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小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吧?”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得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大房子像“城”,意在说明它颇具规模,功能丰富,体现了游击队的选址用心。
B. 五个客人到后总是寻机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在陌生的地方他们满心不安,心忧行程。
C. 过第一道封锁线前,客人疑心公路就是封锁线,队伍不停急走,彰显了他们行进时 紧张。
D. 文章两次写到月光明亮的细节,作者用词从“威胁”变为“很好”,体现了情节的推进。
2. 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他擦步枪,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结构圆融。
B. 他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也利于突出反击入侵、众志成城的主题。
C. 出发前提到他“全身披挂”并说请敌人吃手榴弹,暗示过封锁线的危险。
D. 他和《百合花》中的通讯员都是年纪轻、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
3. 过封锁线时,虽然没有写敌我正面交锋,但文本紧张氛围不减。这种氛围的营造是如何实现的?谈谈你的理解。
4. 本文如同《荷花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