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9 2023-11-13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上海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15分
1. 根据提示默写。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_________《鹊桥仙》)
(3)___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答案】 ①. 契阔谈讌 ②. 短歌行 ③.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④. 秦观 ⑤. 笠是兜鍪蓑是甲 ⑥. 天姥连天向天横 ⑦. 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契、讌、兜鍪、蓑、拔、掩。
2. 解释句中加点字。
(1)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范仲淹有志天下》)
(2)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愿扫除天下》)
(3)有口辩,而涉猎书传。(《班超投笔从戎》)
(4)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闻鸡起舞》)
(5)遂断右手拇指遣去。(《画家赵广不屈》)
(6)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牧羊北海上》)
(7)去则县之。(《徐稚传》)
(8)薄而观之。(《怀安败名》)
【答案】(1)适:女子出嫁。
(2)事:打扫。
(3)涉猎:广泛阅读。
(4)济:渡河。
(5)遣:打发。
(6)饮食:吃喝。
(7)县:悬挂。
(8)薄:迫近。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适:女子出嫁。句意: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2)事:打扫。句意:应当以清扫天下的污垢为己任,怎么能只做打扫一庭一室的事呢!
(3)涉猎:广泛阅读。句意:很有口才,并且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4)济:渡河。句意:祖逖如果不能驱赶戎狄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南,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5)遣:打发。句意: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了。
(6)饮食:吃喝。句意:放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7)县:悬挂。句意: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
(8)薄:迫近。句意: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
【详解】
二、阅读 45分
(一)(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其思想基础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②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众多,如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如此。
③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 ;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文”能够承载他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经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自是绝非偶然。
浏览完整试题
④“文如其人”命题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尺度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具有“应然”意义了。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②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③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痒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3. 根据上下文,请在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处填入“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B. “以意逆志”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C. 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得以形成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 西方的“风格即人”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与“文如其人”共同揭示出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
5.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
A. 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当时的民风与政治状况
B. 《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 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D.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6. “文如其人”肯定了作品能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风格即人”关注到艺术家气质个性与其作品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请借鉴上述理论,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分析。
【答案】3. “志在文中”
4. C 5. C
6. ①《沁园春•长沙》塑造了充满壮志豪情,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这与作者毛泽共本人的革命者形象是一致的。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有主宰山河的壮志;词中“独立”一词,就表现了其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②词中秋山、枫林、碧江、船只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风格豪迈爽朗,蕴含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感情。结尾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豪情,体现的是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诗中呈现的豪壮风格正是诗人雄伟人格的投射,正所谓“风格即人”。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此处要求填“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结合前后文“孟子否定的……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可知,“志”的存在是“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应填:“志在文中”。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得以形成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即在魏晋时期还没有最终形成成熟的观点,只是得到“支撑”。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支持“文如其人”的观点,因为该选项谈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另外,建安诗人是一个文学流派,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 能力。
“作品能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内容塑造了英勇无畏、充满壮志豪情,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这与作者毛泽共本人的革命者形象是一致的。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为革命出生入死,有主宰山河的壮志;其中“独立”一词,更是突出了诗人爱秋而不惧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表现了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如果想写出雄伟 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情调慷慨激昂,风格豪迈爽朗,其间蕴含的是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感情。结尾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豪情,体现的是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诗中呈现的豪壮风格正是诗人雄伟人格的投射,正所谓“风格即人”。
(二)(1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距台儿沟三十里。
②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了。
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徵,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有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④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上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成,他的话倒更使她感到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⑤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者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⑥_____升起来了,照亮了____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林、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⑦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它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⑧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⑨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坐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衫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⑩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⑪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门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⑫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和“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⑬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展开余下试题
⑭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⑮哦,香雪!香雪!
7. 请为第⑥段的景物描写填入合适的词语( )
A. 一弯残月,漆黑 B. 一弯残月,黝黑
C. 一轮满月,寂静 D. 一轮满月,平和
8. 请分析第③段的情节设置对香雪性格的塑造作用。
9. 请简要说明划线部分香雪内心数次涌起“第一次”之感的原因。
10. 评论家崔道怡称本文“从头到尾都是诗”,请从意境角度分析第⑩、⑪段的诗化特征。
【答案】7. C 8. ①自动铅笔盒是知识和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它的向往,突出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
②“红着脸”突出了香雪淳朴、腼腆的特点;③香雪不白拿别人的东西,坚持将鸡蛋给女学生,体现了她善良、自尊、倔强的特点。
9. ①香雪确实是第一次在夜里走这么远的路,第一次在夜里的路上仔细的听风声、看山谷、望月亮。
②铅笔盒让香雪感到满足,也自信了起来,她的内心由害怕变成了自豪无畏,周围的环境也随她的心情而变得美好起来,所以有了“第一次”之感。
10.
示例一(⑩段):
①人物纯美。“起溪水洗脸”“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朴实自然的形象。
②环境优美。“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小说描绘的自然景物,自然纯净,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
③语言清新。本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巧妙的使用了“奔跑、撞击、溅、捧、抿”等动词,语言生动流畅,又朴实自然。
示例二(⑪段):
①人物纯美。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写香雪怀抱着铅笔盒,想象着同学门惊羡的目光;写回想娘的话语,将草茎插在小辫里“避邪”,体现了人物的天真、淳朴、勇敢之美。
②语言清新。本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巧妙的使用了“拔、插、跑”等动词,语言生动流畅,又朴实自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据后文“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可知,月亮是明亮的,所以应是“满月”,山谷也不可能是“漆黑”或“黝黑”。“平和”是修饰人的心境,不能修饰环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自动铅笔盒是知识和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它的向往,突出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而“红着脸”突出了香雪淳朴、腼腆的特点;
“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有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香雪不白拿别人的东西,坚持将鸡蛋给女学生,体现了她善良、自尊、倔强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距台儿沟三十里”,香雪确实是第一次在夜里走这么远的路,所见风景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但在这样的夜里、这样的路上、这样仔细的听风声、看山谷、望月亮确实是第一次。
结合上文“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可知,铅笔盒让香雪感到满足,也自信了起来,她的内心由害怕变成了自豪无畏,周围的环境也随她的心情而变得美好起来,所以有了“第一次”之感。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 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意境”的渲染离不开“意象”,包括人、物或景;离不开语言的。所以考生应该从人物、环境、语言等角度分析其诗化特征。⑩段、⑪段作者通过清新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纯美、环境的优美,为读者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人物方面,两段都塑造了香雪的纯美形象,比如⑩段中的“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⑪段中的“想到同学门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⑪段中更有对香雪细腻的心理描写,体现了香雪的勇敢。
环境方面,⑩段中“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自然纯净,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
语言方面,两段都具有清新之美,比如⑩段中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巧妙的使用了“奔跑、撞击、溅、捧、抿”等动词,⑪段中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巧妙的使用了“拔、插、跑”等动词,两段语言生动流畅,又朴实自然。
(三)(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唐多令•秋□有感
【宋】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11. 小明拿到这首词时,纸张有污损,部分字迹无法辨认。请阅读全词,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处,为小明补全题目。( )
A. 晨 B. 日 C. 暮 D. 景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中主人公因秋日荷花枯萎衰败,联想到自己身世飘零而悲伤,开篇便哀怨地希望人们不去采
B. “欲顿”句化无形为有形,将无迹可寻的愁安置在了主人公紧皱的双眉之上。
C. “词的下阕运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主人公满怀心事无处诉说,只好将其题写在红叶之上。
D. “回首”句“懒”字用得极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断肠人的情态和精神面貌。
13. 小明读后觉得“早新月、挂梧桐”这句别有风味,却难以说出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词内容,为他写一则50字以内的鉴赏语。
【答案】11. C 12. A
13. 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出一轮新月高悬在秋天衰败凋敝的梧桐树梢上,表现出作者孤单寂寞的无尽愁思。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斜阳”指夕阳,“早新月、挂梧桐”是说一轮新月已早早挂在梧桐上。“斜阳”“新月”指出时间是在傍晚时分。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因秋日荷花枯萎衰败,联想到自己身世飘零而悲伤”错误,“休去”的原因一是“秋江烟水空”,即秋天的江面烟水空漾;二是“带斜阳”,即傍晚时分,天色已晚。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早新月、挂梧桐”的意思是:一轮新月已早早挂在梧桐上。采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用黄昏之景作结,烘托出一片迷茫怅惘、无可奈何之愁,给人无穷的回味,更增添了诗人孤单寂寞、心烦意乱的愁思。
(四) (1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杨朝晟,实叔明,夏州朔方人。初,在朔方为部军前锋,常有功,授甘泉果毅。建中初,从李怀光讨刘文喜于泾州,斩获擒生居多,授骠骑大将军,稍迁右先锋兵马使。后李纳
上一篇:
上海市回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上海市师范大学附中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