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游走文人生存、交往方式的变迁,也与文体形态发生交互性影响,促进了各类文学体式的繁盛。那些赫赫有名的文人时常会因请托而作文,较多者为铭状墓表、传记碑志、诗文序跋等。他们应约而完成的文章中有很多见解独到的佳作,成为了解人物、文化、时代的重要文本来源,对清初古文新格局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戏曲与小说则因文人的游走而得到了雅俗互构的机缘。清初戏曲与小说,实际与游走文人进入社会后目光真正向下密切相关,在内容上更关注下层、艺术上呈现雅俗互渗的倾向,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都具有作者游走南北、广泛接触社会而形成的这一特征。 清初著名的科场案、通海案、哭庙案等大案成为文人行迹、文学趣尚的重要转折点,并促兴了清初的流人、游人文学。如身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的吴兆骞、方拱乾、方孝标等皆被流放至东北,不幸遭遇和丰富阅历为其创作提供了更为特殊的素材和多维的情思,助兴了流人文学的成立。案狱给文人带来的影响自然延伸到文学创作中,涉案士人在惊惧不安的同时,留下了各种或隐曲或直白的生动记述与表达。“忧能伤人”是屡经打击文人的心态写照,如多艳丽辞章的吴兆骞流戍后转为偏尚激楚之音,本以艳情当行的彭孙遹词风“率多悲壮”。 游走促生了文人生存空间的扩大,有利于其地域意识的重塑以及文学世界的建构。要之,以游走文人的文学视界为纽带,在历史图景还原基础上审视各种文学质素的互动关系,呈现文坛所构成的动态系统,是考察清初文坛生态和文人文化性格重要路径。 (摘编自于金苗《清初文人的“游走”与文学世界建构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初文人“游走”催生了多样的文学创作活动,而由于“游走”背景不同,他们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又各具特点。 B. 因明清易代之际多元的“游走”动机,这时的文人呈现复杂的人生选择面向,有的甚至显露出图谋复国的意味。 C. 诗集编选、诗文主题征集和词集评点活动均由南北文人共同参与而成,其中词集评点透着清词中兴的理论自觉。 D. 大案是清初文人文学趣尚的重要转折点,有些人在案狱中的不幸遭遇和丰富经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走”让文人得江山之助,创作了大量山水、投谒、送别、唱和诗等,可见“游走”丰富了文学创作活动,容易促生文坛“新质”。 B. 清初“游走”的士人,往往主动或被动打破安贫乐道的人格坚守,因为他们普遍贫困,迫使他们“游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饥饿。 C. “游走”不仅促成了清初古文新格局的形成,而且正因为文人的“游走”,才使得戏曲与小说两种文体表现出雅俗互渗的倾向。 D. “游走”文人生存、交往方式变迁促使清初文学体式发生了变化,但如果联系其文学视界,就可能寻找到考察彼时文坛生态的路径。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游走”可能给当时南北方文人带来的影响的一项是( ) A. 南北方文人将主动地寻求塑造不受地域限制的文化性格。 B. 南北方文人将不断地去增强自身固有文学族群的认同感。 C. 南北方文人将悄然摆脱偏见,自我反思,重塑地域意识。 D. 南北方文人将会保持对话,以促进在文风上的彼此融合。 4. “游走”使清初文人的“审美趣味得以重塑”。请简要说明。 5. 明末清初,著名学人顾炎武北游时期创作了大量惊世诗篇。学校“走近顾炎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以“顾炎武北游诗创作研究”为课题开展研究,请根据文本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答案】1. C 2. C 3. B 4. ①兴宗唐宗宋之风;②更关注下层,雅俗互渗;③更增加了激楚悲壮之风。 5. ①分析其北游诗创作的动机和心态;②思考其流寓及所游走地域文学、文化、审美等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③研究其北游诗对南北文化交融的贡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均由南北文人共同参与而成”错,原文“诗集编选活动如顾有孝《百名家英华》兴起的宗唐风气、吴之振《宋诗钞》引领的宗宋趣尚等,都是南北文人共同参与的结果”,选项中“均由”说法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游走’……促成了清初古文新格局的形成”错,偷换概念。原文“他们应约而完成的文章中有很多见解独到的佳作,成为了解人物、文化、时代的重要文本来源,对清初古文新格局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可见应该是这些“游走文人写的见解独到的佳作”对清初古文新格局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不断地去增强自身固有文学族群的认同感”没有谈到“游走”对南北文化的影响,不属于题干要求内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诗集编选活动如顾有孝《百名家英华》兴起的宗唐风气、吴之振《宋诗钞》引领的宗宋趣尚等……力扫诗坛积习,诗风一变而为宗唐抑或宗宋,以达到立论、存史与标榜声气的旨归”可知,兴宗唐宗宋之风; ②由“戏曲与小说则因文人的游走而得到了雅俗互构的机缘。清初戏曲与小说,实际与游走文人进入社会后目光真正向下密切相关,在内容上更关注下层、艺术上呈现雅俗互渗的倾向”可知,更关注下层,雅俗互渗; ③由“‘忧能伤人’是屡经打击文人的心态写照,如多艳丽辞章的吴兆骞流戍后转为偏尚激楚之音,本以艳情当行的彭孙遹词风‘率多悲壮’”可知,更增加了激楚悲壮之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游走让文人得江山之助,创作了大量山水、投谒、送别、唱和诗等。其中所饱含的心境、动机与前代迥异”可分析其北游诗创作的动机和心态;
展开余下试题②由“游走于南北的文人文化性格和审美趣味得以重塑,而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也得到重新建构”可思考其流寓及所游走地域文学、文化、审美等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③由“中不少文人曾游走四方,或因入选为官而流寓北方,对南北文化的交融作出了贡献”可研究其北游诗对南北文化交融的贡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淡生活研究 ——记我的裁缝 【加拿大】里柯克 他总是站在那儿的——这三十年都是如此——站在他店子的后部,脖子上搭着皮尺,脸上带着迎宾的微笑,正等着和我打招呼哩。 “做件毛哔叽的呢,”他说,“还是苏格兰粗呢的?” 我们只有这两种选择。三十年来我们从没有用过别的料子。现在即使想改变也为时已晚。 “毛哔叽,没错,”我的裁缝继续说,“深蓝色吧,也许好些。” 这样说时他总是兴致勃勃的,好像他是灵感迸发,突然想到了深蓝色似的。——“深蓝色的——詹宁斯先生(他的助手),请把深蓝色的毛哔叽拿点下来。” “噢!”他赞叹道,“真是难得的好料子。”他说这话时的神气让人觉得:他纯粹是运气好才碰巧发现那段万里挑一的好料子的。 他抬起一个膝盖,把布料搭在上面,用另一条腿站立着。他知道,采用这种姿势别人很难拒绝他。一块布料要想受到赏识,必须搭在裁缝悬空曲起的膝盖上接受一番检阅才成。 我的裁缝可以无限期地这样站着,在某种意醉神迷、某种局部麻痹中用一条腿永远站下去。 “这种布好做衣服吗?”我问道。 “好极了。”他回答说。 我根本没有理由怀疑。我还从没见过由于某种原因有什么布不好做衣服的哩。不过我总是要这么问一问,因为我知道他希望我这么问他,而且这使他感到高兴。在诸如此类的事情上,合理的礼尚往来是应该的。 “你不觉得它有点花哨吗?”我说。他总是喜欢别人这样问他。 “噢,不,非常朴素,真的。事实上。我们总是挑最朴素的毛哔叽推荐给顾客的。” 我有生以来还从未做过一套花哨的衣服。不过这样问了也无妨。 然后他为我量尺寸——量量胸围,其他都免了。其他部位的尺寸几年前就量过了。其实就连胸部的尺寸——我知道——也只是为了让我高兴才量的。我其实没有哪个部位还在长。 “胸围稍宽了一点点,”我的裁缝沉思着说。然后他转向助手,“詹宁斯先生,胸部稍宽一点点——请给胸部加宽半寸。” 这是一种无中生有。即便对我们中最矮小的人,胸围的增长也是一种恭维。 “是的,”我的裁缝继续说——他说这个“是的”是没任何特殊含义的,“是的,我们定在下个星期二取,如何?詹宁斯先生,下个星期取货,请记一下。” “你能不能把账单寄到——”我话还没说完,我的裁缝已把话岔开了。他不喜欢谈账单的事儿。说到账单只会叫我们俩难受。 账单的事我们只通过通信来处理,而且是彬彬有礼地进行的,决不会有蓄意伤害的成份。 我的裁缝每次来信的口气都使我确信,假如不是他本人不幸时不时地“由于欧洲方面的重托”而“为情势所迫”的话,那他是决不会寄来账单或索要那笔钱的。我相信要是没有这些重托的话,想必我永远不必付钱给他。的确,有时候我稍加留心便注意到,每当我超过只两件衣服的极限并开始订做第三件时,这些重托就准时到达了。但这种现象可能纯属偶然。 反正,正如我所说的,账单是我们决不会当面谈及的事儿。我的裁缝回避了它,转而谈起了天气。一般人谈话总是从这个话题开始的。而裁缝们,我注意到,则总是以这个话题结束谈话。只有订做衣服的事儿谈妥后才会涉及这个话题,决不会提前。 “现在的天气多好啊。”他说。他决不会说其他的,我注意到了这一点。或许做衣服的订单本身便是一缕小小的阳光。 接着我们便一起挪向店子前部,向外面的店门靠近。 “今天不要点别的,”我的裁缝说,“衬衣什么的吗?” “不用了,谢谢你。” 这也纯粹是走过场。三十年来我从未在他那儿买过衬衣。可他还是笑容可掬地问我,就像他三十年前那样。 “不要别的,比如说,领套或袜子吗?” 这又是白说。领套我都在别处买,至于袜子嘛,我从来就不穿。 我们就这样向门口走去,一边友好地交谈。不知怎的,假如他不问问衬衣和袜子的话,我反倒会觉得陌生和别扭哩。 我们到门口才分手。 “再见,”他说——“下星期二来取——是的——再见。” 这便是——或者说曾经是——我们之间平淡纯洁的君子之交,它几十年经久不变,或者至少可以说,只有欧洲的重托能使它暂时中止。 我说“曾经是”,意指一直到几天前还是如此。 几天前,我跑去他那间我熟悉的店子,去取我每年都要做的夏衣,结果我发现他不在那儿了。店里有一些人在卸货架,垒布匹和拿存货。他们告诉我说他死了。一种奇怪的震惊攫住了我。我从来没想过会发生这种事。他好像是——他是该如此——长生不死的。 他们说生意上的忧虑加速了他的死亡。我简直没法相信这种说法。他的生意好像总是那么平静安宁——脖子上搭着皮尺,测量和记录尺寸,把布料搭在腿边端详,而照着他的是从店子后部的窗户射进来的阳光。难道这样一个人也会忧虑而死吗?可他们说,他一直在“亏本”(不管是怎么回事,已有好多年了)。他们告诉我,他的妻子往后会很艰难。我从没想过他会有一个妻子。可是看来他是有妻子的,而且还有一个女儿——在一家音乐学校上学——可他从没提到过她——而他本人原也是从事音乐的,吹长笛,曾在一家教堂担任伴奏——可他从没向我提过这一点。事实上,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从没谈到宗教。很难把他和宗教联想到一块儿。 走出店子的时候,我好像听见他的声音还在说:“今天不要件衬衣什么的吗?” 我很抱歉我从没买过一件。 我确信,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不过我不会去挖掘它。或许它已经非常明显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十年来我们从没有用过别的料子。现在即使想改变也为时已晚。”这里意在表明,“我”对目前的料子已表示不满和厌恶。 B. 裁缝对深蓝色毛哔叽布料的赞叹,并非完全出自真诚,而是为了让顾客满意,这是他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不能看作是欺诈。 C. 当“我”问及裁缝能否把账单寄到某地时,裁缝把话题岔开了,因为裁缝是一个了解我的人,这个话题会让彼此尴尬。 D. 三十年来“我”从未在裁缝那儿买过衬衣、领套或袜子,可裁缝对“我”还是“笑容可掬”,为此后来“我”有一丝歉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篇作者用“总是站在那儿的”“三十年都是如此”的表达,意在为题目中的“平淡生活”张本。 B. “我”对裁缝的表达习惯非常了解,对话相当默契,这些情节表明他们在多年交往中已结下了深厚友谊。 C. 小说在表达时,多次用“哩”这个语气助词,这使叙述显得轻松活泼,为“平淡生活”增添了一丝趣味。 D. “或许做衣服的订单本身便是一缕小小的阳光”,这是“我”在裁缝谈及天气的时候所产生的巧妙联想。 8. 作者里柯克是著名的幽默作家。请分析本小说是如何达成幽默效果的。 9. 小说的结尾,作者说“我确信,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请指出其中的“深刻寓意”。 【答案】6. A 7. B 8. ①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制造喜剧效果,如裁缝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通过人物之间表演式的对话,制造幽默效果;③裁缝表面的愉快与他生活的艰辛形成反差,构成一种含泪的幽默;④寓庄于谐,将深刻主题寓于轻松诙谐的氛围之中。
展开余下试题9. ①平淡生活的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②平淡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默契来支撑;③平淡生活也要活得优雅从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里意在表明,‘我’对目前的料子已表示不满和厌恶”错,“我”三十年来总是到这家店,用这种料子做衣服,可见并不讨厌这种料子;“现在即使想改变也为时已晚”意思是我们都习惯了这种平淡生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结下了深厚友谊”错,“我”对裁缝的了解仅仅是很表面的,“我”甚至不知道他有妻子和女儿,他曾经是吹长笛的等。可见我们的交往仅仅止于生意上的,并没有“结下了深厚友谊”。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写作风格的能力。 “如何达成幽默效果的”,可以从内容、手法、语言等角度鉴赏。 如手法方面,描写这位裁缝时运用了夸张手法,如“‘噢!’他赞叹道,‘真是难得的好料子。’他说这话时的神气让人觉得:他纯粹是运气好才碰巧发现那段万里挑一的好料子的”,他说话的语气和神态都带有夸成分,因为事实上三十年来一直是这种料子;“我的裁缝可以无限期地这样站着,在某种意醉神迷、某种局部麻痹中用一条腿永远站下去”,运用夸张手法漫画式的刻画裁缝的动作,造成喜剧效果。 如内容方面,“我”和裁缝之间的对话带有表演成分,如“‘今天不要点别的,’我的裁缝说,‘衬衣什么的吗?’‘不用了,谢谢你。’”两人边交谈边向门口走,双方都知道这样的问话是走过场的,因为“我”三十年来从未在他那儿买过衬衣,“我们就这样向门口走去,一边友好地交谈”。 “幽默”也可以是“含泪 幽默”,比如文中的裁缝貌似生活和愉快,生意很好,因为他说话时总是“兴致勃勃的”,向顾客推荐料子时“把布料搭在上面,用另一条腿站立着”;所以当文章末尾他突然死去,“我”才知道他生意不好,一直亏本,表面的愉快与他生活的艰辛形成反差,构成一种含泪的幽默; “幽默”可以是“寓庄于谐”,表面上看故事很轻松愉快,甚至带点诙谐,如裁缝的形象“他总是站在那儿的——这三十年都是如此——站在他店子的后部,脖子上搭着皮尺,脸上带着迎宾的微笑,正等着和我打招呼哩”,他向顾客推荐料子时“总是兴致勃勃的,好像他是灵感迸发,突然想到了深蓝色似的”。他和“我”的走过场的交谈等;但小说结尾我们发现他是如此辛苦,生意亏本,生命突然逝去,让我们思考“平淡故事”背后蕴含的对生命、人生的思考。总之,小说将深刻主题寓于轻松诙谐的氛围之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主题,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小说中的“平淡生活”指的是这位裁缝,他三十年来经营着这家店,表面看似乎还不错,因为有像“我”这样的老顾客照顾生意,但小说结尾我们发现这位裁缝生活不易,他的生意亏本,他还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在音乐学校上学的女儿,他原本也是搞艺术的,是吹长笛的。裁缝其实就是千千万万个平凡普通的人物的缩影,谁的平淡表面背后没有心酸和苦恼?故事告诉我们,平淡生活的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②故事讲述了“我”经常到这家店里做衣服,以致于对裁缝说话的方式,谈生意的过程,乃至与“我”的走过场的聊天,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两人之间用三十年时间培养出了某种默契,“我”虽然知道他夸赞料子等的话是习惯用语,但并不戳破,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可见平淡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默契来支撑; ③如果不是裁缝突然去世,“我”可能无从得知他的家庭和他的过去,因为就我们的交往而言,他总是那么微笑着从容地做生意,看不出背后的心酸苦楚。故事告诉我们,平淡生活也要活得优雅从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鲍焦衣弊肤见,挈畚将蔬,遇子贡将于道。子贡曰:“吾子何以至此也?”焦曰:“天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行爽廉毁,然且不舍,惑于利者也。”子贡曰:“吾闻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污其君者,不履其土。今吾子污其君而履其土,非其世而将其蔬,此谁之有哉?”鲍焦曰:“呜呼!吾闻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易丑而轻死。”乃弃其蔬,而立槁死于洛水之上。君子闻之曰:“廉夫刚哉!夫山锐则不高,水狭而不深,行特者其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为人不祥。鲍子可谓不祥矣,其节度深浅,适至而止矣。” (节选自《新序•杂事七》) 材料二: 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诗曰:“彼己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荡荡乎!其易不可失也,磏①乎!其廉而不刿也,温乎!其仁厚之光大也,超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诗曰:“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商容尝执羽龠②,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及武王克殷,立为天子,欲以为三公。商容辞曰:“吾常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能,愚也;不争而隐无勇也愚且无勇不足以备乎三公。”遂固辞不受命。君子闻之曰:“商容可谓内省而不诬能矣!君子哉!去素餐远矣!”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商先生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二第十七章) 【注】①磏:磨练。②羽龠:一种舞具和乐器。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争A而隐B无勇也C愚D且无勇E不足F以备G乎H三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子,可译为“您”,古时用以表示对对方的敬爱之辞,多用于男子之间。 B. 适,意为“只”,与《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句中“适”的词义不同。 C. 能,指能做到,与《齐桓晋文之事》“非不能也”句中“能”的词义不同。 D. 素餐,指无功受禄,不劳而食,与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焦廉洁自守,不臣君王,自视清高,重声誉超过生命,以死殉节之举让人感叹其性情之刚烈,也为其器量太小而惋惜。 B. 在子贡看来,鲍焦并不想真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尽管容身草莽,采摘野蔬充饥,还在王土之上,直击鲍焦辩驳的七寸。 C. 对鲍焦槁死的评价,反映出君子的“主善”之心,告诫世人既要处理好自身的心志问题,又要重视为人行事格局的修养。 D. 商容因为无力以礼乐改变君王而身退,鲍焦则因为捍卫自身高洁的德行而献身,他们对德行人格的持守均值得世人深思。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 (2)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 14. 在鲍焦事件上,有学者批评子贡有失君子之风,你认为主要依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C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