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  2023-11-20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七宝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
2.作答前,请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座位号。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曾子曰: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 ,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2)____________,先治其国。(《大学之道》)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仁以为己任 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④. 文质彬彬 ⑤. 然后君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弘毅”“己”“彬彬”。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B. 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表明了传统社会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C.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借银子给贾芸是因为乡土中国的“横暴权力”。
D. 《红楼梦》中,精于世故、善于平衡自己和众人之间的人情关系,正是“机关算尽”的王熙凤在贾府左右逢源的重要原因。
(2)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 )
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不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不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
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
②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
③离家万里的王维
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1)C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C.“因为乡土中国的‘横暴权力’”错,倪二借钱给贾芸,内在原因是看中了贾芸的能力,以及他背后隐形的平台——贾府,体现的是差序格局,与乡土中国的“横暴权力”无关。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排序的能力。
由下文“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可知,先写时间后写空间。④①是时间,③②是空间。
填写部分由两组“不论……还……”(条件关系)构成,句群之间为递进关系。所填句子程度应由深到浅,离家时间应由长到短,空间应由远到近。
故所填顺序为:④①③②。
故选B。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①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由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是无为。


浏览完整试题②当小孩子时的游戏,是人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的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亦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各种制度的束缚却并不是容易打破者。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的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可以完全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③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所感觉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于什么事都不感觉兴趣。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感觉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觉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觉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的。有许多人对于蒙头大睡,不感觉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④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觉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不有人做。在社会里面,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须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题,但也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的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
⑤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不过这种说法如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⑥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只有极少数是正当的。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所应读的所谓“正经书”是很有限的。五经四书是大家所公认的“正经书”。除此之外,学举业者,再加读诗赋八股文;讲道学者,再加读宋明儒语录。此外,所有小说词曲等,均以为是“闲书”。看闲书是没出息的事,至于作闲书更是没有出息的事了。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多数不是“正当的”。因此有多少人不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了多少天才,这是不必讳言的。
(选自冯友兰《人生经典》,有删改)
3. 第①段加点词“无为”在文中 含义是 。
4. 下列对第②③④段文意的理解,不符合道家观点的一项是( )
A. 成人如果想要得到理想生活,必须打破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
B. 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这种无为的生活会让他感到快乐的。
C. 如果任何人都能随着兴趣去做事,天下事仍都是会有人去做的。
D. 人们需要为社会做些不感兴趣的事情,因为社会是生存必须的。
5. 简析第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 下列对第⑥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在白话中融入了少量文言词语,文字精炼,通俗易懂。
B. 认为以前社会所谓“正经”标准,限制了个人的才能发展。
C. 运用例证的论证方法来阐明道家观点在特殊时期的合理性。
D. 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指出了天才被压抑埋没的根本原因。
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3. 没有任何名利目的地(凭借兴趣顺其自然地)做事情。
4. D 5.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做事要求有责任感,进一步否定道家观点,引发下文对做事随兴有其合理性的议论。
6. D 7. 作者首先从小孩子游戏引出道家对凭兴趣做事情理想生活的认识,紧接着指出道家主张完全不要社会制度的理想生活是不可行的,然后阐释道家提出这种主张的具体理由,并在分析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每个人必须对社会承担起起码的责任、必须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的观点。最后进一步补充论述特定时期道家“应当凭兴趣做事”的观点的合理性。逻辑上首尾圆合完整严密。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他做某种事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可知,“无为”在文中的含义是:没有任何名利目的地(凭借兴趣顺其自然地)做事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人们需要为社会做些不感兴趣的事情,因为社会是生存必须的”。根据“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所感觉兴趣的事”分析,道家的观点是:任何人总有他所感觉兴趣的事。所以,选项说的人们需要为社会做些不感兴趣的事情,显然不是道家的观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根据第④段中“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分析,该段论述做事要求有责任感,进一步否定道家观点;
根据第⑥段中“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多数不是“正当的”。因此有多少人不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了多少天才”分析,论述对做事随兴有其合理性。
所以,第⑤段“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起到承上的作用,“不过这种说法如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起到启下的作用,该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


展开余下试题【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D.“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指出了天才被压抑埋没的根本原因”错,第六段作者的论述重点并不是抨击旧的教育制度使天才被压抑埋没的根本原因,而是补充论述特定时期道家“应当凭兴趣做事”的观点的合理性,提出了自己关于兴趣与人生的看法。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文章一共六个自然段,首尾圆合。
(1)根据第一段“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他做某种事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是无为”,和第二段“当小孩子时的游戏,是人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的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可以完全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分析,开头这两段从小孩子游戏引出道家对凭兴趣做事情理想生活的认识,紧接着指出道家主张完全不要社会制度的理想生活是不可行的;
(2)根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觉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的。有许多人对于蒙头大睡,不感觉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分析,第三段阐释道家提出完全不要社会制度的理想生活是不可行的这种主张的具体理由;
(3)根据第四段的“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和第五段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不过这种说法如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分析,这两段在分析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得出每个人必须对社会承担起起码的责任、必须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的观点;
根据“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只有极少数是正当的。……有多少人不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了多少天才”分析,进一步补充论述特定时期道家“应当凭兴趣做事”的观点的合理性。
最后,考生采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形式回答即可。
(二)(16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十一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话吗?”我问,“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十一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⑪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⑫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展开余下试题(有删改)
8.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划线句。
9. 第④段和第⑤段是如何写司机这个人物的?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0. 简析第⑦⑧⑨段写“神木”的作用。
11. 结合全文,赏析第⑫段。
【答案】8. 示例一:第②段划线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通过“矜持”写出山色的凝重,“徘徊顾却”“依属”“殉”写出夕晖的缓慢下沉,形象地写出了山中日落时的宁静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第②段巧妙地运用动词“掉”“徘徊顾却”等动词的使,赋予了山野日落的情境以动态,形象地写出了山中日落时的宁静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9. 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司机诗人似地解释“拉拉山”的含义,以及行动描写“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的行动,刻画了一个淳朴坦荡、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作者这样写,把山的美和人的美结合起来,以人的美衬托山的美。
10. 这三段,作者集中对神木进行了描写,通过描写神木的巨大庄严、平静、干枯苍古、倒地而死、容纳异己等,形象地写出了神木“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的特征,由此表达了作者对神木的震撼、折服和赞叹;引发了生命是有尊严的思考。结构上照应开头。
11. 结尾一段,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山的沉稳,表达了作者对山的喜爱与赞美。这样写呼应文章开头,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凸显了作者思考人生、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的人生追求。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品味文章语言艺术的能力。
“山色越来越矜持”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矜持”赋予山色人的情态,以人的拘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色的凝重;“徘徊顾却”“依属”“殉”赋予夕阳人的情态,以人的犹豫难择写出了夕晖缓慢下沉的样子。拟人手法的使用,形象地写出了山中日落时的宁静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第②段巧妙地运用动词“掉”“徘徊顾却”,赋予了山野日落的情境以动态,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山中日落时的宁静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第④段主要是写“我”与司机的对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司机认真地回答我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诗人似地解释“拉拉山”的含义,这体现了他热情好客的形象。
第⑤段有语言描写,“喂,我来帮你带菜!”“‘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有动作、神态的描写,“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这些描写刻画了一个淳朴坦荡、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
人是山中人,对人物美好形象的刻画把山的美和人的美结合起来,以人的美衬托山的美。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这三段,作者集中对神木进行了描写,通过描写神木的巨大庄严、平静、干枯苍古、倒地而死、容纳异己等,形象地写出了神木“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神木的震撼、折服和赞叹。
“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神木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是有尊严”的思考。
结构上照应开头的“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群山”比作“镇纸”,以“镇纸”的沉实形象地写出山的沉稳,表达了作者对山的喜爱与赞美。
结构上,呼应开头的“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情感主题上,“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凸显了作者思考人生、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的人生追求。
(三)(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使东川•南秦雪[注]
(唐)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注]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
12.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 《乐府诗选》 B. 《古诗菁华》 C. 《诗余选集》 D. 《律诗集萃》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食时节依旧寒冷,本诗通过描绘山峰、笋石、松萝、飞鸟、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静谧的氛围。
B. 颔联中“才”“已”两个副词运用巧妙,既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不安之情。
C. 颈联比喻运用极为精巧,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尾联以飞鸟、猿烘托周围环境的沉寂,以其“不飞不动”反衬诗人的“动”,抒发诗人孤寂悲凉之情。
14. 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2. D 13. B
14. ①“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中恶劣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乐府诗选》辑选的是乐府诗;
B.《古诗菁华》辑选的是古体诗;
C.《诗余选集》中诗余是词的别称,辑选的是词;
D.《律诗集萃》辑选的是律诗,而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可以收录到此书。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错,“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大意是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惊奇地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写出了蜀道天气变化之快,而不是作者行程速度之快。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根据题目中的“辞浅意哀”可知,本题的答题内容主要在赏析用字用词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
“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的“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
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七宝”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