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应该承认,即使在我们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德福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这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依然要在勇敢和怯懦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 (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材料二: 在金文中“勇”主要有两种写法,强调的是力大敢为和勇武。在篆文中,“勇”出现了新的写法,即从甬从心。可见,勇作为一种评价,开始向人的心理意志方面延展,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还指人的意志强大。上古时期,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群体之间的斗争,勇德最主要的内涵是开辟生存空间和战争中的勇武。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一种用于斗争和生存竞争的自然德性。 在先秦时期,勇德有很高的地位,勇是坚守“义”所不可缺少的德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不仅如此,孔子还将仁、智、勇三者并举,视此三者为君子人格所必备的三要素——“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但孔子在重视勇德的同时,也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比如,《论语•阳货》有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似乎把勇视为一种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的能力,勇就是“不惧”,为善和为恶的“不惧”都可以称作勇。可见,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 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对勇德进行分类,明确地区分“小勇”和“大勇”:前者是基于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应,是纯粹的、自发的情感冲动,没有自觉的道德目的;后者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可见,孟子所言的“小勇”属自然德性,“大勇”属道德德性。 荀子对勇的意义划分更为细致:“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此三者,或浑不知义,或见利忘义,或死而不义,只有“士君子之勇”才是“见义勇为”,乃道德之勇。孟子和荀子分别对勇进行了大小之分和贵贱之分,其划分标准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只有合乎道义的勇才配称作勇德。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他们总体上仍然是承袭孔子对勇的一个基本理解,即不惧危险,而且把勇德局限于一种政治生活中维护道义的德性。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同时又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对勇有了新的理解,勇德不仅是一种包含道义内涵的道德德性,更是一种成就道德自我的“为己之德”。陆九渊认为达致仁者的困难在于“己私难克,习俗难度越耳”“已私之累人,非大勇不能克”。可见,在理学家这里,勇德被用于整个道德生活,是摆脱积习和不当私欲的束缚坚守道德信仰、成就理想人格的刚强意志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勇气。 (摘编自赵永刚《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标志着“勇”首次跻身我国道德伦理的领域。 B. 中华民族在勇德建设上的贡献非常突出。从孔子开始,许多儒学大师对“勇德”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C. 荀子和孟子都对勇德进行了分类,而荀子的分类比孟子更为细致合理。 D. 在孔子“不惧”的基础上,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是直到宋明时期理学家才赋予勇德积极的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表现了他对宋明儒者“静坐空谈”的批评,延续了中华民族对勇德的追求之旅。 B. 《老子》中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很好地印证陆九渊的“己私之累人,非大勇不能克也”。 C. “六艺”中的“射”(射箭)“御”(驾驭车马)就是用来训练人的勇气和胆量的科目,这可以看出儒家对勇的重视和培养。 D. 《中庸》有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里的“知”“仁”“勇”大致可以对应我们今天的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勇德的自然德性 B.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勇德的自然德性 C.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干天下”——勇德的道德德性 D.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勇德的自然德性 4. 围绕“勇德”的话题,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苏轼《留候论》曾言:“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D 3. B 4. (1)材料一侧重从中华民族对勇德建设的突出贡献和古人对真正的“勇”的认识两个方面来论述勇德无论何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必修之课。 (2)材料二则侧重论述从上古到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再到宋明理学家对勇德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5. (1)真正有大勇气 人,遇到突发情况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也不愤怒,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2)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寸步不让、睚眦必报的匹夫之勇,是孟子所说的“小勇”;如果勇不符合道义,则属于荀子所说的“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 (3)那些胸怀大义、不屈服于权势、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的“士君子之勇”,才是“大勇”,才是苏轼所说的真正的勇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首次跻身我国道德伦理的领域”理解错误。由原文材料一第三段“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可知,“正式跻入”不能表述为“首次跻身”,选项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