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6  2024-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临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从古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到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它的构形美和形音义的结合美分别体现了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和”思想。
汉字构形原则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汉字构形方式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汉字造字中的象形思维。汉字多以人体部位、自然中的物,单独成字或作为部件。比如,日、山、水、火、口、手等。有一些汉字将自然之物与人的情感合二为一,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比如,许慎《说文解字》中“天,颠也”。甲骨文 像正面站着的“人”形,本义是表示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天空。俞水生发现,在古代,各民族都崇拜天,认为它神秘莫测。所以,“天”还关联着传统文化中的命和运,像“天理良心”“天随人愿”等。再比如,“木”的甲骨文是 ,上半部分为叶,下半部分为根,表明一棵小树想要枝繁叶茂必定要向下扎根。这与做人一样,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历经风霜,向下扎根才能向阳生长。
汉字构形组合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从汉字的构形组合角度来看,一笔一画组合成的形态不仅给人以美感,也传达着人文精神。比如,“王”字由三横和一竖组成,董仲舒曾解释三横可以看做“天”“人”“地”,一竖贯通三横,表义为王,这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立”字甲骨文为 ,由人和一横构成,一横代表大地,表明人站立在土地之上,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常说“三十而立”“顶天立地”,“立”字中也体现着一个人要承担责任,将自己的心量修炼到与天地一样大,才能够顶天立地。再比如,“道”字本义是道路,甲骨文为 ,由“行”和“人”构成,表明人的四周皆有道路可走。周代之后,“道”字中的“人”变成了“首”与“止”,“首”指人的大脑,“止”表示行走,这时的“道”就表示边思边行。由此看来,“道”不仅仅指人们脚下的路,也代表了心中的理,人处在天地之间与世间万物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思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尽人事,听天命”还是“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都表明“天人合一”思想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汉字一笔一画的巧妙组合勾画出世界万物,同时也勾画出人的心理图式,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出汉字“形美”下的“天人合一”。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形、音、义相结合,可谓搭配和谐、相得益彰。
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上,中国自古代起就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从汉字形音义的角度来看,“和”字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作为“和”的形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和谐、协调。在甲骨文中,“和”字本身就和音乐有关,甲骨文为 ,左侧的“命”是指吹奏用的竹管。“应和”“随声附和”等词语中的“和”,代表声音上的和谐,也代表人们思想的和谐。


浏览完整试题无论是从构形角度还是形音义结合角度,汉字都体现和中有合、合中有和的和合文化,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种“和”。
(摘编自赵梓宁《汉字审美视角下的和合文化》)
材料二:
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分为哲学、文化、出行、器物、动物五个类别,涵盖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个方面。该片从汉字的最初字形开始追溯,解读其最早意义及当下新释义,并对这些汉字背后的冷知识进行科普,揭示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让更多人了解汉字之美、中文之美,了解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力。
汉字自具象的情景脱胎而来,孕育了中国先民对时空乃至对宇宙的看法。“天”字的甲骨文 像是一个小人顶着硕大的脑袋,这是中国先民对苍穹最初的印象,而这一形象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宇航员身着太空服在太空的样子。周代以后,“天”几乎和神灵画上了等号,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试图获得来自天的指导。《“字”从遇见你》还将“天”字与飞天图联系,起初飞天的是一群头圆脑大的男性,他们不仅头大,而且头部被笼罩在更巨大的圆形之中,这恰好与“天”的甲骨文字形相对应。无论是古人的发问“天上有人吗”,还是现代人的感叹“我的天哪”,都在诠释着造字者的宇宙观;人类头顶上那一片无垠的空间,至高无上,统御着人间的一切。
汉字在被创造之初,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其中还蕴含了中国先民对人生、对财富、对生活的看法。长存于汉字世界原点的“中”字最初代表战争时飘扬在上空的旗帜,是权力的象征,后来代表天下的中心,取“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意。把“中”与“国”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中国”,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逐渐上升为中国人处世的哲学与追求,“中庸”阐述了中国人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这一哲学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摘编自叶元琪《汉字背后的故事及其可视化传播——以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构形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 汉字每一笔一画无不传递着人文精神,如“木”告诉我们不断学习、历经风霜、向下扎根才能向阳生长。
C. 汉字在被创造之初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它其中蕴含着中国先民对人生、对财富、对生活的看法。
D. “中庸”阐述中国人“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源于“中”字最初含有“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意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多用举例论证,通过对多个汉字的解析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如许慎对“天”字的解释,论证汉字构形体现整体思维方式。
B. 材料一第五段引用鲁迅先生的原话,论证了汉字具有形、音、义相结合的和谐美,增强论证说服力,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丰富性。
C. 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通过介绍纪录片引出作者观点,然后分别论证了汉字中蕴含着中国先民的宇宙观、蕴含着人生哲学。
D. 两则材料中对汉字字形的解析都很生动,而对汉字字义的阐释则有不同:材料一侧重于纵向阐释,材料二则侧重于横向阐释。
3. 下列对汉字的解析,最适合在《“字”从遇见你》节目中播放的是( )
A. “仁”,从人从二。只有“二人”才能形成“仁”,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仁”的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
B. “福”与“酒”关系密切,“福”的甲骨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先民可以酿酒的尖底瓶形似,人们有富余的粮食用来酿酒,象征生活幸福。
C. “舟”的字形源于生活中的船只,像竹筏。舟的出现代表人类有征服江河的能力,现在“舟”也指人类探索宇宙的交通工具,如“神舟”。
D. “教”字左上方是“爻”字,是一种占卜符号,代表曾经的科学与文化;左下方是一个小孩的形象;右边则是一只手拿起一根棍棒。
4. 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说:“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想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以“天”“道”为例,结合材料分析两字各自义项间的联系。
5. 国家汉办数据表明,除中国外全球平均每31人中就有1人曾学习和使用中文;同时,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面对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将如何向学习汉语的国外友介绍汉字文化,让他们了解汉字的魅力。
【答案】1. A 2. D
3. C 4. (示例)“天”的本义是“人的头顶”,“头顶的天”,因与文化崇拜相关联,引申出“天意”这一与传统文化中的命与运相关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因字形变化,“道”有了边思边行的意思,引申出“心中的理”这一义项。
5. ①介绍汉字的构形,了解汉字构形中体现的思想美。②介绍汉字形音义的结合,了解汉字中蕴含的和谐美。③观看视频短片,直观了解汉字之美,了解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 “汉字的每一笔一画无不传递着人文精神”偷换概念,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一笔一画组合成的形态不仅给人以美感,也传达着人文精神”可知,陈述对象应是“一笔一画组合成的形态”,而不是“汉字的每一笔一画”。
C.“因而它其中蕴含着中国先民对人生”强拉因果,依据材料二第三段“汉字在被创造之初,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其中还蕴含了中国先民对人生、对财富、对生活的看法”可知,前后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D.“源于‘中’字最初含有”时间混淆,依据材料二第三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逐渐上升为中国人处世的哲学与追求”可知,不是“最初”,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侧重于纵向阐释,材料二则侧重于横向阐释”分析错误,“纵向”与“横向”应对调。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C.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该片从它们的最初字形开始追溯,解读其最早意义及当下新释义”可知,C项的“字形源于生活中的船只,像竹筏”是从“最初字形开始追溯”角度,然后“现在‘舟’也指人类探索宇宙的交通工具” 是从“当下新释义”角度,所以C项最符合。


展开余下试题ABD三项没有从当下新释义角度进行解读。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第二段“许慎《说文解字》中‘天,颠也’。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人’形,本义是表示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天空。俞水生发现,在古代,各民族都崇拜天,认为它神秘莫测。所以,‘天’还关联着传统文化中的命和运,像‘天理良心’‘天随人愿’”可知,‘天’的本义是表示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天空,关联着传统文化中的命和运,人民加以崇拜它,引申出“天意”的意思。所以,虽然“天”这个词有天空、天意、天理、天随人愿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
(2)依据材料一第三段“‘道’字本义是道路,甲骨文为 ,由‘行’和‘人’构成,表明人的四周皆有道路可走。周代之后,‘道’字中的‘人’变成了‘首’与‘止’,‘首’指人的大脑,‘止’表示行走,这时的‘道’就表示边思边行。由此看来,‘道’不仅仅指人们脚下的路,也代表了心中的理,人处在天地之间与世间万物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可知,“道”本义是“道路”;由字的构成看,表明人的四周皆有道路可走,就引申出了边思边行;然后又指“人们脚下的路、心中的理”。 所以,虽然“道”这个词有道路、道理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汉字构形原则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汉字构形方式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汉字造字中的象形思维”可知,可以向学习汉语的国外友介绍汉字构形原则,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中感受体现的思想美。
(2)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汉字构形组合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从汉字的构形组合角度来看,一笔一画组合成的形态不仅给人以美感,也传达着人文精神”可知,可以向学习汉语的国外友介绍汉字汉字形音义的结合,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从中感受形态给人的美感,以及传达的人文精神。
(3)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该片从汉字的最初字形开始追溯,解读其最早意义及当下新释义,并对这些汉字背后的冷知识进行科普,揭示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让更多人了解汉字之美、中文之美,了解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力”可知,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短片的形式让学习汉语的国外友人直观了解汉字之美,中文之美,了解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夏
乔叶
这天十点来钟时便听得秀梅家那边热闹起来,出门朝她家瞧望,方想起来她家是今日应“好儿”。大英、孟胡子、张大包等一干人都已在门边站着,峻山和秀梅两口子的腮帮子上红艳艳的,也不知被谁给擦的口红还是胭脂。秀梅喊我过去,我便也走过去,随着一干人流水般地进了门。礼桌旁边贴着个小条:收礼不待客。我问张大包,现在都兴这个了?倒是利落。张大包笑道,这个好呀。谁还差一顿饭。省了多少麻烦。
没饭可吃,也不过是贺个喜,瞧瞧家具陈设,再说上几句场面话。两边的大红贺联一看就是孟胡子的手笔:
迎八面春风入院
接四方贵客归家
便冲着这字可劲儿夸。
门头匾还用红绸子蒙着,不一刻,赵先儿吆喝着吉时已到,大英和孟胡子便被请过来给门头匾剪彩。赵先儿又说了几句吉利话,便领喊众人一起倒数三个数,两人各扯着红绸子的一端,使劲儿一拽,黑底金字的“山明水秀”牌匾便露出整个儿真容,众人一片喝彩。鞭炮随即炸裂裂地响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见是一挂接一挂,衔接紧密。
便在这声音里看房子。一楼熟,二楼我还是第一次上。主屋和两边厢房是客房,实木的桌柜床架都只刷了一层清漆,虽显简单却也清爽。临街是餐厅,装着大落地窗,安放着几套餐桌椅。秀梅说是孟哥设计的,让游客边吃边看景。孟胡子道,不是有两句诗嘛——地老师你准知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就是这个意思。客看着外面是景,外面看着客也是景。客在这上面吃着饭,就是一幅活广告。隔锅饭香嘛,里头吃饭的人越多,外头想进来吃的就越多。大英道,鸦飞旺枝,猪吃抢食,也是这个意思。孟胡子道,意思是这个意思,话不是这个话。以后客多,咱们张嘴前都得思思想想,不能像她这样太随心随意。大英道,一不小心叫老孟揪住了辫子,咋还成了反面教材。笑了一番,也便散了。
我和孟胡子前后脚出门,迎头碰到豆嫂也来随礼,端着一盆豆腐,于是又站住和豆嫂寒暄。豆嫂对孟胡子说她已经盘好了馅儿,要孟胡子中午去她家吃饺子。饺子我也许久没吃,心里一动,我便搭上话,问她给孟老师备的是啥好馅?她说没啥大鱼大肉,就是笨韭冒了头茬,包个韭菜鸡蛋馅饺子,尝个春鲜。哪里来的笨韭?就是在俺门口的菜地里嘛。搭了块塑料薄膜,就拱出得快了些。二月韭,八月藕,男不离韭,女不离藕。这韭说的就是笨韭,对身体可好着哩。那味儿跟山韭可有分别。说着便又把话茬朝向孟胡子,等孟胡子应下来方才顺便邀我,我自是答应。看着她的背影,我问孟胡子该拿着什么分寸的礼,孟胡子说我拎瓶酒,你看着办。我便拐进秀梅超市问秀梅,秀梅问过缘故,笑道,那你就拎壶花生油。这是天天要用的实在东西,村里人不爱虚的。你们俩有酒有油上门,这意思也好,长长久久,越过越有。我便照办。她边结账边说看你这顿素饺子吃的,活活一个肉价钱。
花生油果然很中豆嫂的意,她兴高采烈地接了过去,笑容都显得油光光的。她正在门口跟香梅说话,香梅端着一个不锈钢小盆,装着几块咸菜,笑盈盈地听着。豆嫂说的正是腌芥疙瘩。她说俺这芥疙瘩可不是光寻常地一层一层地撒盐就妥,最费工夫的是倒两回缸。头一回是下盐的隔天,第二回是又七天以后。第二回倒缸时不是腌出来可多咸水儿吗?这些咸水儿不能扔,加了花椒大料香叶啥的熬成老汁儿,末了再熬点儿糖稀倒进老汁儿里再腌回去,这样腌出来的芥疙瘩切成细丝儿,加点儿醋和小磨油拌一拌,孟胡子说要是放到城里,一碟能卖上十块哩。听我也夸,便又对我说,等饭罢了给你拾些。想不到你恁洋气的人,口味倒跟咱们是一厮的。待她讲完这一截,我便问香梅下载抖音了没有,她说下了。我说秀梅一直念叨着叫组队拍点儿啥呢。
饺子还没包完,我便上手帮忙,她不让,说展眼就妥。她擀皮儿真是一把好手,一手拿擀面杖,一手转皮儿,一张皮儿转一圈,擀出来的皮儿中间厚四周薄,包时这薄边儿往里一合,正合适。中间厚的皮儿正裹着饺子馅,是再也不易煮破了的。满满两锅盖饺子包好,豆哥和孟胡子进了门,孟胡子拎着一瓶“怀川醉”,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豆嫂说这可是好酒,比茅台也差不多吧。豆哥也笃定地说差得一点儿也不多。
酒足饭饱,我和盂胡子便告辞。豆嫂也已将芥菜丝装了两个塑料袋,分送每人一个。虽是满满的,却是小袋子。或者说袋子虽小,却是满满的。
……
进入初夏的山,越来越有看头儿。到处都是喜鹄。黑白两色,修长的尾巴在丛林上空飞划,在枝丫上降落。燕子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线上,如在炫技。山色越发往深里酝酿着青绿,灌浆的麦子已经散出了细微且盛大的清香。树上的花迅速地缤纷起来,山楂花雪白,柿子花淡黄,我一直纳闷核桃什么时候开花,被雪梅特意指点了一下才知道它开绿花,粗看去花绿叶绿,可不就像是没开花。仔细去瞧还能分辨得出雌雄花,雌花花头比雄花多了一点点紫红。家户们爱种月季,圆圆的小花小朵,颜色却比平原的更称丽。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在一片热闹声中开始,引出秀梅家民宿吉日剪彩、邻里庆贺的活动,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
B. 牌匾“山明水秀”,是民宿主人峻山与秀梅两口子名字的巧妙组合,暗示宝水村的自然环境特点。
C. 从餐厅二楼临街布局的设计和解说可见,孟胡子是个兼有经营理念和审美趣味的乡村建设策划师。
D. 小说中“我”问秀梅去豆嫂家该拿什么分寸的礼,表现出“我”对迎合乡村社会世俗人情的无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小说以情节引人入胜,本文用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书写乡村的发展变化,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B. 小说中豆嫂热情大方地给香梅介绍腌制芥疙瘩的详细过程,展示出新农村村民勤劳肯钻研、朴实不藏私的美好品质。
C. 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尤其是人物语言,平实浅近的家常话中蕴藏着乡村人特有的语言智慧,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 与鲁迅《故乡》中农民是被启育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小说视角独特,讲述了新时代农村人的生存智慧对“我”的震动。
8. 文末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宝水村作为新时代农村的缩影,村民身上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请从文中找三处细节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①文末描写春末夏初大山深处的飞鸟、麦地和开满枝头的鲜花,描绘出宝水村美丽宜人的乡村田园风光,暗示村民生活的新变化,展示当代乡村在时代潮流中悄然新变的可喜图景。②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对宝水村风物人情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9. ①“礼桌旁边贴着个小条:收礼不待客。”体现新农村新风尚,村民之间睦邻友好、礼尚往来,符合新时代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好风尚。②通过贺联内容、“主屋和两边厢房是客房”可以看出秀梅家的“好儿”是民宿开张,民宿体现了新农村新的经营模式。③“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我便问香梅下载抖音了没有,她说下了。”“拍抖音”作为新事物,体现了新农民与时俱进的沟通模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无奈”理解有误。从孟胡子带酒可知,去豆嫂家吃饺子带礼物是礼尚往来。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分析有误,小说以叙述村民日常生活为主,娓娓道来,缓缓展开。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末描写宝水村春末夏初大山深处的飞鸟、麦地和开满枝头的鲜花,如“到处都是喜鹊。黑白两色,修长的尾巴在丛林上空飞划,在枝丫上降落。燕子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线上,如在炫技”“灌浆的麦子已经散出了细微且盛大的清香。树上的花迅速地缤纷起来,山楂花雪白,柿子花淡黄”,乡村田园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暗示村民生活的新变化,展示当代乡村的时代发展图景,蕴含着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景物描写生动细腻,如“黑白两色,修长的尾巴在丛林上空飞划,在枝丫上降落”描写喜鹊飞划和降落,语言简练形象;在田园风光中蕴含着作者对宝水村风物人情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如“进入初夏的山,越来越有看头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细节描写、鉴赏作品的时代特色的能力。
①由“礼桌旁边贴着个小条:收礼不待客”这一细节可知,收礼的习俗在这里改变了,村民之间的交往更有时代感,体现新农村新风尚,村民之间睦邻友好、礼尚往来,符合新时代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好风尚。
②由“迎八面春风入院,接四方贵客归家”“主屋和两边厢房是客房”可知,这里有民宿这一农村新的经营模式,经营民宿更富有时代气息。
③由“待她讲完这一截,我便问香梅下载抖音了没有,她说下了”可知,“拍抖音”作为新事物,进入农民的生活,表现村民身上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新农民与时俱进的沟通模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子之术,明法尚功。韩子论儒有益与无益也,比之于鹿马。鹿无益,马有用也。儒者犹鹿,有用之吏犹马也。夫韩子知以鹿马喻,不知以冠履譬。使韩子不冠,徒履而朝,吾将听其言也。加冠于首而立于朝,受无益之服,增无益之行,言与服相违,行与术相反,吾是以非其言而不用其法也。烦劳人体,无益于人身,莫过跪拜。使韩子逢人不拜,见君父不谒,未必有贼于身体也。然须拜谒以尊亲者,礼义至重,不可失也。以谓有益,礼义不如饮食。使韩子赐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为之乎?夫拜谒,札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然而韩子终不失者,不废礼义以苟益也。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缪,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子贡去告朔之筑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恶费羊,孔子重废礼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
(节选自《论衡•卷十•非韩篇》)
材料二: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簧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簧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篑。”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节选自《礼记•檀弓》)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我A也B不如彼C君子D之爱人也E以德F细人G之爱人也H以姑息I吾何求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术,文中指政治主张,与《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术”意思不同。
B. 履,文中指穿着鞋子。这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
C. 苟,文中指苟且、贪图,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苟”意思不同。
D. 告朔,指天子季冬将次年历书颁给诸侯,或诸侯于朔日告祭祖庙,文中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主张明确法令,尊重功绩。他将儒生比作无用的鹿,将有用的官吏比作马。
B.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但本文作者认为儒生讲求礼仪,大有用处,不应抛弃。
C. 子贡因为爱惜而要取消用作祭品的羊,孔子看重礼义,认为取消它会招致灾祸。
D. 曾子用生命践行礼仪,因为童仆说他用的竹席不合礼法,便不顾病情坚决更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韩子赐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为之乎?
(2)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14.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4届山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