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相比较而言,贾平凹对地名的运用,则有更多的主观创造性。他的小说地名之多、类型之丰富、命名之讲究,实为当代作家中所罕见。比如《老生》,作品中的地名系统就几乎涉及秦岭山地环境中的所有地学类型。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地名作为小说的叙事构成时,对《老生》这部小说的成形及其主旨的深化实有莫大的帮助。这种微观地理学意义上的地名所连缀的叙事空间,使得整部书情节紧凑,叙事富有跳跃性,没有丝毫的沉闷。小说因了秦岭的体势和形法,而有了某种跳跃的、晦暗不明但又纵横吞吐的气象。贾平凹因为擅用秦岭的地名和山川形势,因此让《老生》窥得天地之理,进而有了生生不息的气机。 (摘编自《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周保欣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第一版)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有极饱满的地学元素,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和故事展开的特定性。 B. 古华在《芙蓉镇》中预设了芙蓉河、木芙蓉树、“芙蓉姐子”等等,别有深意和意涵。 C. 贾平凹的《高老庄》借高子路形象表现潜存在高老庄人骨子里的封闭、狭隘等文化基因。 D. 赵本夫《天漏邑》以田野调查方式,用简笔和繁笔展现天漏村的历史、人的天性和人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舆地写作,地名是写作中最基础的部分,只是小说家写地,或虚或实,或虚实相间。 B. 分析《红楼梦》《水浒传》的共同特点,可见小说家们是在小说地名所呈现出的地域社会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展开叙事。 C. “当代小说亦不乏其例”,古华的《芙蓉镇》以地名命名,作者认为古华可能是想表明“芙蓉镇”就是其故乡嘉禾县的唐村镇。 D. 从小说家对地和地名利用的情况可以发现,地和地名构成了小说家的标识,如汪曾祺的水系地名景观就构成了其小说家的标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小说家写地亦可据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贾平凹的《老生》 B. 吴承恩的《西游记》 C. 赵本夫的《天漏邑》 D. 曹雪芹的《红楼梦》 4. 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鲁迅小说《祝福》中“鲁镇”的作用。 5. 赵本夫的《天漏邑》“颇有《红楼梦》的味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请参照作者对《天漏邑》的解读来分析《红楼梦》“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一特点。 【答案】1. C 2. C 3. A 4. ①“鲁镇”为《祝福》中的祥林嫂等人物的活动和悲剧故事的展开铺设了特定的空间。 ②“鲁镇”以其不可替代的地方性地理文化特质,构成鲁迅的标识。鲁镇的新年“祝福”“爆竹”“祭品”等承载着绍兴人的记忆。 ③“鲁镇”是封闭、保守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批判力度。 5. ①《红楼梦》书中江宁织造、金陵等是实有的地名,而“大观园”“怡红院”“潇湘馆”等是虚构的地名。包括人名:贾雨村、甄士隐;贾宝玉、甄宝玉……真真假假,虚实相间。 ②《红楼梦》以双线结构,明暗交织,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叙事框架。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为明线,另一条是以通灵宝玉在人世的历劫或绛珠仙草报恩与神瑛侍者的故事为暗线,虚虚实实、错综复杂。 ③小说中荣宁二府:或讲述着烈火烹油的富贵荣华,或叙述者雪夜出家的凄凉落寞……,整部小说讲述“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没落,是虚构的;但,曹雪芹借助这部小说反映封建贵族的没落腐朽,揭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规律,又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极饱满的地学元素,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和故事展开的特定性”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就小说本身而言,地名作为小说的名称,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意味着故事将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空间中展开”,也就是作者说的以地名命名的小说具有限定性和特定性,而不是“极饱满的地学元素”。 B.“预设了芙蓉河、木芙蓉树……别有深意和意涵”的说法错误。原文是“‘芙蓉’显然是一种别有深意、别有意涵的预设”,而不是“芙蓉河”等具体意象。 D.“用简笔和繁笔展现天漏村的历史、人的天性和人性”的说法错误。原文是“作家一边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以简笔写出天漏村的亘古、蛮荒、偏僻、神秘的历史,另以繁笔写出天漏村人的天性与人性”,即“简笔”对应的是历史的书写,“繁笔”对应的是人的天性与人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推理判断能力。 C.“作者认为古华可能是想表明‘芙蓉镇’就是其故乡嘉禾县 唐村镇”的说法错误。原文是“究竟是作家古华故乡嘉禾县的唐村镇,还是湘西永顺县的王村(谢晋电影《芙蓉镇》拍摄地,现已改名为芙蓉镇)?不得而知”,即作者并没有确定古华的“芙蓉镇”的原型是哪个地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A.贾平凹的《老生》几乎涉及秦岭山地环境中的所有地学类型,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小说家写地亦可据实”这一观点。 B.吴承恩的《西游记》地名是虚构; C.赵本夫的《天漏邑》中的地名属于“虚实相间”;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地名属于“虚实相间”。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镇”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自然环境,祥林嫂、鲁四老爷、“我”、“柳妈”等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原文“地名作为小说的名称,意味着小说某种空间上的限定性,意味着故事将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空间中展开”,可以提炼出:“鲁镇”作为特定的场景,意味着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将在这里展开。
展开余下试题借助原文“贾平凹借道于《西游记》中的‘高老庄’,表达的其实是对乡土文明中人的精神退化的精深思考”,可以想到鲁迅《祝福》中的“鲁镇”作为封闭、保守的空间,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的绳索还束缚着祥林嫂等下层民众的思想意识,作者借助“鲁镇”增强了对“吃人”的礼教制度的批判力度。 根据文本中“汪曾祺小说的地名景观,承载着高邮人的记忆,东大街、泰山桥、竺家巷等,无一不带着高邮的地方特色”可联想到鲁迅《祝福》笔下的“鲁镇”中的新年祈福、爆竹、摆放对祖先神灵祈福的祭品等活动,承载着绍兴人太多的乡土记忆。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弄懂“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概念,本文主要是谈论小说作者在写地名时的方式:或实,或虚,或虚实相间。文本作者说道——赵本夫的《天漏邑》“颇有《红楼梦》的味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言下之意,《红楼梦》就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当然,他不仅是从地名角度,还从线索结构的明暗,小说的内容的虚和小说主题的实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们仿照写作即可。 接着,从《红楼梦》中的地名的虚与实角度看:小说的“金陵”“江宁织造”等具体名称是可考的,是实在的,而“太虚幻境”“大观园”“潇湘馆”“蘅芜苑”等是虚构的,可以说是虚虚实实、做自己。 再次,从小说中的双线结构,一个是涉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故事,到底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这是明线;另一个就是通灵宝玉在人世的历劫或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之间的报恩故事为线,这是暗线,一明一暗,虚实相生。 最后,从文本的主题来看,小说表面是写“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没落,这是虚构的;但是作者却以艺术手法的反映了封建社会贵族的腐朽没落,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由盛转衰。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没有说话,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②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③“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亲爱的,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④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将“细雨”“纪念碑”“广场”等这些意象叠加起来,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女主人公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寻猫设置了心理背景。 B. 当妻子提出要留长发,丈夫说他就喜欢她现在的样子,可见丈夫对妻子的欣赏与爱;而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对女性的关注。 C. 小说中的“猫”和“雨”都有象征意义,猫弱小的形象以及在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境遇,隐喻当时社会仍然是男性掌握着主导权。 D. 小说结尾写侍女送了一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戛然而止。对之后的事,作者只字未提,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很吊读者胃口。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作者以“雨中的猫”为标题,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并留有余地,意蕴丰富。 B. ②写妻子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 C. ③写妻子空手而归后向丈夫倾诉的种种需求和愿望,反映了她追求独立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