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26分,每小题2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年前,中国大地________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________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________,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________,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B. 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生取义 C. 爆发 鼓舞 挺身而出 舍生取义 D. 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 B. 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 C. 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D. 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B.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C. 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 D.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火山爆发。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爆发革命,爆发战争。“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②突然发作。山洪暴发。根据语境,此句是说五四运动突然发生,与革命有关,应该选用“爆发” 第二空,“鼓动”,扇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兴奋,振作。语境强调五四运动增强信心的作用,应用“鼓舞”。 第三空,“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语境强调爱国青年奋起抗争,没有接受任命的意思,故应用“挺身而出”。 第四空,“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境强调五四青年慷慨赴难,故应用“舍生取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括号前面“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中心话题为“责任”,前一句是说懂得责任,后一句是说担当责任,为保持句子的连贯性,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应为“责任和担当”,排除BD; “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句子中途易辙,故排除C。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是: “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搭配不当,应改为“建立……支撑,增强……动力”。 AC项“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语序不当,应为“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 B项“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搭配不当,应为“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 故选D。 4.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黔驴技穷(qín) 窑洞(yáo) 追剿(jiǎo) 闽南(mǐn) B. 千钧雷霆(tíng) 堵截(jié) 寒噤(jīn) 寒喧(xuān) C. 熙熙嚷嚷(rǎng) 削弱(xuē) 娄山(lóu) 嶂碍( zhàng) D. 疲惫不堪(bèi) 豪绅(shēn) 跋涉(bá) 歼灭(jiā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黔驴技穷”的“黔”应读“qián”。 B项,“寒噤”的“噤”应读“jìn”;“寒喧”改为“寒暄”。 C项,“熙煕嚷嚷”改为“熙熙攘攘”;“嶂碍”改为“障碍”。 故选D。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鄙俗)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称赞) B.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安定)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C.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重复)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 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卖)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怎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复,补救。句意: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故选C。 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埏埴以为器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树之成而实五石 C.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心正而后身修 D.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其未兆易谋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做成;/为:因为。句意:和泥,把黏土做成陶器。/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B.都是代词,它。句意: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用来终身奉行它呢?/我种它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东西。 C.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句意: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D.其:代词,代自己;/其,代词,代问题。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解决。 故选B。 【详解】 7.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 “于事敏而于言慎”。句意: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句意: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见不贤而内省自也”。句意: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故选C。 8.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语录体著作。南宋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春秋》合为“四书”。 B.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擅长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 C.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D.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墨子》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春秋》……‘四书’”错,应为《论语》。 故选A。 9. 下列关于课文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卫•科波菲尔经过与米考伯夫妇较长时间的交往后,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跟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 B. “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妖媚地笑了笑”“讨男人喜欢的媚笑”,玛丝洛娃的这些“笑”是她堕落后的习惯性神态,可以看出她并不以自己的身份为耻。 C. 《老人与海》可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该文主旨告诉人们,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和厄运难以预料。 D. 《百年孤独(节选)》中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的巨大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天灾和厄运难以预料”错误,与主题不符,小说的中心思想应该是积极、昂扬的,表现老人与厄运不屈不挠的斗争。 故选C。 二、(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展开余下试题《孟子•公孙丑上》 (二) 公孙丑①:“敢问夫子恶②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⑤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通“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怜悯 B. 自贼者也 贼:伤害 C. 今日病矣 病:疲倦 D 淫辞知其所陷 淫:过度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 人之有是四端也 师道之不传也 C. 其子趋而往视 之人而不仁 D. 以其外之也 故贼人以利其身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 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 “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B 14. (1)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做的。 (2)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忍”,狠心,残忍。“不忍”,怜悯。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句意: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B.“之”,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 C.“而”,表修饰关系。/“而”,表假设,如果,假如。句意: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这个人如果已经没有仁心。 D.“以”,因为。/“以”,表目的关系,来。句意: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是完整的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句式相同,都是“……者……者也”,再者,“而又害之”中“而”表示递进关系,之前应断开,排除D。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无须后天培养”错误,依据“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孟子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要”,通“邀”,邀取、博取;“乡党”,同乡;“要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乡党朋友要誉”;“恶”,厌恶。 (2)“知”,懂得,了解;“善”,善于;“养”,培养。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二)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干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