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⑥我们解释了渊明的人格,就已经解释了他的诗。他的诗正和他的人格一致,也不很单纯。我们姑择一点来说,就是它的风格。一般人公认渊明的诗平淡。陈后山嫌它“不文”,颇为说诗者所惊怪。杜工部赞美“陶谢不枝梧”,却又说,“观其著诗篇,颇亦恨枯槁”。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总不免如黄山谷所说的“血气方刚时,读此如嚼枯木”。阅历较深,对陶诗咀嚼较勤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但不枯,而且不尽平淡。苏东坡说它“质而实绮,瘫而实腴”,刘后村说它“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说它“散而庄,淡而腴”,释惠港引东坡说,它“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都是对陶诗作深一层的看法。 ⑦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练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 ⑧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渊明如秋潭月影,激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渊明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 (选自朱光潜《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不是具有妙玉那样性格的隐士,也不像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他让我们觉得亲切,是“我辈中人”。 B. 陶渊明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为人简练,性格大体冲和。 C. 陶渊明写信告诫其子,所派遣的助其薪水之劳的工人,亦人之子,应善遇之。从中可看出陶渊明具有深广的同情心。 D. 陶渊明的“欣慨交心”是指感慨欣喜交集于心,那种感慨使得欣喜不止于浅薄的嬉笑,那种欣喜可以给感慨适当的调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后山嫌陶诗“不文”,杜工部虽有赞美,却又“颇亦恨枯槁”。可见,陈、杜二人均认为陶诗有不足之处。 B. 从“读此如嚼枯木”的评价中,可见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而阅历较深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枯也不平淡。 C. 刘后村“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散而庄,淡而腴”的评价,与作者对陶诗“恰到好处”的评价基本一致。 D. 作者认为陶渊明不如屈原沉郁,也不如杜甫阔大,但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地位很崇高,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拟。 3. 下列诗句,与陶诗“适得其中”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4. 请简要梳理第七段的行文脉络。 5. 年级将举行“陶渊明•人格”读书交流会,作为学生代表,请根据文本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1. A 2. B 3. C 4. ①首先,指出“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是不恰当的,并阐释原因;②然后,论述陶诗的风格正是恰到好处、适得其中,可以说是达到“化境”;③最后,总体评价陶渊明做人做诗都做到简练高妙。 5. ①隐(冲和平淡);②侠(刚毅果敢);③对人热情,对子女慈爱,有人道主义精神;④求心之所安,适可而止,有儒家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原文“他让我们觉得亲切,是‘我辈中人’”可知,由原文“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可知,让我们觉得亲切的是陶渊明的平常处,并且是大体上是“我辈中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错误。由原文“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总不免如黄山谷所说的‘血气方刚时,读此如嚼枯木’。阅历较深,对陶诗咀嚼较勤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但不枯,而且不尽平淡”可知,文中说“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所以不能得出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结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可知,排除ABD三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原文“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可知,指出“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是不恰当的,并阐释原因。 由原文“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可知,本处论述陶诗的风格正是恰到好处、适得其中,可以说是达到“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