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关公的形象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人们喜爱关公,除了外表上的美和英勇无敌外,更多的是对他所体现的仁义道德的敬重。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 相反,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形象则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诗人荷马对这些细节如此感兴趣,几乎可说是沉溺于其中而津津乐道。他写竞技赛车,写饮宴,写山羊背和肥嫩的小猪腿的烧烤过程,写营帐里垫席的颜色、衾被的柔软。光是写阿喀琉斯的盾牌就花了整整一页篇幅;上面描绘着大地、海洋、日月星辰;一座城池在举行婚礼,还有一座城池正在进行攻防战;有和平的田野,耕者与耕牛,起伏的麦浪和葡萄园;有伴着音乐的跳舞者,蜿蜒的河流,以及牧牛和猎狮的场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突现出人物的完整性格,烘托出与性格相适合的强烈气氛。 关公和阿喀琉斯的形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正说明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对于“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作家把人心看作客观世界的镜子,那么他在描绘一个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把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不变或“以不变应万变”的,也必然对各种细节尽量加以简化、抽象化、白描化,以免模糊了镜子本身的单纯明彻;反之,如果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那就可以放手对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外部细节加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并坚信这些描绘最终都是对人心的描绘,且只有尽可能生动而毫不遗漏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人心才会完整地呈现出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关公的形象可以用“忠、义、仁、勇”几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概括无余,他的童年、他的教育、他的内心世界,都是你不熟悉而且也不必知道的;阿喀琉斯的形象却是一言难尽,尽管他一半是“神的儿子”,又是王子,他却比曾经“逃难江湖”的关云长更接近凡人、更真实、更具有鲜明的“性格”。 (摘编自邓晓芒《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哲学中的“反思”学说,源于柏拉图著名“洞喻”理论中对理性之光的阐释,认为人应通过客观对象审视本心。 B. 在作者看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与“吾日三省吾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本性。 C. 《三国演义》没有描绘关公的内心世界,而是极力地表现其忠义仁勇等传统道德,关公的形象被概念化、“脸谱化”。 D. 关公和阿喀琉斯,都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受人喜爱的英雄形象,前者像道德楷模,后者则更像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强调“人之镜”的根本颠倒,并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认知思维,而是启示人们在更深层面增强自我认识。 B. 探究外界对象需要具有主动性,但中国人常把人心当作镜子,抹杀了认识自我的能动性,所以中国人往往迷失自我。 C. 不反省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干净,却单纯认为外部世界是自己反映出来的样子,就有可能做了错事反而认为是高尚的。 D. 诗人荷马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进行精雕细琢、浓墨重彩地描绘,多方面多层次地烘托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认为,人到世间来没有携带镜子,人通过劳动生产才能在他的产品上体现他的真正本质。 B. 《百合花》中的小战士不是“高大全”形象,而是在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性格弱点的人物。 C. 《祝福》中祥林嫂惨死在祝福声中,作者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暴露人性弱点,揭示悲剧性根源。 D. 《复活》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解救玛丝洛娃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呈现其从忏悔走向复活的心路。 4. 两则材料均出自当代哲学家邓晓芒的著作《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请简要说明这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5. 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文章暗合了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B 3. D 4. 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①材料一从中西方对人的不同认知中,提出了以客观世界为镜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的观点;②材料二则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通过借助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塑造的阿喀琉斯形象比关公形象更丰满,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 5. ①援引秦国逐渐壮大的客观历史,引导秦王意识到客卿的重要,暗合材料“以客观对象为镜”的观点;②分析秦王尽享当下外来珠宝美人却排斥外来人才的矛盾,引导秦王反思驱逐客卿的错误,切合材料“理性地反观自身心性”的观点;③揭示驱逐客卿对于秦国未来发展和秦王壮志实现的危害,引导秦王认识到重用客卿方能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契合材料“贯通人性与对象世界方能真正把握客观世界”的观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三国演义》没有描绘关公的内心世界”错。原文是“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一笔带过”说明描写了关公的内心世界,只是比较简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抹杀了认识自我的能动性”说法绝对化。原文“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但不能就此认为完全抹杀了认知自我的能动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描写聂赫留朵夫解救玛丝洛娃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呈现其从忏悔走向复活的心路”,没有体现从“外部视角”反观自我,不能作论据支撑“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①材料一对比了中西方的不同认知,“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人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从中西方对人的不同认知中,认识到“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因为他缺乏一面外部的镜子,一心以为对象就是他心里反映出来的那个样子”,从而提出了以客观世界为镜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