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下人多以种地为生,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却又常为其所束缚,不易流动而产生“土气”。 B. “孤立和隔膜”既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明,又能从村和村之间的关系上来体现。 C. 中国乡土社会应属于一种无具体目的,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礼俗社会。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该信用优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呈现乡土性的特点与由“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所构成的社会基层有关。 B. 从墓碑上能清楚的重构每家家谱的事实,作者断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C. 文中引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名言和列举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的实例,论述内容同中有异。 D. 文章开篇从乡土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谈起,至现代社会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而收尾,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3. 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 A.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B.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C.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杨万里《插秧歌》 D.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4. 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以第2段为例进行分析。 5. 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请结合本文,分析“乡土性”逐渐消失的原因。 【答案】1. D 2. B 3. B 4. ①通俗易懂,多用日常生活用语,语言直白,如“拖泥带水”“行动不得”等;②语言准确,例如“可能”“至多只有”“最大多数”等用词准确;③论证逻辑严密,例如“因为”“而且”等关联词语的大量使用。 5. 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④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产生流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该信用优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根据原文第八段“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选项中“优于”表述错误,原文强调的是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断定”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知,原文中作者是用“很可以相信”作的推测,而非“断定”的判断,。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笼子中的鸟儿依恋往日的山林,池塘中的鱼儿思念着以前的深渊。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能够反映“乡土本色”。 B.句意: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不能反映“乡土本色”。 C.句意: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能够反映“乡土本色”。 D.句意:如果愿意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表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能够反映“乡土本色”。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的“土气”“种地的人”“长在土里的庄稼”“拖泥带水”“行动不得”“讨生活”等此举可知,文章多用日常生活用语,语言直白,使读者通俗易懂; 根据原文“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中的“可能”“至多只有”“最大多数”等词语可知,原文中作者用词准确,使语言语言准确,范围清楚; 根据原文“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文中“因为”“而且”“也”等关联词语的大量使用,使文章论证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