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3  2023-11-20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浏览完整试题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 “东坡范式”作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C. 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 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B. 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
C. 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承载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
D. 苏轼用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不仅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实际上也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其历史性贡献不容忽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 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
D.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4. 请简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宋词的雅化。
【答案】1. D 2. B 3. C
4. 本文为总分总论证结构。①开头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②接着分别从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实践来论证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③最后总结,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5. 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夸张写景,雄奇壮阔;用英雄之典,典雅豪放。同时,如“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律诗中严格对仗的诗句没有区别。(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例列举即可,不必求全)
②创作心理的雅化:此词创作出于词人胸有建功立业壮志而不得的心理。
③创作内容的雅化:雄奇的赤壁风光,豪壮的英雄事迹,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哲思,让词内容一改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绮艳之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就文中材料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风霁月”来形容黄庭坚的人格气象,而是黄庭坚以此形容周敦颐之人品。同时,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逻辑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提到:“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据此可知,词的表达功能的拓展只是与个人当时的际遇有关,并非是词人在困境下进行人生思考的充分的前提条件。
C.“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错,逻辑不成立。手法的改变跟词是否突破音乐束缚没有逻辑关联。
D.“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错。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可知,词的雅化在北宋只是有了较高的完成度,不能理解为已然状态,另外依据材料二末段“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句亦可作出推断。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内容,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由此可知,要判断是否符合“诗人之雄”的特质,首先要看是否“言志”,同时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其“志”应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展开余下试题A.出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征人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这体现了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B.出自姜夔的《扬州慢》,两句话展现了曾经繁华的扬州在战火之后的萧条与荒芜,内蕴着对金人入侵的控诉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出自周邦彦《瑞鹤仙》,虽亦抒情言志,但此情志只是指闺妇愁思,“鱼雁”传书常用于夫妻之间,而“天洲”又指向彼此天各一方,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其情志并非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故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
D.出自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北宋王朝边关告急,而自己却无路请缨——这里的“不请”是“不能请”之意——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与悲愤。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为总分总论证结构。
①开头“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②接着列举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论证了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欧阳修“清风明月”的“闲”境,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适”境,黄庭坚“断虹霁雨”的悟透人生的通脱释然之境;
③最后“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得出结论,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原文“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等分析,创作技法上的雅化,采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这一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同时,如“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律诗中严格对仗的诗句没有区别。
②结合材料二原文“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分析,主要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此词创作出于词人胸有建功立业壮志而不得的心理,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一种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③结合材料二原文“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分析,主要从创作内容角度分析。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人道是”极有分寸。苏轼通过对雄浑壮阔的景色的描绘,把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带入词中,表现出了对怀才不遇、老大未成的愤懑之情,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让词内容一改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绮艳之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贡献
[苏联]施•波列沃依
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
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
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
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
“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
“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
“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
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
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
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
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
“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
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
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
“啊—啊—啊—”
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
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
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
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
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
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
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
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
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
“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
(有删减)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
B. 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
C. “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 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
D. 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 机会主义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
B. 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
C. 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
D. 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
8. 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
【答案】6. A 7. B
8. ①因为有风,彼得失去平衡,从支撑点上掉下来,使故事情节突转、推向高潮;②写风“发出呜呜的声音”“可怕”,生动再现彼得面临的险境,营造紧张气氛,凸显“贡献”不易的主旨。
9. ①面对艰巨的任务,彼得主动请缨、有急切表现自己的冲动;②面对高空的大风、湿滑的电线和钢索,彼得心里恐慌,但不断给自己打气,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体现了他坚定与勇敢;③从电线掉下,悬挂空中,为不耽误工期,彼得以集体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他清醒冷静,完成了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错,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他这样挂着,处于危险境地,人们想救他。
C.“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错,此时他还没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喜悦撑破了胸膛”主要是摆脱了危险、得救的喜悦。
D.“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错,虽然彼得最初有表现自己的冲动,但抢险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称得上英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优美的环境特点”“对比”错,原文“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污浊的浮云”表现的是恶劣的环境,与刮起的大风共同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情节上,“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描写风吹电线和钢索,又描写彼得在风中的感受,正是因为有狂风肆虐,彼得才会时刻面临掉下来的危险,下文才有“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是风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人物塑造和主旨效果上,“发出呜呜的声音”描写风的呜呜声,一方面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另一方面,越是紧张危险,越能够表现彼得抢修任务的艰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艰难,从而更好的塑造形象,使人物在困难中完成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风的描写突出了“贡献”不易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急忙说……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当抢修电线的艰巨任务摆在面前,彼得主动请缨,有急于表现自己的冲动;
“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彼得在攀爬的过程中有过动摇、恐惧,但最终他战胜了自己,坚定地前行,体现了他的坚定与勇敢;
“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在彼得从电线上掉下来,悬挂空中,挂在安全带上的时候,他变得冷静而清醒,终于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彼得也完成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荣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