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历史已反复证明,拿西方的理论话语直接“剪裁”中国文学实践是行不通的。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已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考虑到文化、读者、市场与媒介等诸多因素,而非“市场标准”或“文化标准”能够简单概括。 任何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与建构都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相信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能够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契机,为促进世界人文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摘编自陈新儒《文学批评标准的西学之鉴与本土启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 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 C. 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真”与“美”的争论,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暂时停止。 D. “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内涵,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应当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 B. 求真派与求美派二者的文学批评理论都有对新的文学批评形式的借鉴与发展。 C. 恩格斯所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发挥较大的作用与其包容性有关。 D. 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不能直接拿西方的理论话语“剪裁”中国文学实践。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B. 清代学者赵翼在《论诗》中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C. 唐太宗《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 清代诗人郑板桥写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文化现象。 5. 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B 4. 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体现了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和建构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息息相关。 ②在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5.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汲取创造力,发挥“中国智慧”; ③开展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中西对话,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④立足本土的文学实践,探索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创新风潮”与“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概念内涵上有本质区别。同时,根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等表述可知“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产生并发挥着影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理解错误,两则材料都认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相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 A.意思是跟着别人走,最终只能落在别人后面,只有自成一家才能接近真实美妙的境界; B.意思是诗歌和文章要紧随时代盛衰治乱的变化,没有一天不在趋时更新,与材料二的观点契合; C.意思是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D.意思是要有以民为本、民生至上的情怀。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第一点重在结合材料二内容解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含义。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内容“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第五段的内容“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可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句话中,“文变”“兴废”具体是指“文学批评标准的发展变化”,“世情”“时序”指的是时代、社会历史语境。 第二点重在结合材料二内容以及“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谈当今时代(世情、时序),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文变、兴废)的重要性。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可知在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