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2  2024-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浏览完整试题“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鹉山头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所谓:“生寻野渡寻无归,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 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谚语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能说明“柳”到今天仍然贴近我们民族的生活经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期,社会从乱局转入大一统,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以此为基础,诗歌的语言也迎来大发展。
B. 作者赞同《诗品序》对“思君如流水”等诗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 一代代人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感受,当唐人读到诗中的“风”“月”“关”“山”,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 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创造和吸取这些词汇,使得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广阔鲜活。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 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
5. 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C
4. ①“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②《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③“柳”与春天、游子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④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⑤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
5. 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
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错,原文是说“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错。原文认为,“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意的词汇“羌无故实”(不借鉴典故)“讵出经史”(难道出自经史典籍吗?)“多非补假”(不借鉴典故)。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主要观点是:诗的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
C.“天鸡”出自神话故事,是运用典故;“空中闻天鸡”也是诗人的想象,不是从眼前得来。因此该句最不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可知,“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
②结合“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可知,《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
③结合“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可知,“柳”与春天、游子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
④结合“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可知,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
⑤结合“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可知,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可知,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
语法:原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中“语法”主要指的是唐诗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前两联写景,景中有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展开余下试题词汇:原文“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词汇”指的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丰富的语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作为诗歌中的意象,属于自然景物,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租车司机
薛忆沩
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公司的停车场,看到北面有一个空位,就将车开过去,停好。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有一滴雨正好落到他的脸上。
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老头。老头说:“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知道了。”出租车司机说。
雨没有落下来。空气显得十分沉闷。出租车司机横过两条马路,走进了一家意大利薄饼店。刚才就是在这家薄饼店的门口,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整个店里只有两个顾客,这正是出租车司机此刻想要的环境。
出租车司机要了一个大号的可乐和一个他女儿最爱吃的那种海鲜味的薄饼,在靠窗边的一张桌子旁坐下。他的女儿有时候就坐在他的对面。她总是在薄饼刚送上来的时候,急忙去咬一口,烫得自己倒抽一口冷气。然后,她会翻动一下小小的眼睛,笑一笑。从这个位置,出租车司机可以看到繁忙的街景,看到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队。这是十五年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他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可是现在他突然对这环境感到隔膜了。在他将车开进停车场之前,他已经送走了他出租车司机生涯的最后一批客人。
出租车司机擦去眼眶中的泪水,深深地吸了一口可乐。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他问她要去哪里。她说一直往前开。
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瞥了那个女人一眼。她的衣着很庄重,她的表情很沉重。不一会,电话响了。她显然不高兴电话打断她的思考。
“是的,我已经知道了。”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出租车司机听得出她的伤感。
出租车司机想去想象一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她打来了这个电话。“当然。”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也许是一个男人,他开始这样想。也许是一个女人,他后来又这样想。会不会是一个孩子呢?他最后这样想。想到这里,他的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
“不是。”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出租车司机想到了他的女儿。所有的电话好像都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打来的。他不知道他的女儿会不会也给他打来一个电话。
“过了前面的路口,找一个地方停下来。”她说。出租车司机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出租车司机本来把那个女人当成他的最后一批客人。可是,在他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对男女等在路边。出租车司机还来不及拒绝,他们就上了车。
刚坐上车时,那个男人几次想开口,又都被那个女人冷漠的表情阻止了。男人终于开口说话了。“有时候,我会很留恋……”他含含糊糊地说。
“有时候?”女人冷漠地说,“有什么好留恋的!”“真的。”男人说,“一切都好像是假的。”“真的怎么又会是假的!”女人冷漠地说。
要到的地方到了。出租车司机回头找零钱的时候,发现那个女人的脸上布满了泪水。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擦擦你的脸吧。”他不大耐烦地说。有时候,她就坐在他的对面。她的脸上粘满了意大利薄饼的配料。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可是现在,出租车司机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表情,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一个星期以来,出租车司机沉浸在悲痛和回忆之中。他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了,他却无法再让自己安静。他不敢再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在那里,他会意识到再也没有人会回来了,他会充满了恐惧。往昔在他的心中以无微不至的方式重演。
出租车司机知道自己的这种状态非常危险。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一个星期以来,他总是看到他的女儿和妻子。她们邀请他回到过去。从前那些沉闷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有声有色了。当然,她们还会突然出现在他的出租车的前面。她们惊恐万状的神情令出租车司机措手不及。他会重重地踩下刹车,陷入深深的自责。有货柜车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才会重新记忆起事情的真相,他才会愤怒。货柜车从他的女儿和妻子身上碾过去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正在为了一个好价钱跑长途。
他将纸杯里的冰块拿出来,在桌面上摆成一排。这是他的女儿喜欢玩的游戏。他不忍心去打量那一排冰块。他看到他的女儿纤弱的手指在桌面上移动。出租车司机将脸侧过去。出租车司机清楚地知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去守护着他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他相信在他们的身旁能够找到他需要的宁静。
出租车司机将手放到桌面上,他突然发现刚才那一排冰块已经全部溶化了。他动情地抚摸着溶化在桌面上的冰水,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块桌面了。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座城市了。对这座他突然感到陌生的城市来说,他随着他的女儿和妻子一起离去了:这时候,出租车司机突然感到了一阵宁静。这提前出现的神圣感觉使出租车司机激动得放声大哭起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出租车司机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B. “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写出人物日常忙碌的生活,同时也交代了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主要原因。
C. 出租车司机对这座城市“突然感到隔膜”,写出他在失去妻女后的孤独伤痛中,发现自己未能真正融入生活已久的城市。
D. 小说主人公没有因为惨遭人生变故而麻木冷漠,载客时他敏感地关注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可见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将下未下”的雨,营造了阴郁的故事背景,渲染了压抑的氛围,表现出人物的孤独和悲伤。
B. 出租车司机想到孩子时“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的反应,暗示了他失去妻女的痛苦心情。
C. 小说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不时切换薄饼店、载客途中、妻女车祸罹难后等不同场景,完成小说结构的时空并置。
D. 小说主人公被称为“出租车司机”,可见他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因身份卑微而没有自己的姓名。
8. 请简要分析文中“最后两批客人”的作用。
9. 有评论家认为该小说“让人悲伤,而又给人温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司机由客人联想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写使故事连贯、结构紧凑;②司机关注客人的举止、情绪,说明他由从前的麻木迟钝、粗心大意,变得关心体量他人;③送走客人,意味着出租车司机告别了城市和工作,同时也是司机回乡守护父母、寻求宁静生活的起点。
9. 悲伤:①司机从前不在意妻女,因车祸失去他们,只能沉浸在悲痛回忆中;②打工者难以在城市中扎根的痛苦感受。
温暖:①出租车司机经历人生变故的痛苦后,认识到自己之前的粗心,开始关心周围的人,表现出人情的善良、温暖;②家乡和父母给出租车司机心灵的慰藉,让他在迷茫中感到心灵的宁静、亲情的温暖。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错,由“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老头。老头说:‘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可知,表现的是“对车场的眷恋和不舍”。
B.“同时也交代了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主要原因”错,由“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可是现在,出租车司机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表情,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可知,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原因主要是“她们都在”。
D.“乐于助人”错,由“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擦擦你的脸吧。’他不大耐烦地说”可知,出租车司机载客时他敏感地关注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是为了表现人情的善良、温暖。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因身份卑微而没有自己的姓名”错,为主人公取名“出租车司机”,不是表现他身份卑微,而是突出其典型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由“不一会,电话响了。她显然不高兴电话打断她 思考”“出租车司机想到了他的女儿。所有的电话好像都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打来的。他不知道他的女儿会不会也给他打来一个电话”可知,乘坐出租车的客人接了一个电话,司机由客人联想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写使故事连贯、结构紧凑;
由“出租车司机回头找零钱的时候,发现那个女人的脸上布满了泪水”“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擦擦你的脸吧。’他不大耐烦地说……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可是现在,出租车司机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表情,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可知,司机在妻子女儿去世后才关注客人的举止、情绪,变得关心体量他人,对客人的关注说明他从前的麻木迟钝、粗心大意,是经历的家中变故改变了他;
由“出租车司机本来把那个女人当成他的最后一批客人。可是,在他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对男女等在路边”“出租车司机清楚地知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去守护着他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他相信在他们的身旁能够找到他需要的宁静”可知,这是他拉的最后两批客人,因为他失去了妻子和女儿,无法专心开车,送走客人,出租车司机就要告别城市和工作,同时也是司机回乡守护父母、寻求宁静生活的起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悲伤:由“可是现在,出租车司机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表情,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他不敢再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在那里,他会意识到再也没有人会回来了,他会充满了恐惧。往昔在他的心中以无微不至的方式重演”可知,司机从前忙于工作,不在意妻女,因车祸失去她们,他只能一个人沉浸在悲痛回忆中,品尝孤独和悲伤,这个故事带给读者的是来自心底的悲伤。
“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写出出租车司机日常忙碌的生活,“货柜车从他的女儿和妻子身上碾过去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正在为了一个好价钱跑长途”,他为了生机跑长途拉客,对这座城市“突然感到隔膜”,写出他在失去妻女后的孤独伤痛中,发现自己未能真正融入生活已久的城市,这些都体现打工者难以在城市中扎根的痛苦感受。
温暖:由“有时候,她就坐在他的对面。她的脸上粘满了意大利薄饼的配料。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可是现在……”“是他的女儿喜欢玩的游戏。他不忍心去打量那一排冰块。他看到他的女儿纤弱的手指在桌面上移动。出租车司机将脸侧过去”可知,出租车司机经历人生变故的痛苦后,不断认识到自己之前的粗心,他不断回忆起与家人曾经的美好生活;他因为惨遭人生变故而麻木冷漠,载客时他敏感地关注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他开始关心周围的人,表现出人情的善良、温暖;
由“出租车司机清楚地知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去守护着他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他相信在他们的身旁能够找到他需要的宁静”可知,家乡和父母给出租车司机心灵的慰藉,让他在迷茫中感到心灵的宁静、亲情的温暖,他决定回乡守护父母、寻求宁静生活,带给读者温暖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节选自陆游《放翁家训》)
材料二:
告俨、俟、份、佚、佟诸子: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①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②,室无莱妇③,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节选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注释】①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四人。②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③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老莱子便与妻子一起逃隐于江南。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训以宽厚恭谨A勿令与B浮薄者C游处D自此E十许年F志趣G自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学,泛指先秦时期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24届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