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 “东坡范式”作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C. 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 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B. 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 C. 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承载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 D. 苏轼用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不仅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实际上也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其历史性贡献不容忽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 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 D.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4. 请简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宋词的雅化。 【答案】1. D 2. B 3. C 4. 本文为总分总论证结构。①开头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②接着分别从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实践来论证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③最后总结,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5. 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夸张写景,雄奇壮阔;用英雄之典,典雅豪放。同时,如“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律诗中严格对仗的诗句没有区别。(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例列举即可,不必求全) ②创作心理的雅化:此词创作出于词人胸有建功立业壮志而不得的心理。 ③创作内容的雅化:雄奇的赤壁风光,豪壮的英雄事迹,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哲思,让词内容一改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绮艳之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就文中材料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风霁月”来形容黄庭坚的人格气象,而是黄庭坚以此形容周敦颐之人品。同时,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逻辑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提到:“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据此可知,词的表达功能的拓展只是与个人当时的际遇有关,并非是词人在困境下进行人生思考的充分的前提条件。 C.“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错,逻辑不成立。手法的改变跟词是否突破音乐束缚没有逻辑关联。 D.“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错。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可知,词的雅化在北宋只是有了较高的完成度,不能理解为已然状态,另外依据材料二末段“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句亦可作出推断。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内容,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由此可知,要判断是否符合“诗人之雄”的特质,首先要看是否“言志”,同时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其“志”应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