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获得了一些新的发展。 B.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也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作者批判的对象。 C. 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历史思考和现实批判,倾向于个人经验的书写。 D. 我们通过阅读图像能更直观地了解、感受世界,但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因此在图像时代我们更需要亲近文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 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伤逝》中,作者将破窗、方桌、败壁等意象呈现出来,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画面感,弥补了故事的线性发展存在的不足。 D. 劳拉•里斯的“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抓住了锤子和图像具有冲击力的特点,形象说明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他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B.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C. 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 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 两则材料分别列举鲁迅的《药》和罗中立的《父亲》,请简要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5. 你的朋友不愿意看文学原著,而喜欢观看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或视频,请根据材料陈述理由,劝说他多读原著。 【答案】1. D 2. C 3. A 4. ①材料一列举鲁迅先生《药》中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证明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②材料二列举罗中立的《父亲》,证明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能够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 5. 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你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字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③图像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因此在图像时代我们更需要亲近文字”错误,“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材料二只是说在图像时代,语言/文字不可或缺。并未说“更需要亲近文字”,选项的前后句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弥补了故事的线性发展存在的不足”错误,根据原文的内容“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可知,作者呈现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有意将故事的线性发展中断,而非“故事的线性发展存在的不足”。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题目《图像时代 文学功能》和文章观点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A.“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证明了材料二的观点。 B.是说《洛神赋图》的创作依据是《洛神赋》,这并非《洛神赋》“钩沉本质”的功能。 C.“诗与画是分离的”“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不能体现图像的功能。 D.“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是强调图像的作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依据“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可知,材料一列举鲁迅先生《药》中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证明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