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湖北剩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2023级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江露露 审题人:柳浪湖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2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唐传奇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但毕竟多数情况都是在故事情节需要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骈文以增效果,所谓“众体”,实在也有限得很。《红楼梦》则不然,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他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当然,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果我们翻开《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就会发现它的诗和骈体赞文,要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来得多,其中有一些被评者认为是多余的,标了“可删”等字样。的确,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到那一部分情节。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曲子,倘若我们跳过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第二十二回中的许多灯谜诗,如果只把它当成猜谜游戏而不理解它的寓意,那么,我们连这一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意思也将不懂。
有些诗词赋,表面看游离于情节之外,但细加寻味,实际上仍与内容有关。如《警幻仙姑赋》,就赋本身内容而论,确实像闲文,看不出多大意义。因为它仅仅把警幻仙姑的美貌夸张形容了一番,而且遣词造句也多取意于曹子建的《洛神赋》。但正是这一点所造成的似曾相识的印象,让读者从贾宝玉所梦见的警幻仙姑形象联想到曹子建所梦见的洛神形象。原来此赋有暗示的性质,并非效颦古人而滥用俗套的。
(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韵文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为丰富的。据不完全统计,前八十回的诗、词、曲、赋、酒令、谜语、对句等就有一百九十余例。这些韵文突破了以往章回小说的旧套,呈现出新貌,不再是作者硬性附加上去的点缀,而是熔铸于整个艺术形象之中,与小说的情节水乳交融,成为不可分割的散韵紧密结合的有机体。
《红楼梦》中对人物事件品评的韵文,除个别情况外,已具有了特殊的结构意义。作者用《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总摄全书”,作为“根蒂”,形成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所依照的提纲。
判词和曲词以别具一格的暗示手法创前人之所无,造成艺术悬念,调动读者的兴趣,为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的结局,认识作品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主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说,不懂这些韵文,“则全书皆不可解矣”。


浏览完整试题以韵文对人物事件发表评论在章回小说中是最为常见的。比如《三国演义》,其韵文主要是进行评赞。小说里凡是露名人物,无论大小,在其身亡后作者定要站出来,以诗作评。在故事的精彩关目处,也总要插入韵文,或褒或贬,议论抒情一番。如果我们在阅读时略去这些韵文不看,或者干脆删去,并无伤《三国演义》之大体。《红楼梦》中的判词和曲词则与之有着性质上的根本不同,删去任何一首都会使全书筋骨大伤,直接破坏作者对于小说人物的完整艺术构思和故事情节的通盘设计规划。
同具有品评性质的韵文一样,曹雪芹用以写景状物的韵文也是独步千古,表现了他真正的独创性。这方面,与艺术成就较高的《水浒传》相比,最能说明问题。《水浒传》韵文部分主要是进行描写。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一回中对雪和火的描绘。尽管这部分韵文没有完全脱离作品的人物与情节,但只是单纯静止地描写,大段大段的铺排夸张,使不断演进的情节中途停顿,出现了节奏的不协调。读者在阅读时往往略去这些韵文不看。还有不少韵文与小说的情节或人物关系不大,如对各种小酒店的描写,尽管写得洋洋洒洒,妙笔生花,却只能成为赘笔,任人随意增删。
但是《红楼梦》却把写景状物的韵文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使人根本看不到人工斧凿的痕迹,仿佛一切都是按照生活的原样实录下来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是集中描写大观园景物的,如果把此回中的韵文随心所欲地增删,定会使情节面目全非,后果不堪想象。在曹雪芹笔下,写景状物的韵文不是那种单纯静止地描绘或铺排夸张,更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小摆设,它们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已同小说的人物、情节成为浑然一体,如不借助这些韵文,要想使“大观园记”写得如此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
(摘编自王绯《从〈红楼梦〉中的韵文看曹雪芹之创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传奇之后,“文备众体”已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发展到《红楼梦》时“众体”才是应有尽有的。
B. 有别于其他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是可以删减的闲文,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C. 《三国演义》在故事精彩关目处插入或褒或贬的韵文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删去后不会使全书筋骨大伤。
D. 《水浒传》中都是写景状物的韵文,这种单纯静止的描写和铺排夸张,因与小说情节或人物无关而成为赘笔。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警幻仙姑赋》在遣词造句上多取意于曹植的《洛神赋》,表面看仅仅是夸赞警幻仙姑的美貌,实际上别有深意,仍与小说内容相关。
B. 夹入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有些读者没有耐心去看,喜欢跳过去,但如果看《红楼梦》也这样,就可能造成阅读障碍。
C.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可看作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所依照的提纲。
D. 《红楼梦》中所有写景状物的韵文都是生活实录,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读者不可随意增删。
3. 下列对《红楼梦》中韵文作用的分析,最符合材料一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芙蓉女儿诔》是宝玉祭奠晴雯而写的一篇祭文,作者借此“伤时骂世”,表达了屈原式的不平,爆发出志士般的愤怒。
B. 史湘云的《对菊》,探春的《簪菊》,黛玉的《桃花行》,宝钗的《螃蟹咏》,贾宝玉的《姽婳词》足见曹雪芹文学才华的多样性。
C. 黛玉葬花时作《葬花吟》,既是她宁死不愿蒙受垢辱心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她孤傲高洁本性的体现,还是她最终命运的预言。
D. 芸儿所写的书信、贾环所制的谜语、薛蟠所说的酒令都无不令人叫绝,这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们在笑过之余也能引发思考。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 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对如下《红楼梦》中两处韵文的作用给予点评。
(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答案】1. B 2. D 3. C
4. 材料二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简要阐述了《红楼梦》中的韵文极为丰富,突破了俗套。接着下文分别从“对人物事件品评的韵文”和“写景状物的韵文”两大类(来展开论证,论述了韵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结构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1)写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揭示两人的个性特点并预示了两人的命运结局。宝钗有“停机德”,黛玉有“咏絮才”,但都落得个令人同情叫人哀叹的结局。
(2)写的是王熙凤,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算计的性格特点并预示了其悲惨的结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唐传奇之后”“发展到《红楼梦》时‘众体’才是应有尽有的”错。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唐传奇之后”的表述与原文“自唐传奇始”有别;并且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众体”应有尽有的特征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个体特点,不是《红楼梦》产生及以后所有小说的共有特点。
C.“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错,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在故事的精彩关目处,也总要插入韵文,或褒或贬,议论抒情一番。如果我们在阅读时略去这些韵文不看,或者干脆删去,并无伤《三国演义》之大体”。
D.“《水浒传》中都是写景状物的韵文”错。《水浒传》中照样有“品评性质的韵文”。并且“单纯静止的描写和铺排夸张”的韵文不是“因与小说情节或人物无关而成为赘笔”,是“使不断演进的情节中途停顿,出现了节奏的不协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红楼梦》中所有写景状物的韵文都是生活实录”错。“写景状物的韵文”写得再“真”也不是生活的原样,是“艺术真实”,原文“仿佛一切都是按照生活的原样实录下来的”中有“仿佛”二字。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选项时,要从内容和情节两个方面入手。
A.证明《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借题发挥”的作用;
B.以《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证明“曹雪芹文学才华的多样性”;


展开余下试题C.分析角度与材料一中心论点一致,能够证明《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说明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诙谐幽默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红楼梦》中的韵文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为丰富的。……这些韵文突破了以往章回小说的旧套……”,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简要阐述了《红楼梦》中的韵文极为丰富,突破了俗套。
第二、三、四自然段写“《红楼梦》中对人物事件品评的韵文,除个别情况外,已具有了特殊的结构意义……”,五、六段写“同具有品评性质的韵文一样,曹雪芹用以写景状物的韵文也是独步千古,表现了他真正的独创性”,分别从“对人物事件品评的韵文”和“写景状物的韵文”两大类来展开论证,论述了韵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结构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原文说“判词和曲词以别具一格的暗示手法创前人之所无,造成艺术悬念,调动读者的兴趣,为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的结局,认识作品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主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说,不懂这些韵文,‘则全书皆不可解矣’”,而“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写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揭示两人的个性特点并预示了两人的命运结局。宝钗有“停机德”,黛玉有“咏絮才”,但都落得个令人同情叫人哀叹的结局。
原文说“《红楼梦》中对人物事件品评的韵文,除个别情况外,已具有了特殊的结构意义”“以韵文对人物事件发表评论在章回小说中是最为常见的。比如《三国演义》,其韵文主要是进行评赞……《红楼梦》中的判词和曲词则与之有着性质上的根本不同,删去任何一首都会使全书筋骨大伤,直接破坏作者对于小说人物的完整艺术构思和故事情节的通盘设计规划”,“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写的是王熙凤,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算计的性格特点,同时“误了卿卿性命”预示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蜂拥而至
徐嘉青
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
于是,两人下了车。到了摊子前,魏强问道:“这蜂蜜咋卖?”商贩是个中年男子,漫不经心地伸出一只手晃了晃。
魏强拿起一瓶蜂蜜,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用夸张的表情说:“真香啊,这蜂蜜保准假不了。”说完,他冲着中年男子问:“老兄,价能降点吗?”
中年男子摇摇头,吐出了句话:“不能,一瓶最多便宜一毛钱。”
两人站起身来,打算上车走人。中年男子一看,忽地站了起来,一个箭步跳过去,伸出两只胳膊拦住了他们,说:“不能走!东西你们看了,价也给你们降了,到头来却不买了,这可说不过去!”
邹涛怒气冲冲地说:“哟呵,看样子你是要强卖了?光天化日之下,我看你是没有王法了!”说完,他将中年男子的手臂拨到一边,径直向车子走去,魏强也赶紧跟了上去。
中年男子俯身抓起一瓶蜂蜜,随后追了过去。到了车子跟前,他一把拉住邹涛,叫嚷道:“不买别想走!”
邹涛着实生气了,用劲儿把手臂一收,中年男子猝不及防,被带了个趔趄,手中的蜂蜜飞了出去,偏偏落在车子的前窗上,就听“啪”的一声,蜂蜜瓶子的盖儿被磕开了,里面的蜂蜜流了出来,在车窗上上形成了一条淡黄色的线。
这下,中年男子可不干了,过去一把拉住邹涛,说:“你不把这瓶蜂蜜的钱给我,想走?没门儿!”
魏强想息事宁人,把钱包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没好气地说:“给你!”
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说:“你打发叫花子呀?”
邹涛反问道:“难不成还是五百块?”中年男子点了点头。
魏强急了:“刚才说好的价,五十块一瓶,啥时候成了五百块?”
中年男子说:“一开始我就是这个价,我可从没说过五十块一瓶,那可是你说的。”
这下魏强和邹涛无话可说了。邹涛要报警,魏强说:“算了算了,花钱消灾吧!”说完,魏强从钱包里拿出五百块钱,递给了中年男子。中年男子送过来两瓶新的蜂蜜,还有四百块钱。他说刚才是和他们开玩笑的,这蜂蜜就是五十块一瓶。
坐到车里,魏强不由得一阵感慨。他发动车子,正准备走,忽然想起前车窗上还洒有蜂蜜,就拿了条毛巾,打算将蜂蜜擦掉,谁知就在准备下车的瞬间,手碰到了雨刮器开关,雨刮器“刷”的一下就工作了起来。这下倒好,蜂蜜原本是一条线,现在变成了一大片,几乎将整个车前窗都给罩住了。
副驾驶座上的邹涛眼疾手快,连忙关上了雨刮器开关。魏强拎着条毛中下了车,刚准备用毛中擦,忽然惊讶地冲着车里叫道:“邹涛,你快点下未看看!”邹涛一边拉开车门下来,一边问:“咋了?”
魏强指着车前窗说:“你看!”
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考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
短视频发出去之后,魏强着实吃了一惊,竟有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而且还有人在后面揣测咋回事,魏强说明了刚才的情况。有人立刻回应说:“能引来这么多宝蜂,这蜂蜜绝对假不了,强哥是从哪儿买的?”魏强就把路过的那个地方说了,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
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魏强愣了愣问:“你咋知道的?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空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
魏强恍然大悟。两人相互看着对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本文选自2019年第22期《故事会》)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就点明魏强是短视频玩家,“有着不少粉丝”,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 小说写卖蜂蜜的男子强买强卖,邹涛与中年男子撕扯,魏强被迫高价买下了蜂蜜。
C. 作为扶贫干部,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了销路。
D. 卖蜂蜜的男子最后给魏强送来两瓶蜂蜜和四百块钱,并且说明只是和顾客开个玩笑。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为下文埋下伏笔,使蜂蜜脱销的情节合情合理。
B. “怒气冲冲”“着实生气”“要报警”等词语,突出了邹涛急躁 个性特点。
C. 卖蜂蜜的男子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他的“无理取闹”才有蜂蜜溅到车窗上的情节。
D. 小说贴近时代,语言朴素自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 请分析小说标题“蜂拥而至”的含义及作用。
9.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魏强,还是邹涛?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6. C 7. B
8. 含义:“蜂拥而至”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一窝蜜蜂拥了过来,又指去买蜂蜜的人很多。


展开余下试题作用:
①标题照应了文章的内容,照应文中“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及倒数第二段“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
②标题“蜂拥而至”设置悬念,究竟因为什么蜂拥而至,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小说的主人公是邹涛。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出游——下车买蜂蜜——与卖蜂蜜的人发生磨擦——建议魏强拍短视频——蜂蜜脱销,都是邹涛一手策划的。
从人物形象看:小说要突出的是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尽心尽力、一心为民、足智多谋的形象,而魏强的人物形象则较为淡化。
从主题的角度看:本文表现的是扶贫干部邹涛巧计为乡亲扶贫,表达对扶贫干部的赞美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分析错误,此次的蜂蜜事件,邹涛是早有预谋的,不是一时的灵感大发。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突出了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这里是邹涛与卖蜂蜜的中年男子之间的一段表演,其实是安排好的,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所以不能表明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含义:
依据原文“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和“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可知,“蜂拥而至”用了双关的手法,表层指一窝蜜蜂黑压压的一片拥了过来,爬满了整个车子,实际也指去买当地蜂蜜的人很多。
作用:
从结构上说,标题照应了文章的内容,即照应了后文的“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和“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等内容;
从表达效果来看,标题“蜂拥而至”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什么‘蜂拥而至’”,“为什么会‘蜂拥而至’”,“‘蜂拥而至’结果是什么”,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亮明观点,小说的主人公是邹涛。
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由原文“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和“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老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可知,小说的情节,出游——下车买蜂蜜——与卖蜂蜜的人发生磨擦——建议魏强拍短视频——蜂蜜脱销,都是邹涛一手策划的,邹涛是整个事件的贯穿者;
从人物形象看,由原文“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可知,小说要突出的是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尽心尽力、一心为民、足智多谋的形象,邹涛这个人物很典型,也是作者歌颂的对象,而魏强的人物形象则较为淡化,可以说是一个配角;
从主题的角度看,由原文“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可知,此次的蜂蜜事件,邹涛是早有预谋的,为的是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销路,提高收入,脱贫致富,歌颂了以邹涛为代表的扶贫干部的一心为民的美好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诱天下A亡B人C谋D作乱E今F削之G亦反H不削之I亦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水浒传》中“即系经略府提辖”的“系”含义不同。
B.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 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D.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 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 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D.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13. 把文中画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剩州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