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竞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地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理想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并特别提到要借助有威望的人来调处息讼,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以孔子“无讼”思想为出发点,论述基层社会治理可利用乡贤威望高、口碑好的优势,让他们积极参与家乡社会治理。 C. 材料二指出,乡土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非打官司,这种做法在现代眼光中,会让人感到没有道理。 D. 材料二认为,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如果推行现行司法制度,不但不能建立法治秩序,反而破坏了礼治秩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贤身体力行地践行儒家道统,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秩序和稳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B. 推进新乡贤文化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够医治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 C. 把“犯人”拖上堂,父母官先来一顿下马威,再自行分辨善恶,逼其交代罪状,是古代审案程序。 D. 乡村调解的程序是先把双方骂一顿,再教训他们一番,双方通常就“和解”了。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乡贤在历史上的表现、新时代基层治理能发挥的作用两方面展开论述。 B.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乡土社会对传统规则的服膺且服膺的动力为个人良心。 C. 材料一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D. 材料二运用比喻论证,突出知礼是乡土社会个人的责任,也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4. 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包庇”“弊病”等词语,请简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无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C 2. B 3. C 4. ①“包庇”原意是“袒护或掩护”,文中指法官断案时,不是通过教化而是利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当事人,而这些当事人是不容于乡土伦理的,因此乡下人对司法处产生了误解。 ②“弊病”原意是“毛病或缺点”,文中深刻揭示了现行的司法制度在维持礼治秩序的地方产生的副作用。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使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 ①两则材料中的“无讼”都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友善,即使居民之间有了矛盾,也是通过“乡贤”“长老”等有威望的人士出面进行调解,化解矛盾,以调处息讼,营造理想的礼治秩序。 ②生活中,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奠定和倡导的“无讼”传统,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如果碰到恶意侵权现象,还是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讲的是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材料二讲的是如何维持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 B.“论述基层社会治理可利用乡贤威望高、口碑好的优势”错误。根据原文“可以说,乡贤作为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凭借人熟、事熟、村情熟以及威望高、口碑好的优势,积极参与着家乡社会治理”可知,原文在此之前还有乡贤“凭借人熟、事熟、村情熟”的优势。 D.“如果推行现行司法制度”错误。原文是说要改革从西洋搬过来的与“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的“现行法里的原则”,而不是反对“推行现行司法制度”。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B.“能够医治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指出在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背景下,“推进新乡贤文化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够取得什么效果,也就是说“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是前提而不是结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