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对偶既然是艺术经验的积累,为什么骈体文又受韩愈等人排斥呢?骈体文自从变成一种文体以后,就成为一种僵化的形式,缺乏灵活性。从而损害了语言的自然。骈体文的致命伤还在于缺乏内容,言之无物。作者只知道堆砌陈词滥调,立论时既没有精辟的见解,抒情时也没有真实的感情,韩愈所反对的也只是这些,而不是对偶和排比。他在《答李翊书》里说:“惟陈言之务去。”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里说:“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他并没有反对语言中的整齐的美。没有人比他更善于用排比了:他能从错综中求整齐,从变化中求匀称。他在《原道》里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又说是:“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这样错综变化,就能使文气更畅。尽管是这样,他也还不肯放弃对偶这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段。试看他在《送李愿归盘谷序》所写的“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和在《进学解》中所写的“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无一不是文质彬彬、情采兼备。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语言中的对偶和排比,的确可以构成形式的美。在对偶这个修辞手段上,汉语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这一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摘编自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材料二: 诗歌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之可贵,在于它能高度地进行艺术概括,揭露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内在矛盾,突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的矛盾,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中国文学发展史角度看,这只有发展到律诗中的对偶形式,才把这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发展到极致。因为律诗讲究对偶,就硬性规定了一个格式。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要求作者揭露矛盾,运用起来是辩证的,有助于辩证思维的形成。 律诗对仗形式之所以在我国唐代兴盛起来,除了我国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作用外,还有以认识论、方法论为基础的古代哲学在文学上的继承发展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从《周易》中的乾坤、阴阳、尊卑演进到后来的天人、形神、有无、本末等无数对立的范畴,构成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对整个思想领域包括文学领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而且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佛教和道教学说,恰巧随着唐代统治者的先后提倡,使唐代诗人从思想上受到影响,从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来看,这是一大进步。当时很多有名的诗人,不是道家的崇奉者,就是佛教的信徒,杜甫号称儒家也和佛教禅宗有关系。这些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张银线《论律诗对偶形式与古诗哲理表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美和音乐美都具有整齐、抑扬、回环的特点,因为它们都要追求在声音表现上的和谐。 B. 从声律最优美的散文中洗炼出来的诗,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比散文有着更高的艺术价值。 C. 以对偶为主要修辞手段的骈体文,从骈散兼行发展到全部骈俪,是历代文人艺术经验的积累 D. 律诗规定了必须采用对偶,对偶要求在写作中揭露矛盾,这样有利于作者辩证思维的形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两个长短相等、结构平行、旋律上基本相同的乐句构成的乐段,具有音乐上的整齐之美。 B. 对偶要求形式上整齐匀称而内容上必须有所差异,这形成了它既有形式美又有辩证性的艺术特征。 C. 排比修辞是人类所共有的,对偶修辞却是汉语独有的,因为汉语中的单音词素具有独立性。 D. 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让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佛教和道教学说在唐代先后出现,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以对偶句式从侧面烘托表现月光 洁白明亮,整个意境浑然天成。 B.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既有对偶的形式美,内容上又呈现了色彩美、动态美。 C. 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采用对偶的修辞,表现时人耻于相师的心态,体现作者的辩证思维,形式上具有整齐美。 D. 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以对偶形式写诗人回忆夜雪战船、秋风铁马 过去,形式整齐,气概豪迈。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对偶”这一语言形式,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杜甫《石壕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材料一作者以语言形式美立论,着重从整齐美出发,论述对偶和排比若能做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可构成语言形式的美。 ②材料二,作者从律诗对仗在唐代之所以兴盛的原因着笔,指出律诗中对偶的运用可把诗歌形象思维发展到极致,且古代哲学为唐诗发展提供充分思想渊源。 5. ①该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的整齐之美。两个句子平行,长短相等,结构、词性大致相同,意思相对。(或:形成了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 ②对偶要求作者揭露矛盾,杜甫借助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一怒”“一苦”展现了“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是辩证思维运用的体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比散文有着更高的艺术价值”错误,原文只提到“诗是从声律最优美的散文中洗炼出来的”“而诗不过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罢了”,并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让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佛教和道教学说在唐代先后出现”错误,原文说的是“佛教和道教学说,恰巧随着唐代统治者的先后提倡,使唐代诗人从思想上受到影响,从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来看,这是一大进步”,并非“佛教和道教学说在唐代先后出现”,其产生更非“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所致。 故选D。 【3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