定与以前告别。
②从主题上看,花费大量笔墨来写小宝与露露的告别,写出了“小宝”从对客人毫不在意、一心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到向客人打招呼、说“再见”,意味着一个孩子迈出了走向外部世界的步伐,真诚地向外部世界打开一扇心灵之窗。朱丽通过对一个孩子成长变化的偶然发现,体会到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懂得只有告别过去才能迎接新的生活,揭示小说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文章开头写到“这一次,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可知,朱丽因母亲的婚姻不幸而产生恐惧并且在婚礼上逃婚,躲在舅舅家,是对“诸多麻烦”的逃避。朱丽感到沮丧、难为情。
②文章中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小宝”和客人尤其是和露露的热情告别这一情节,使得朱丽自己内心也有所感悟,“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命。”可知,朱丽此时已经开始了自我反思。
③原文“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继而想到,她应该先找舅舅借十个手机充电器。”可知朱丽通过对一个孩子成长变化的偶然发现,反省自己对“再见”一词的漠然,醒悟后有了打开手机的想法,要与外界联系,回到她真正的“生活”,可知此时朱丽不再沉浸在自我世界中,而是积极勇敢地去面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湣王出奔于莒。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湣王数其罪而诛之。齐人复坚守莒城、即墨以拒燕兵,数月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为将军。顷之,燕昭王薨,惠王立。惠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祀之,列火牛阵,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临淄。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①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②报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用间篇》)
【注】①操事:从事耕作。②反:同“返”。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燕王以为A然B乃使骑劫C代毅D毅遂奔E赵F燕G将士H由是不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赧王三十一年,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表示周赧王在位的第三十一年。
B. 薨,诸侯之死,后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生育的皇子公主和被封王的贵族之死。
C. 怠,文中指疲倦,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的“怠”意思相同。
D. 因,文中指通过,与成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中的“因”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战奇略》中认为可以利用敌国君臣关系中的矛盾,在适当的时候派遣间谍来离间他们,以保证对敌作战的胜利。
B. 即墨守将田单利用燕国大将乐毅与燕惠王之间的矛盾,称乐毅要在齐国称王,离间了君臣的关系,最终大败燕军,收复失地。
C. 孙子认为,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敌我对峙多年,劳民伤财,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就要了解敌情,不能以爵禄和金钱来重用间谍。
D. 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是五种使用间谍的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间谍方法,好将领应该用好间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
(2)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南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