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0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浏览完整试题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那些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
B. 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C. 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
D. 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归”“鳞鸿凭谁寄”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都是书信的别名。
B. 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C. 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
D. 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说的“家书的审美功用”的一项是( )
A. 1947年九月,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
B. 读者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能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
C. 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D. 范仲淹在家书《告诸子及弟侄》中对子侄的谆谆教导如“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下面的材料是梁启超在1916年1月2日写给梁思顺(梁启超长女)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吾断不至遇险。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①近代思想论》,觉此于中国前途甚有关系,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
【注】①泰西:极西,泛指西方国家。
【答案】1. C 2. B 3. B
4. 首先通过介绍家书的相关文化特点得出我国的家书文化是独特民族文化现象的观点;接着阐述家书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网络社会却日渐式微;然后用网络符号难以完整长久珍存作对比,阐述家书的文化价值,凸显重视家书文化的迫切性;最后强调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呼吁让家书文化融入生活。
5. 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可以了解1916年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和中国关系的一些认识。(或答:家书带有时代的印记,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如“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可以了解到当时梁启超在上海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身处险境。)
②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如“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等,梁启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又从后辈的处境和成长出发,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
③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如“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可以启发鉴赏者看到忧患对人生的积极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国古代那些……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错误。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不是专指我国古代家书,而是泛指“家书”。
B.“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理解偏颇,从原文和现实看,网络可以替代家书传递信息这一功能。
D.“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理解错误,原文主张“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并无厚此薄彼之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无法推断得出。结合“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等分析,原文没有将家书和诗歌在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进行比较。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是诗,不是家书,其作用是“让读者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没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家书的“认知价值、审美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审美功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四段。
第一段,结合“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分析可知,文章首先介绍家书的相关文化特点,然后提出“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我国的家书文化是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第二段,结合“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分析可知,阐述家书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网络社会却日渐式微;
第三段,结合“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可知,网络符号难以完整长久珍存作对比,阐述家书的文化价值,凸显重视家书文化的迫切性;
结合“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分析可知,强调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呼吁让家书文化融入生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分析可知,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如梁启超的家书中“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可以了解1916年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和中国关系的一些认识。
结合“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分析可知,家书带有时代的印记,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如“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可以了解到当时梁启超在上海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身处险境。
结合“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分析可知,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如“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等,梁启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又从后辈的处境和成长出发,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
结合“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分析可知,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如“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可以启发鉴赏者看到忧患对人生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水
李拓之
“君王,这是什么呀?”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
“那是江水啊。”卫灵公道,“这里是濮水了。”
马在吃草,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师涓不由跟过去。
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岩谷,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断桥,石梁倾圮,没入水中,桥下流波泻溢。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舒卷而又飞奔。
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蟋蜂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于是,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也纵横交错的起飞,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
师涓倾耳去谛听: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举起首,看见天宇澄澈,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
“君王,万有的一切在已死、将生和未生,这是夜之哀曲啊!”师涓说,他沉吟并且恬静。
“师涓!琴拿出来弹吧。”卫灵公凄恻地。
“君王,弹不出呀,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
“师涓,你听!……谁在唱歌啊。”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
“哦……”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
真的,谁在唱歌。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
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师涓走近沙碛,一只手按在额际,竭着目为向水面眺望。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点闪动,恍惚是人影。这时歌声很清晰,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
“哦。师涓!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 ”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
“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
“师涓!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
“君王,手指抖颤了呀。”
“坐下坐下。你听!你记录啊。”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
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
水波汹涌,夜潮是涨了。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
奔涌的浪涛中,鱼虾在跳跃,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
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
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
“师涓!这伟大的音乐呀!”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
“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师涓坐起来。
月已倾斜。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天快亮了。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东方已透出鱼肚白色了。
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震人耳朵昏聋。
盲音乐家师旷,坐在一堆乐器当中。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


展开余下试题“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
“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
“好的好的。”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他取过琴囊,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
师涓开始弹琴了。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当郎一声,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
盲音乐家师旷,离开座次了。他态度严肃,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听。他突出的前额更显得突出了,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
“奇怪。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妲己露出白牙齿……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台,师延东走,投下濮水而死! ……”
“哦……”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
“这是亡国之音,奏不得的。”师旷继续着说:“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 ……”
“哦……”大家又叫了一声。
“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黎民的冤抑与悲鸣……”
“哦……”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还不能休止。
“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那日月的运行,山川的流动,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
师涓站起了,他听到音乐先进师旷的一番话,他感动了,不由把手中的竹简投掷向地上。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 “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我的琴呀,我要背着你走向天涯海角,走向寒冷的边缘与黑暗的缝隙,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
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
一九四六年十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标题“听水”用语典雅,既体现了作者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向,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B. 月夜、岩谷、芦荻、断桥等意象渲染了恬静疏阔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宇宙的大音乐”的描写。
C. 夜宴上,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
D. 本文描写夜宴中的三次“哦……”,不仅写出众人对师旷话语的反应,还暗含了师涓的心理变化。
7. 关于文中师涓在濮水边听歌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声从浩渺的水上远远传来,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人影”,气氛诡秘。
B. 歌声清晰可闻,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
C. 师涓听到歌声,“手指抖颤”到几乎无法记录,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
D. 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对比强烈,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
8. 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A
8. ①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②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③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
9. ①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人物形象上,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人、寄望后辈的形象;③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④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引发读者共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错。原文提到“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据此看出晋平公是让卫灵公来欣赏师旷的演奏的动人音乐,并未讽刺卫国的音乐。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是为宴会助兴,并非心里不服气。因此两位国君的谈话也未暗藏机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错。原文中师旷的话“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表明歌词内容是男女相悦的靡靡之乐,而非描述“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
C.“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错。原文写到“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表明“手指抖颤”是因为听到歌曲被陶醉被感动,并非暗示其为靡靡之音。
D.“对比强烈”错。原文“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写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都是因为被歌声深深地感染,陶醉其中,并未用对比手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第一,原文写濮水边的自然之音“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然后写师涓听到“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
据此可分析出,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
第二,原文写师旷在濮水边听到了歌声“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接着写卫灵公赞叹“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师涓感叹“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
据此可分析出,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
第三,文中结尾部分描写师旷,“‘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然后写师涓被感动,“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
据此可分析出,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
【9题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长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