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散文创作应绝对地、无条件地真实,但经过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和“新散文”的冲击,散文必须“绝对真实”的金科玉律遭到了大面积的瓦解。恰逢此时,非虚构写作横空出世,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展开了“真实性”话语权的争夺。不过在争夺“真实性”的过程中,非虚构写作也出现了两个致命的弊端:其一是为了忠于“真实”,有些作家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的角色,以“口述实录”或“田野调查”的方式,将一些原始材料包括书信、日记、电报等直接呈现在文本中,试图以此来强化史料的真实性。其二是有些非虚构文学作品,打着“真实故事”的旗号,生产了大量猎奇、毫无价值可言的所谓非虚构写作,这类写作主要见之于众多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鉴于上述两种弊端,笔者认为“真实”固然是非虚构写作的生命和立身之本,但“真实”应有“高标”与“低标”两重标准。“高标”是在积极写作,在“向上”的维度上创造非虚构写作的新可能和新高度。“低标”则是对众多非虚构写作群体而言,期许他们拒绝无意义的消极写作,并遵循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准则,成为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摘编自陈剑晖《近年散文话语的转换及新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写作中,作者直接在场,无法隐藏,所以袒露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 B. 散文的“心”,是“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更是“神”与“形”的合一 C. 散文文体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着散文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D. 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是对散文“绝对真实”这一金科玉律的全面瓦解。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的话,是为了论证散文文体前两个层面的相互联系。 B. 材料一提出小说、诗歌和戏剧也能分析出四个层面,用对比论证体现出论证的严密性。 C. 材料一综合论证人格与文格的关系,人格是文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人格的符号层面。 D. 材料二提出了当下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3. 联系材料分析,下列作品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 A. 梁鸿《中国在梁庄》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B. 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在接受学生求助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勾勒出一批年轻人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C. 祝勇的《故宫的隐秘角落》走进了普通游客根本无法进入的未开放区域,刻画了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了的历史人物及其命运。 D. 刘亮程的《本巴》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背景,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在本巴国,人人都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两者的论述目的有何不同。 5. 散文交流会上,你选择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交流材料,请用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来分析这篇经典之作。 【答案】 1. C 2. C 3. D 4. ①材料一讨论“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是为了引出了“人”与“文”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建立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②材料二由“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存在争议,引出非虚构写作及其当下致命的弊端,进而提出“真实”的两重标准。 5. ①知识与经验层面:《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坦诚地表现自己。 ②思想与情感层面:《我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目送”的爱,儿子对母亲过早离世的痛悔愧疚。 ③精神与境界层面:《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由最初的几度赴死,到“向死而生”,完成了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 ④文体与语体层面:《我与地坛》中,文章写景中夹杂着叙事、抒情和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界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所以袒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强加因果,原文为“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尤其是作者在文章中坦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可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散文的‘心’,是‘人’与‘文’的一体两面”错误。材料一原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文’就是散文的‘心’,‘神’‘形’是‘心’的显现”,可见,“人”与“文”是散文的“心”一体两面;而且在散文中“人”与“文”和“神”与“形”没有递进关系。 D.“全面瓦解”过于绝对,原文为“……遭到了大面积的瓦解”。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人格是文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人格的符号层面”曲解文意,由“‘文格’……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可知,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文章的符号层面,而非“人格的符号层面”。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由“在本巴国,人人都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可见,刘亮程的《本巴》属于虚构写作。 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讨论“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是为了引出了“人”与“文”的关系,如文中写道“ ‘人’与‘文’一体两面……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并进一步强调建立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如文中写道“基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 材料二由“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存在争议,引出非虚构写作及其当下致命的弊端,如文中写道“不过在争夺‘真实性’的过程中,非虚构写作也出现了两个致命的弊端……”,进而提出“真实”的两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