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⑧总而言之,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所揭示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涵和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将永远闪烁着辉煌而灿烂的光芒。 (黄剑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蜀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三星堆遗址文化是其发端,金沙遗址文化则是其延续。 B. 正是因为三星堆古蜀文明的高度发达,才使中原以外的周边区域摆脱了蛮夷落后之名。 C.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往来源远流长,三星堆考古发现可作为印证。 D. 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像群的出土,说明中国有远胜于古希腊、古埃及的人物雕像工艺水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对三星堆考古发现的价值和意义展开了较为充分地论述。 B. 选文介绍了三星堆考古的辉煌成就,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多元一统的特质。 C. 选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观点呈现更具有说明力。 D. 选文第⑥段可用来论证当前我国所提倡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一观点。 3. 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 B.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C.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D.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管子》)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曲解文意,原文是“如果说三星堆出土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并未说三星堆遗址文化是古蜀文明的开端。 B.强加因果,原文是“它充分说明,中原以外的周边区域并非都是蛮夷落后之区”,只能说明中原以外的区域也存在着像三星堆这样能与中原媲美的先进文明,并不能据此得出“因为三星堆文化的存在使得中原以外的区域摆脱蛮夷之名”的结论。 D.于文无据,原文是“自从有了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像群的考古发现。这一偏见被有力地纠正过来……曾经铸造出了大量神奇精美的千古杰作”,是说中国在人物器像方面和古希腊和古埃及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杰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比喻论证”错,材料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虽有比喻句,但不是论证过程,所以不是比喻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祭祀,“戎”指战争。 A.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远:指祖先,大意为“曾子说:‘谨慎恭敬地对待父母的去世,祭祀追念久远的祖先,老百姓自然日趋忠厚老实。’” B.介绍的是可持续发展观点。 C.大意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 D.大意为“决定君主尊卑,国家安危的,没有比军队更重要的了。”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②我们常常把婴儿的记忆比喻成一张白纸,其实比喻成自适应的硬盘更加恰当。就像电脑硬盘在厂里造出来,通电后就开始损耗一样,你的大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也已经开始损耗了。对于以神经元个数论英雄的人来说,14周左右的你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神经元个数达到了此生的极限。从此以后,神经元个数开始做减法,然后持续一生。成年后,你的神经元总个数,仅仅只有胎儿时期的一半。 ③那么,人的记忆是通过什么储存的呢?并不是神经元胞体,而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但胎儿(婴儿)大脑只有一个原始的智能学习系统,无法处理任何事情,不像电脑可以装载高级软件和资料,直接进行复杂工作。 ④人类刚出厂的时候,除了能够一味的储存大量信息外,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十分的低下。现在的AI就是模仿人类大脑的学习网络,一开始就是大量的信息摄入,然后不断学习,不断优化。一开始的人工智能总是给人留下又傻又蠢的印象,但随着几代升级后,很多细节就变得越来越智能。 ⑤人一出生的时候,学习才刚刚开始。一方面你大脑处理能力低下,眼前任何事物,都足以让你的感官超载。而另一方面,你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不断记录这些新奇的信息,建立你自己的专属神经网络。 ⑥但作为新生儿的你,记忆是碎片式的,还没有连续记忆。一开始主要都是5~15秒钟的短时记忆,超过2分钟以上的记忆还很少很少。 ⑦那如此短的记忆是如何延长的呢?这是因为人类的突触连接具有可塑性,当建立突触连接之后,如果你再接收到相同的信号刺激,突触连接就会加强。反之则减弱。随着相关神经网络的加强,自然也就有了形成长期记忆的基础。2个月大的婴儿,一般能有一两天的记忆。1岁的时候,大脑中的突触连接已经复杂了很多。突触连接的增加,也令脑子迅速膨大。刚出生的时候,你的脑容量只有350g,1岁便达到950g,3岁便有了1260g,达到成年人的90%。 ⑧既然大脑发育得如此之快,记忆又是如何消失的呢?人类的神经元或者突触连接,并不像电脑的储存单元一样被晶体管数目和布局限定死的。储存空间是随着神经元个数以及突触连接情况而自适应的。虽然在14周的时候,我们会诞生数量最多的神经元,但神经元质量参差不齐。2岁的幼儿拥有成年人2倍的突触连接。每个神经元平均有7000个突触连接到其他神经元。人脑的空间就只有1400ml左右,让10个低质量的神经元建立1万个神经连接,可能还不如一个神经元建立5000个神经连接更加的节能高效。两三岁之前,记忆信息来者不拒,会形成十分纷乱的神经网络。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基因里的庞大力量,驱动着大脑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场盛况空前的突触修剪开始了。 ⑨对于长期不用的记忆,神经连接会减弱,大脑判定相关信息没用了,就会直接删掉。最终,你的大脑留下主要的神经网络,开始删除绝大多数的杂乱链接。这个过程很像“磁盘整理+垃圾清理+智能迭代升级”。
展开余下试题⑩随着你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你的人格越来越稳定,但同时你的童年记忆也正在消失。两三岁以前的记忆流失速度,比大多数成年人想象中的快得多。有研究统计,5岁的时候,你往往还能记住3岁前80%的重要事件。到了7岁时,便只剩下了40%。到了8~9岁的时候,就已经只能回忆到3岁左右,成年人通常只能回忆到4~5岁,年老之后,甚至只能回忆到6~7岁。总的来说,正常人的最早的记忆能追溯到3~4岁,只有极少数人能追溯到1岁。 ⑪以付出童年记忆为代价,进入青春期之前,我们的注意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集中起来,从而有了学习更多人类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基础。记忆,是每个人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才说,在某种意义上,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摘编自瞻云《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自己的童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我们的记忆力就越强。 B. 人类大脑中神经元与突触连接的数量,大体上是先增多后减少的。 C. 人类大脑在摄入和储存大量信息的同时,通过不断“升级”而变得越来越智能。 D. 突触连接建立之后,如果长时间不能收到相同的信号刺激,相关的神经网络就会减弱。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论,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那些忘掉的细节,一定被锁在深层记忆中,只要再经历相同的细节,便可以重新唤醒。 B. 通过周期性的反复信号刺激,人类的大脑能够一直对2岁以前的事物保持记忆。 C. 来自陕西的网友在文后评论道:大脑“内存”不足,必须删一部分才能更好的运行和记忆重要的事情! D. 来自广东的网友在文后评论道:1~3岁的所谓早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的很多东西还是会被大脑直接删掉! 6. 本文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表在其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上的文章。请简要分析本文在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写法。 【答案】4. A 5. B 6. (1)语言的通俗性。从阅读对象角度来看,作为面向广大群众的科普文,本文的语言准确,简明,浅显易错,使用类比和比喻来解释大脑存储记忆,处理信息,延长记忆,删除记忆等难以理解的内容,向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 (2)文章的科学性。数字使用十分准确:本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开头与结尾部分前后照应,中间部分分层依次介绍大脑如何存储记忆,处理信息,延长记忆,到最终又如何删除记忆,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秩序。 (3)手法的多样性。本文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兼及叙述、议论: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又以具有文学性特点的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了科学知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根据原文“那么,人的记忆是通过什么储存的呢?并不是神经元胞体,而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记忆是通过突触连接来存储的,可见“神经元数量”与“我们记忆力”的强弱并无直接关联。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根据原文“对于长期不用的记忆,神经连接会减弱,大脑判定相关信息没用了,就会直接删掉”可知,选项“一定被锁在深层记忆中,只要再经历相同的细节,便可以重新唤醒”说法过于绝对。 C.根据原文“人脑的空间就只有1400ml左右,让10个低质量的神经元.……不如一个神经元建立5000个神经连接更加的节能高效”以及“对于长期不用的记忆.....相关信息没用了,就会直接删掉.…….随着你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删除一部分记忆”使大脑更“节能高效”,不是因为“大脑内存不足”,文章从头至尾并没有说人脑“内存”不足,原文虽说“人脑的空间只有1400ml左右”,“空间有限”,并不意味着“内存”不足;另外,原文“节能高效”是删除记忆的关联信息,可以说,为了更加“节能高效”,大脑才“删除一部分记忆”,才能“更好的运行和记忆新事物”。且大脑“内存”不足的说法,于文无据。 D.根据原文“有研究统计,5岁的时候,你往往还能记住3岁前80%的重要事件。到了7岁时,便只剩下了40%”。7岁时还能记住3岁前的一些事件,我们不能武断的得出“早教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结论。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语言的通俗性。从阅读对象角度来看,作为面向广大群众的科普文,结合“我们常常把婴儿的记忆比喻成一张白纸,其实比喻成自适应的硬盘更加恰当。就像电脑硬盘在厂里造出来,通电后就开始损耗一样,你的大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也已经开始损耗了”可知,本文的语言准确、简明,浅显易懂,使用类比和比喻来解释大脑存储记忆,处理信息,延长记忆,删除记忆等难以理解的内容,向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 文章的科学性。结合“刚出生的时候,你的脑容量只有350g,1岁便达到950g,3岁便有了1260g,达到成年人的90%”可知,数字使用十分准确,本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开头与结尾部分前后照应,中间部分分层依次介绍大脑如何存储记忆,处理信息,延长记忆,到最终又如何删除记忆,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秩序。 手法的多样性。结合“以付出童年记忆为代价,进入青春期之前,我们的注意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集中起来,从而有了学习更多人类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基础。记忆,是每个人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才说,在某种意义上,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可知,本文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兼及叙述、议论,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又以具有文学性特点的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了科学知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抽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这蓝眼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他这蓝眼看画时还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