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0  2024-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泰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浏览完整试题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
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 “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 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 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 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 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 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 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
A.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 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 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 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 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 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D
3. D 4. C
5. 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
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
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
B.“《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错误。由原文“《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可知,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的是“《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而不是“《二十四诗品》”,属于偷换概念。
C.“其独特 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文章第⑦段阐述了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但是并没有和西方美学“崇高”进行比较,谁更胜一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周邦彦的这句词写到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营造出一种自然清丽之美。不能体现“刚健”之美。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④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所以,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由原文“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所以,二者的内容不同。
由原文“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由原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所以,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源的灯
江子
位于江西吉安的钓源村,据说曾经是个彻夜灯火通明的地方。清朝咸丰年间,这个人口过万的村庄忽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南京”。人们骑着马,从吉安府、赣州府、周边县赶来,出入村里的酒肆、茶馆、烟馆、戏院、客栈,展开着商贸信息交流及江湖博弈。他的身份分别是商人、富家公子,乃至衙门幕僚、帮会代表等。宫灯、马灯、汽灯、烛火等各种灯具挂在巷子里、门口和各种场所的桌子上、台面上。那些马匹被拴在村里人家的门前,要么踢踏着腿,摇着尾巴,打着响鼻;要么陷入沉思。①夜色已深,它们的瞳孔,是另一个意义的灯盏。天空寂寥,弯月如钩,星星如钻,它们是挂在天上的灯,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乡野间热腾腾的人世。
②可钓源并不仅仅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欢场,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之地。吉安自古为人文重镇,科举考试进士三千全国第一,而吉安文化历史的开创者,就是北宋时期的吉安永丰人欧阳修。而钓源的欧阳,与欧阳修家族同宗,据说欧阳修的先祖在此开基,之后根脉由此蔓延至欧阳修的家乡永丰沙溪。南宋年间,欧阳修的七世孙欧阳腾又从永丰沙溪逆流到此,民间把这种行为称为“继嗣”。村庄奉欧阳修为血脉圭臬,为高高举起的精神之灯,以崇礼重学为根本,历史上出过六十多个举人、进士,祠堂门口矗立的许多旗杆石,就是这一荣光的证明。清朝乾隆年间,有欧阳衡出任宁国知府。村庄后来由崇礼重学转入经商,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村,在许多省份都有产业,又以村庄为依托做起了服务业,最终演绎成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
我于本世纪初到钓源,那些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庙观、别墅等墙体斑驳的建筑按照一种奇特的逻辑摆布在村子之中,村中又有暗喻了某种风水原理的七口水塘,夕光如瀑,暗影重重,整个村庄给了我无比显豁而老派的印象。
后来我调入省城一文化部门,经常陪着省城及外地爱好古村的朋友去钓源。我看到的是村庄的急剧败落。随着城镇化加快,待在村庄的人数直线下降。去钓源,③经常只看到一些蹒跚的佝着背的老人,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阴影里移动。有时候转几条巷子都难得看到人。再到后来,看到的钓源,墙体更加斑驳,古建筑不断颓圮,七口水塘水如墨色,深不可测。
今年,吉安的朋友告诉我,国家乡村振兴,现在钓源变化不小。夏日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抵达钓源。眼前的钓源村的确让我陌生,村庄的古建筑都得到了大幅改造。除了将有所损毁的建筑修复如旧外,不少古建筑的功能得到拓展,如原本封闭、压抑和阴森的祠堂,变成了村史、农耕用具等不同主题的文化展示厅。村庄的基础设施也大为改善。过去的钓源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没有公共卫生设施,而现在的钓源,公共卫生间规划有序,重新铺设了排污管道,并建污水处理系统,引进外面的流水,让水在村中哗哗流动起来……绿色草地和无所不在的花卉。据说村落中种植的花,都是取自欧阳修诗词中所赞美过的植物。另外,羊鞭草随处可见,成为村落中花草的主题之一。绿地,花丛,蓝色的羊鞭草,让古老的村庄有一种童话和诗歌的美感。
我看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兴致勃勃,出入于宗祠、古民居,喝着茶或咖啡。也有一些人在劳作,给花浇水或服务来访的旅客。他们一看就是当地人,④他们的脸上,都闪着美好的光。
夜幕降临,我们在当地朋友的引导下走在围住村庄的樟树林之中的小路上。我们走在夜里,其实也是走在了光里——我们的脚下,是镶嵌得密密麻麻的绿豆般大小同时光亮微弱的灯盏。这毫无疑问是经典的乡村之夜。我们很放心地看到了钓源村依然精心地、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乡村夜晚的原色。它首先当然是黑的。大面积的黑如同黑漆,几乎所有古建筑的屋檐、道路、花草都在这黑中隐形,只是在一点天光中隐约现出若干个屋顶勾勒的模糊轮廓。它当然是极静的,走在小路上,我们听到了蟋蟀的歌唱、蛙的鸣叫、狗的吠声与蚱蜢振翅的声响,闻到了草木之香,闻到了水的腥气,和大地令我们的灵魂无比安妥的土腥味。自古以来,它们就是村庄夜晚的主角,今夜,它们也当仁不让的是村庄的主角。
它当然也是亮的。树林之上微微闪烁的星星,云层中穿行的瘦月,乡村巷子中按照减光计划精心安置的昏黄的地灯,以及此刻树林小路上的灯光矩阵,构成了钓源村夜晚的光谱。我从这灯光中读出了丰富的外延:它们是光,是热。每个生命都可能是一盏灯。那曾经在村庄拴马桩旁呼吸过的马匹,那曾经村庄田地上劳作过的牛群,那田埂上叫过的青蛙、游过的虫豸,那祠堂里供奉的先人,族谱上的子嗣,都可能是一盏灯——他们有着不同的光亮,共同簇拥着乡村在悠长的岁月里沉浮。
这灯光也可能是中国当下的村庄本身。是的,无数个村庄,有可能就是无数个大地上的灯盏。它们有着自己的根脉、自己的苦难与荣光。在城市化进程日益迅猛的今天,它们可能逐渐暗淡,随时被自己体内经久的黑暗吞没,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努力地在大地上亮着,亮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据说”一词表明作者对钓源村历史传闻的确认,同时引出对其往昔情景的描述。
B. 钓源有了欧阳修这一精神之灯后,具有了崇礼重学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
C. “我”初次见到的钓源古旧、自然。具有历史的沧桑感,给人一种显豁而又老派的距离。
D. 文章写了“我”多次到过钓源村,通过对不同时期钓源的叙写,展现了钓源的发展变化,凸显了中心。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使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马的精气神,映照出钓源的繁华、热闹与活力。
B. 句子②使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下文对钓源历史文化的追叙。
C. 句子③使用细节突出老人的老迈、生活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钓源人民现状的同情。
D. 句子④通过神态描写,展现了钓源人内心的欢愉,突显了他们现实生活的美好。
8. 文章的倒数二、三段写的夜幕下的钓源有哪些特点?请概述。
9. 请结合全文,简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
【答案】6. B 7. C
8. ①具有乡村夜晚的黑,微天光中有屋顶的模糊轮廓;②又是极静的,能听到虫蛙的声音,闻到泥土的气息;③又是亮的,微微闪烁的星星、精心安置的昏黄的地灯和小路上的灯光矩阵构成了钓源村夜晚的光谱。


展开余下试题
9. 结尾一段由钓源灯光联想到中国当下的村庄,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明它们都有各自的根脉和历史,也会有不同的结局;表现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忧思,同时坚信它们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发光发热,这样升华了文章的中心;丰富了题目内涵,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形成了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错误。原文“村庄后来由崇礼重学转入经商,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村,在许多省份都有产业,又以村庄为依托做起了服务业,最终演绎成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可知,欧阳修所代表的崇礼重学的社会风气后来转变为经商的风气,才有了“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生活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钓源人民现状的同情”错误。原文“我看到的是村庄的急剧败落。随着城镇化加快,待在村庄的人数直线下降”“经常只看到一些蹒跚的佝着背的老人,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阴影里移动”“有时候转几条巷子都难得看到人。再到后来,看到的钓源,墙体更加斑驳,古建筑不断颓圮,七口水塘水如墨色,深不可测”可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社会转型中,村庄所发生的变化,表达了对败落,被时代裹挟着的不再有往日的辉煌的村庄的感慨。并没有“同情”的情感。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它首先当然是黑的。大面积的黑如同黑漆,几乎所有古建筑的屋檐、道路、花草都在这黑中隐形,只是在一点天光中隐约现出若干个屋顶勾勒的模糊轮廓”可知,夜幕下的钓源具有普通乡村夜晚的漆黑的样貌,一切建筑和自然都隐没在黑暗中,隐隐约约能在微光中看到建筑物的轮廓,能看到很多屋顶模糊的轮廓。
由原文“它当然是极静的,走在小路上,我们听到了蟋蟀的歌唱、蛙的鸣叫、狗的吠声与蚱蜢振翅的声响,闻到了草木之香,闻到了水的腥气,和大地令我们的灵魂无比安妥的土腥味”可知,夜幕下的钓源又是极为安静的,只有乡村特有的声音,比如蟋蟀鸣、青蛙叫、狗吠等独有的但能显示出乡村夜晚特色的声音,还有乡村特有的味道,比如泥土和水的气息。
由原文“它当然也是亮的。树林之上微微闪烁的星星,云层中穿行的瘦月,乡村巷子中按照减光计划精心安置的昏黄的地灯,以及此刻树林小路上的灯光矩阵,构成了钓源村夜晚的光谱”可知,夜幕下的钓源也是亮的,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昏黄的地灯和小路上的灯光矩阵,构成了钓源村夜晚的光谱。有自然的光也有人造的光,光线之间的缭绕,营造了一个微微亮的夜晚世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由原文“这灯光也可能是中国当下的村庄本身。是的,无数个村庄,有可能就是无数个大地上的灯盏。它们有着自己的根脉、自己的苦难与荣光”可知,由村庄的灯光联想到中国当下的村庄。“是的”一词引入作者的观点,“自己的根脉、自己的苦难与荣光”属于抒发作者对当下村庄感情的句子,故而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明它们都有各自的根脉和历史,也会有不同的结局。
由原文“在城市化进程日益迅猛的今天,它们可能逐渐暗淡,随时被自己体内经久的黑暗吞没,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努力地在大地上亮着,亮着……”可知,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以钓源为代表的乡村可能会衰落,表现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忧思,同时也坚信“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努力地在大地上亮着,亮着”,即相信传统文化的光芒不应该被忽视,有一丝光就能延续下去,这样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由原文“在城市化进程日益迅猛的今天,它们可能逐渐暗淡,随时被自己体内经久的黑暗吞没,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努力地在大地上亮着,亮着……”和“位于江西吉安的钓源村,据说曾经是个彻夜灯火通明的地方”以及题目“钓源的灯”可知,在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丰富了题目内涵,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表达了古韵尚存的村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的信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司马迁紬①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于所谓“吾无间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久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焉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
材料二
佑少尝读书,而性且蒙固,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学。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徵诸,将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敌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
(《通典•序》)
【注】①紬:连缀汇集。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余治世盛王A有惨怛之爱B有忠利之教C或知人善任D恭俭勤畏E亦各得F圣贤之一体G孟轲所谓吾于《武成》H取二三策而已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推究,与《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的“推”含义不同。
B. 间,非议,责难,与《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的含义相同。
C. 俾,让,使,与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的含义相同。
D. 庶,几乎,将近,与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文体相同,均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介绍史书的内容,并阐释作序的意图。
B. 材料一用“罔罗”“考之”等词概述《史记》创作情况,并用“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对其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4届山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