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3-11-20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8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是一位令人________的人,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了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就是周守藏室之史,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无非是文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________,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________,犹如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面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两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都________,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而生敬 改头换面 兼收并蓄 如数家珍
B. 望而生畏 改头换面 兼而有之 了如指掌
C. 望而生敬 脱胎换骨 兼而有之 了如指掌
D. 望而生畏 脱胎换骨 兼收并蓄 如数家珍
2. 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无非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
B. 他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就是周守藏室之史,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无不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
C. 他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就是周守藏室之史,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无非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
D. 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无非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小的守藏室将面临一场浩劫,因为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
B. 小小的守藏室将因为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面临一场浩劫
C. 周朝的大厦将倾,小小的守藏室将面临一场浩劫,山河将崩,九州幅裂
D. 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将面临一场浩劫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望而生敬:看见了就尊敬。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结合“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了多少阴谋与陷阱”的语境可知此处形容孟子让人敬佩,故应选“望而生敬”。
脱胎换骨:道教徒认为人在苦修得道之后,就能脱下胎,换上骨。现在常用来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改头换面: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上跟原来的一样。结合“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的语境可知,此处应选“脱胎换骨”。
兼而有之:是指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也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与“这两者”搭配,应选“兼而有之”。
了如指掌: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处与“一切把戏”搭配,应选“了如指掌”。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他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就是周守藏室之史”语序不当,“政府档案馆的馆长”是结合现代意思的进一步解释,应放在后面,改为“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
二是“无非是”语义重复,应去掉“是”。
只有A项修改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一切把戏”“各色人物”可知,与之紧密衔接的应为朝廷大的方面,排除AB;
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可知,与后文衔接紧密的是“小小的守藏室将面临一场浩劫”,排除C。
故选D。
4. 下列对文学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这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等。《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消息,报道了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
B. 《老子》又名《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被誉为万经之王,作者为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C.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中《大学》被确立为“四书之首”的地位;《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出自《孟子》。
D.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复活》,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面,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双双实现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法国”错误,应是俄国。
故选D。
5. 把下列标号的语句组织起来填入文中划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红楼梦》就是以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变化。
①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的织锦中抽得出来
②条理清晰,首尾连贯
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
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
A. ④③①② B. ③①②④ C. ④②③① D. 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排序的四句话是在说《红楼梦》中事件的组接特点。很明显,②是从全局的角度进行阐述,③①从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并且只有第④句没有主语,应承语境中的前一句话而来排在第一个空;
然后是②,从全局的角度进行阐述;③①之间,应该先说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特点,然后用比喻对之进行形象说明,所以先③后①。
故选C。
二、(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作为“天下人”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权利得以落实的前提,政治环境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爱中》的一段话尤具代表性:“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也即老子说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二章)。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要压榨百姓。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
(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材料二:
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深化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民为邦本”一脉相承,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余下试题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维护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近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或修改慈善法、中医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治保障,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摘编自法小宝《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探析之“民为邦本”》)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统治者能够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百姓就会认同并拥护他们,如若不然,他们的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
B. 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但不相信精英们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他们更看重国君是否重视百姓需求。
C.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应“先予后取”,不应超出“取”的限度,否则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则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D. 我国的各级国家机关之所以都冠以“人民”二字,是因为要以这样的称谓赢得人民认可,获得人民对工作的支持。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墨子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而憎人者遭人憎的论点。
B. 荀子提倡“汤武革命”,是因为他认为是统治者采取高压统治,贪得无厌,使民不聊生。
C. 中国近些年来制定了大量法律,旨在从法律角度保障人民的权益。
D. 从上述材料看,当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发展。
8.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荀子: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B.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 管子: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D.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
【答案】6. C 7. A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们的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错误,文中只说“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没有提到反之其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选项于文无据。
B.“但不相信精英们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他们更看重国君是否重视百姓需求”错误,偷换了概念。原文说的是“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即不相信的是一个人的眼光和能力,但对于精英群体未必不信。原文说的是“执政者”,选项变成了“国君”,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有时候执政者就是大臣,比如齐桓公手下的管仲。
D.“要以这样的称谓赢得人民认可,获得人民对工作的支持”错误,冠以“人民”二字,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表明国家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而憎人者遭人憎的论点”错误,材料一引用孟子的话“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不能论证“憎人者遭人憎”。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谈的是“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
A.荀子是先秦诸子之一,其话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君主要让百姓有好的生活,体现了共生智慧。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论语•颜渊》中的话在论述什么是仁,与论点关系不大。
C.强调的是法令及守法的重要性。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孟子说的话论述的是君臣关系,不是君民关系。
故选A。
三、(12分,每小题2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 非不呺然大也 然:……的样子
C.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打破
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10.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客有吹洞饶者
B. 请与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或以封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 或不免于洴澼絖 不拘于时
11.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表现了庄子的放旷豁达、顺其自然、洒脱自在的精神追求。
B. 庄子讥笑惠子学说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 “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答案】9. D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鬻:卖。句意: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者:都是代词,……的人,与“有”构成固定结构,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B.与:给。句意: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与:结交、亲附。句意:和秦国结交而不帮助五国。
C.以:介词,用。句意: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以:连词,表目的。句意: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展开余下试题D.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句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于:介词,被,受。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庄子讥笑惠子学说大而无用……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有误,原文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大意是“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不是“讥笑惠子大而无用,讽刺其不善用大,心如蓬草”,而是讥笑他不懂得变通。
故选B。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住水的压力。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13.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 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C. 中国,本文中指国都,这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的“中国”的含义相同。
D. 五伯,文章中指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租公、楚庄王五位诸侯。
1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 公子成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 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 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
15.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
【答案】12 B 13. C 14. D
15. 藏住忠心不竭尽所能,是奸邪这一类的人;因为私心而误国,是贼害这一类的人。我虽然愚钝,愿尽自己的忠心,不敢逃避死罪。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
“非……也”表否定判断,判断句。“非”之前应断开,排除AC;
“愿募公叔之义”意思是“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句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B.正确。句意:公子成拜了两拜。/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C.错误。“中国,本文中指国都”错误,应指整个中原地区。句意:中原这个地方。/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D.正确。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错误,依据“圣人之兴也,不相毅而王;夏、般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可知赵武灵王认为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强调不能泥古守旧。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隐”,藏;“属”,类,一类人;“以”,因为;“奸之属也”“贼之类也”,判断句,是奸邪之类的人,是损害国家之类的人;“其忠”的“其”,自己,我;“遁”,逃避,逃脱。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玉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河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