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阿克塞尔•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阿克塞尔•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连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 B.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C.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政治—道德”结构,即民情的基础。 B. “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C.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到“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D.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既是人类天然拥有的,也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3.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二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木源,不可忘也。” B.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C.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4. 材料二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对于“家”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答案】1. D 2. C 3. A 4. ①论证结构:递进式。首先提出“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然后提出现代社会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和挑战;接着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最后论证“家”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 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这一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等中的话,更具权威性,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将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一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 5. ①材料一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②材料二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认为其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家’的地位受到撼动”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即使20世纪初以来……‘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 B.“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错误,因果颠倒。材料二第一段中说的是“‘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 C. “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错误。根据材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成为‘政治—道德’结构,即民情的基础”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可知,原文说的是“‘文化—心理结构’”是民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