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0  2024-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试卷类型:A
汕头市2023-2024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也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在这一点上,语言和音乐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语言形式的美不限于诗的语言:散文里同样可以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从前有人说,诗是从声律最优美的散文中洗炼出来的。也有人意识到,具有语言形式美的散文却又正是从诗脱胎出来的。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没有意义的;只是要是语言,就可能有语言形式美存在,而诗不过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罢了。
在音乐上,两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最整齐匀称的乐段是由长短相等的两个乐句配合而成的,当乐段成为平行结构的时候,两个乐句的旋律基本上相同,只是以不同的终止来结束。这样就形成了整齐的美。同样的道理应用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的对偶和排比。对偶是平行的、长短相等的两句话;排比则是平行的、但是长短不相等的两句话。或者是两句以上的、平行的、长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话。
远在第二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就以善用排比的语句为人们所称道。直到现在,语言的排比仍然被认为是修辞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排比作为修辞手段虽然是人类所共有的,对偶作为修辞手段却是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虽然双音词颇多,但是这些双音词大多数都是以古代单音词作为词素的。各个词素仍旧有它的独立性。这样就很适宜于构成音节数量相等的对偶。对偶在文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骈体文和诗歌中的偶句。
骈偶的来源很古。《易•乾卦•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左传》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这种例子可以举得很多。六朝的骈体文并不是突然产生的,也不是由谁规定的,而是历代文人的艺术经验的积累。秦汉以后,文章逐渐向骈俪的方向发展,例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说:“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水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又说:“节同时异,物是人非。”这是正向着骈体文过渡的一个证据。从骈散兼行到全部骈俪,就变成了正式的骈体文。


浏览完整试题对偶既然是艺术经验的积累,为什么骈体文又受韩愈等人排斥呢?骈体文自从变成一种文体以后,就成为一种僵化的形式,缺乏灵活性。从而损害了语言的自然。骈体文的致命伤还在于缺乏内容,言之无物。作者只知道堆砌陈词滥调,立论时既没有精辟的见解,抒情时也没有真实的感情,韩愈所反对的也只是这些,而不是对偶和排比。他在《答李翊书》里说:“惟陈言之务去。”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里说:“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他并没有反对语言中的整齐的美。没有人比他更善于用排比了:他能从错综中求整齐,从变化中求匀称。他在《原道》里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又说是:“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这样错综变化,就能使文气更畅。尽管是这样,他也还不肯放弃对偶这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段。试看他在《送李愿归盘谷序》所写的“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和在《进学解》中所写的“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无一不是文质彬彬、情采兼备。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语言中的对偶和排比,的确可以构成形式的美。在对偶这个修辞手段上,汉语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这一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摘编自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材料二:
诗歌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之可贵,在于它能高度地进行艺术概括,揭露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内在矛盾,突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的矛盾,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中国文学发展史角度看,这只有发展到律诗中的对偶形式,才把这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发展到极致。因为律诗讲究对偶,就硬性规定了一个格式。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要求作者揭露矛盾,运用起来是辩证的,有助于辩证思维的形成。
律诗对仗形式之所以在我国唐代兴盛起来,除了我国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作用外,还有以认识论、方法论为基础的古代哲学在文学上的继承发展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从《周易》中的乾坤、阴阳、尊卑演进到后来的天人、形神、有无、本末等无数对立的范畴,构成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对整个思想领域包括文学领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而且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佛教和道教学说,恰巧随着唐代统治者的先后提倡,使唐代诗人从思想上受到影响,从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来看,这是一大进步。当时很多有名的诗人,不是道家的崇奉者,就是佛教的信徒,杜甫号称儒家也和佛教禅宗有关系。这些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张银线《论律诗对偶形式与古诗哲理表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美和音乐美都具有整齐、抑扬、回环的特点,因为它们都要追求在声音表现上的和谐。
B. 从声律最优美的散文中洗炼出来的诗,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比散文有着更高的艺术价值。
C. 以对偶为主要修辞手段的骈体文,从骈散兼行发展到全部骈俪,是历代文人艺术经验的积累
D. 律诗规定了必须采用对偶,对偶要求在写作中揭露矛盾,这样有利于作者辩证思维的形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两个长短相等、结构平行、旋律上基本相同的乐句构成的乐段,具有音乐上的整齐之美。
B. 对偶要求形式上整齐匀称而内容上必须有所差异,这形成了它既有形式美又有辩证性的艺术特征。
C. 排比修辞是人类所共有的,对偶修辞却是汉语独有的,因为汉语中的单音词素具有独立性。
D. 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让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佛教和道教学说在唐代先后出现,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以对偶句式从侧面烘托表现月光 洁白明亮,整个意境浑然天成。
B.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既有对偶的形式美,内容上又呈现了色彩美、动态美。
C. 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采用对偶的修辞,表现时人耻于相师的心态,体现作者的辩证思维,形式上具有整齐美。
D. 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以对偶形式写诗人回忆夜雪战船、秋风铁马 过去,形式整齐,气概豪迈。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对偶”这一语言形式,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杜甫《石壕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材料一作者以语言形式美立论,着重从整齐美出发,论述对偶和排比若能做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可构成语言形式的美。
②材料二,作者从律诗对仗在唐代之所以兴盛的原因着笔,指出律诗中对偶的运用可把诗歌形象思维发展到极致,且古代哲学为唐诗发展提供充分思想渊源。
5. ①该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的整齐之美。两个句子平行,长短相等,结构、词性大致相同,意思相对。(或:形成了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
②对偶要求作者揭露矛盾,杜甫借助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一怒”“一苦”展现了“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是辩证思维运用的体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比散文有着更高的艺术价值”错误,原文只提到“诗是从声律最优美的散文中洗炼出来的”“而诗不过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罢了”,并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让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佛教和道教学说在唐代先后出现”错误,原文说的是“佛教和道教学说,恰巧随着唐代统治者的先后提倡,使唐代诗人从思想上受到影响,从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来看,这是一大进步”,并非“佛教和道教学说在唐代先后出现”,其产生更非“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所致。
故选D。
【3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体现作者的辩证思维”错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群聚而笑之”者对“曰师曰弟子云者”的分类评说,并非作者想法,也没有体现“辩证思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围绕“对偶”分别从材料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材料一,“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只是要是语言,就可能有语言形式美存在”,作者以语言形式美立论;“这样就形成了整齐的美。同样的道理应用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的对偶和排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语言中的对偶和排比,的确可以构成形式的美”,接着重从整齐美出发,论述对偶和排比若能做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可构成语言形式的美。
材料二,“从中国文学发展史角度看,这只有发展到律诗中的对偶形式,才把这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发展到极致”“律诗对仗形式之所以在我国唐代兴盛起来,除了我国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作用外,还有以认识论、方法论为基础的古代哲学在文学上的继承发展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渊源”,作者从律诗对仗在唐代之所以兴盛的原因着笔,指出律诗中对偶的运用可把诗歌形象思维发展到极致,且古代哲学为唐诗发展提供充分思想渊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文中关于“对偶”的论述,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结合“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分析,该句“吏呼”对“妇啼”,“一何怒”对“一何苦”,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的整齐之美。两个句子平行,长短相等,都是主谓结构,其中“吏”“妇”都是名词,“呼”“啼”都是动词,“怒”是动词,“苦”都是形容词,对应词语的词性大致相同,意思相对,形成了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
结合“对偶要求作者揭露矛盾,运用起来是辩证的,有助于辩证思维的形成”分析,对偶要求作者揭露矛盾,杜甫借助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一怒”“一苦”展现了“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是辩证思维运用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二十年的时间的印迹,居然处处都显示了面形:从前的一片荒山,几条泥路,与夫乱石幽溪,草房藩溷,现在都看不见了。尤其要使人感觉到我老何堪的,是在山道两旁的那一排青青的不凋冬树;当时只同豆苗似的几根小小的树秧,现在竟长成了可以遮蔽风雨、可以掩障烈日的长林。不消说,山腰的平处,这里那里,一所所的轻巧而经济的住宅。也添造了许多;像在画里似的附近山川的大致,虽仍依旧,但校址的周围,变化却竟簇生了不少。第一,从前在大礼堂前的那一丝空地,本来是下临绝谷的半边山道,现在却已将面前的深谷填平,变成了一大球场。大礼堂西北的略高之处,本来是有几枝被朔风摧折得弯腰屈背的老树孤立在那里的,现在却建筑起了三层的图书文库了。二十年的岁月!三千六百日的两倍的七千二百的日子!以这一短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象白驹的过隙,①但是时间的威力,究竟是绝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些荒山野径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垂老了。
一路上走着看着,又微微地叹着。自山的脚下,走上中腰,我竟费去了三十来分钟的时刻。半山里是一排教员的住宅。我的此来,原因为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想来找一位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而自美国回来之后就在这母校里服务的胡君,和他来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并且也可以由他这里来探到一点故乡的消息的。
两个人本来是上下年纪的小学校的同学。虽然在这二十几年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或当暑假,或在异乡,偶尔遇着的时候,却也有一段不能自已的柔情,油然会生起在各个的胸中。我的这一回的突然的袭击,原也不过是想使他惊骇一下,用以加增加增亲热的效力的企图;升堂一见,他果然是被我骇倒了。
“哦!真难得!你是几时上杭州来的?”他惊笑着问我。
“来了已经多日了,我因为想静静儿地写一点东西,所以朋友们都还没有去看过。今天实在天气太好了,在家里坐不住,因而一口气就跑到了这里。”
“好极!好极!我也正在打算出去走走,就同你一道上溪口去吃茶去吧,沿钱塘江到溪口去的一路的风景,实在是不错!”
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八涧的口上的时候,太阳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房的石条上坐落,等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一到茶庄,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②晴空中一只飞鹰,象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回响过后,两人不期而遇的将视线凑集了拢来,更同时破颜发了一脸微笑,也同时不谋而合的叫了出来说:
“真静啊!”
“真静啊!”
等老翁将一壶茶搬来,也在我们边上的石条上坐下,和我们攀谈了几句之后,我才开始问他说:“久住在这样寂静的山中,山前山后,一个人也没有得看见,你们倒也不觉得怕的么?”
“怕啥东西?我们又没有龙连(钱),强盗绑匪,难道肯到孤老院里来讨饭吃的么?并且春三二月,外国清明,这里的游客,一天也有好几千。冷清的,就只不过这几个月。”
我们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在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不知不觉,竟把摆在桌上的四碟糕点都吃完了,老翁看了我们的食欲的旺盛,就又推荐着他们自造的西湖藕粉和桂花糖说:“我们的出品,非但在本省口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信来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如何?”
大约是山中的清气,和十几里路的步行的结果吧。那一碗看起来似鼻涕,吃起来似泥沙的藕粉,竟使我们嚼出了一种意外的鲜味。等那壶龙井芽茶,冲得已无茶味,而我身边带着的一封绞盘牌也只剩了两枝的时节,觉得今天是行得特别快的那轮秋日,早就在西面的峰旁躲去了。谷里虽掩下了一层阴影,而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装的样子。我昂起了头,正在赏玩着这一幅以青天为背景的夕照的秋山,忽所见耳旁的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计算着账说:
③“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我真觉得这一串话是有诗意极了,就回头来叫了一声说:“老先生!你是在对课呢?还是在做诗?”他倒惊了起来,张圆了两眼呆视着问我:


展开余下试题“先生你说啥话语?”
“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
说到了这里,他才摇动着胡子,哈哈地大笑了起来,我们也一道笑了。付账起身,向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三人的呵呵呵呵的大笑的余音,④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作不绝如缕的回响。
(选自《郁达夫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我”出游的时间和出游的缘由,至于出游的目的地,“我”全凭兴之所至,并未做周全的计划。
B. “我”去拜访小学同学,并未提前知会他,两人虽见面不多,但彼此间情谊深厚,“我”的意外到访让他惊喜万分。
C. 步行山路到达茶庄之后,“我们”感觉疲惫不堪,加上路上已经说了很多话,此时相对无言,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D. 我询问老翁是“对课”还是“作诗”,是在与老翁开玩笑,因为“我”清楚老翁其实不大可能懂得格律。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用“暴君”来形容“时间的威力”,写出了岁月不待人的残酷,“究竟”更加强了语气。
B. 句子②用飞鹰的叫声衬托山间的寂静,不但让人感到“身历其境”,更感到“心历其境”。
C. 句子③中“我”从老翁的算账声这一生活细节里捕捉到了诗意,更显出“我”的文人雅趣。
D. 句子④中“似乎”构成了双重语义,“大笑的余音”此刻既回荡在山间,也回荡在“我”的心里。
8. 本文结构精巧,“我”的心境随着游程的行进而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课文《故都的秋》用雅致隽永的语言,精选意象写出了秋“清、静、悲凉”的意境美。本文与《故都的秋》一样,带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6. C 7. D
8. ①驰上江干,游览海月桥、花牌楼时,“我”的心境是寂寞的;②在之江大学山中游览,“我”内心充满时间流逝、韶华不再的慨叹;③到了胡君居处时,“我”又因旧友重逢而喜悦兴奋;④与胡君一同来到茶庄,在寂静的山间,“我”的内心充满飒爽的清气,变得平和宁静。
9. ①在选择意象上,作者继承山水田园诗的写作传统:选取“乱石幽溪”“秋山”等典型意象,用“金黄浅碧”来写山头夕照,深得古人“诗中有画”的真传;②在语言风格上,文章简淡质朴、含蓄隽永:如文中“看看青天,看看江岸”“一片荒山,几条泥路“等句,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词句,如“曾日月之几何”“不绝如缕”,简洁典雅,含蓄隽永;③在审美意境上,作者追求寂静空灵,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趣,追求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意境;④吸收历代山水游记中布局谋篇的精华,文章讲求结构布局,富于节奏和层次的变化,曲径通幽,渐入胜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的能力。
C.“感觉疲惫不堪”“陷入了尴尬的沉默”错误,原文有“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一到茶庄,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不说话是为了感受山间的寂静,而非“尴尬的沉默”,“疲惫不堪”于文无据。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画线句子的能力。
D.“‘大笑的余音’此刻既回荡在山间”错误,从原文“向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可知,“我们”已经走出很远,现实的笑声不可能还在回响,“似乎”点明了“大笑的余音的回响”只是“我”心里的主观感受。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
题干提示“心境随着游程的行进而变化”,顺着游踪筛选信息概括感情即可。
结合“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了”可知,驰上江干,游览海月桥、花牌楼时,“我”的心境是寂寞的;
结合“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二十年的岁月!三千六百日的两倍的七千二百的日子!以这一短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象白驹的过隙……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些荒山野径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垂老了”可知,在之江大学山中游览,深感事物的变迁,“我”内心充满时间流逝、韶华不再的慨叹;
“我的这一回的突然的袭击,原也不过是想使他惊骇一下,用以加增加增亲热的效力的企图;升堂一见,他果然是被我骇倒了……他惊笑着问我”,到了胡君居处时,“我”又因旧友重逢而喜悦兴奋;
“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与胡君一同来到茶庄,在寂静的山间,“我”的内心充满飒爽的清气,变得平和宁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审美意蕴的能力。
围绕题干中“语言”“意象”“意境”等词语进行赏析即可。
在选择意象上。“几条泥路,与夫乱石幽溪”“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装的样子”“ 这一幅以青天为背景的夕照的秋山”,作者继承山水田园诗的写作传统,选取“乱石幽溪”“秋山”等典型意象,用“金黄浅碧”来写山头夕照,极具形象性,深得古人“诗中有画”的真传;
在语言风格上,文章简淡质朴、含蓄隽永。文中“看看青天,看看江岸”“一片荒山,几条泥路”“可以遮蔽风雨、可以掩障烈日”等句,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词句,如“曾日月之几何”“不绝如缕”,简洁典雅,含蓄隽永;
在审美意境上。“在溪房的石条上坐落,等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晴空中一只飞鹰,象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作者在苍翠的山中不由神清气爽,静静聆听天籁,内心平和宁静。可见作何追求寂静空灵,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趣,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意境;
文章吸收历代山水游记中布局谋篇的精华,讲求结构布局。开篇直书内心的寂寞,于是到山中访友,与朋友一路走来,赏景,品茗,美食……心境明朗而安和起来,随着游程的行进,文章内容和情感都富于节奏和层次的变化,曲径通幽,渐入胜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日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汕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