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6  2024-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山西省晋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试卷类型:B卷
晋城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劳动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是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使其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即文化实践。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劳动教育通过切实的劳动实践提高人的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生产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推动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进而推进了文化实践的深入与革新。同时,劳动教育又是文化实践的载体,文化融入是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
劳动教育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无论是田园种植、印染工艺、纸扇泥塑、裁衣织布的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的实践,还是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是对文明与智慧的追溯,也唯有通过广泛蕴藏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才能进一步启迪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人们只有成为劳动实践的主体,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的主体,才能在面对各类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时,建构更为科学、稳定的思想认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马慧子 马梅《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
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中小学生学做饭”成为热点话题。但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而应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不仅能劳动、会劳动,更要愿劳动、爱劳动。
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现象。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劳动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更要通过劳动过程实现提升精神面貌和确立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在劳动教育中做好方案设计,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中,领悟辛勤劳动的价值,珍惜劳动成果,体现“以劳守义”的劳动教育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防止“本末倒置”情形。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要采取符合具体劳动条件和普遍教育规律的劳动方式,以现实可行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跳出“削足适履”的刻板模式;另一方面要超越以劳动成果评比为主的考核方式,明晰作业任务只是劳动教育的底线考核,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防止落入“见物不见人”的评价陷阱。
劳动教育要强调“以劳促全”,纠正“劳动负担”的观点。过去劳动教育被错置于与学习对立的位置,其原因在于对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错判,导致参加劳动被视为耗费时间精力的负担,出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缺位、家庭中疲软、社会中淡漠”的现象。尤其在“双减”政策下,要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避免出现“代为劳动”“摆拍表演”。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新时代劳动人才的培养成效,关系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建设水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程度。做好劳动教育,真正形成以学校劳动为主渠道、家庭劳动为基础、社会劳动为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鲁明川 应腾《劳动教育:重在“育”,不可止于“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文化和劳动密切相关,劳动是人成长中精神的来源,劳动教育让人通过传承知识技能得到文化的启蒙和教化。
B. 材料一谈到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和载体,这和材料二中强调的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的原则是一致的。
C. 材料二指出劳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新时代劳动人才的培养成效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程度都是由劳动决定的。
D. 材料二提到劳动教育要重视三个层面,以及要防止出现三个错误,号召人们务必要切实做好劳动成果的考核评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劳动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教育能够从身体和精神层面引领个体,帮助个体借助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获得更高的精神文化滋养。
B. 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主动去劳动,发自肺腑地想劳动,而增加家务劳动只是其一个组成部分。
C. 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文化融入,其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新发展。
D.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提前进行方案设计,要采用现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劳动实践,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第二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
B. 材料二由劳动课引发的热点话题切入,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强。
C. 材料一指出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劳动、科技应用等的实质,旨在论证劳动创造了美。
D. 材料二中运用对比论证,将过去对劳动教育的误区及现在正确的认识对比,有说服力。
4. 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的论述对象都是劳动教育,二者的论证角度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开展“播种绿色,美化家园”盆栽种植活动。同学们用文字讲述了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所思所想,将知识融入劳动实践中。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种植体验,助力学生培养了热爱劳动、亲近自然的品质。请联系两则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这次活动的认识。
【答案】1. B 2. C
3. C 4. ①材料一是从劳动教育意义的角度,侧重于劳动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上的价值。②材料二是从劳动教育内涵的角度,侧重于劳动教育的本质、方式和成效。
5. ①这一活动让学生于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提升了种植技能,完善了个体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②这一活动承载了文化实践,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能够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位学生的内心。③学校的这一活动重视了劳动和教育的有效结合,落实了“劳以致用”,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劳动教育让人通过传承知识技能得到文化的启蒙和教化”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一段“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可知,应该是:文化的启蒙和教化是通过劳动教育让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才达到的。
C.“都是由劳动决定的”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劳动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新时代劳动人才的培养成效,关系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建设水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程度”可知,应该是由“劳动教育的质量”决定的。
D.“号召人们务必要切实做好劳动成果的考核评比”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另一方面要超越以劳动成果评比为主的考核方式,明晰作业任务只是劳动教育的底线考核,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可知,是要求人们“要超越以劳动成果评比为主的考核方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主要形式”偷换概念,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文化融入是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可知,应是“重要形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旨在论证劳动创造了美”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无论是田园种植、印染工艺、纸扇泥塑、裁衣织布的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的实践,还是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是对文明与智慧的追溯,也唯有通过广泛蕴藏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才能进一步启迪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可知,应是为了论证劳动教育能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增强文化自信。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第一段“而劳动教育更是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可知,此段主要谈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即“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可知,也是谈了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的重要意义;依据材料一第三段“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可知,劳动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上的价值。


展开余下试题(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而应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不仅能劳动、会劳动,更要愿劳动、爱劳动”可知,此段主要介绍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依据第二段“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现象”,第三段“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防止‘本末倒置’情形”,第四段“劳动教育要强调‘以劳促全’,纠正‘劳动负担’的观点”可知,这三段从三个角度主要介绍了劳动教育的本质、方式;依据第五段“劳动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新时代劳动人才的培养成效,关系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建设水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程度”可知,此段谈了劳动教育的成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使其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可知,这一活动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使其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
(2)依据材料一第三段“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可知,这一活动承载了文化实践,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3)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防止‘本末倒置’情形……明晰作业任务只是劳动教育的底线考核,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防止落入‘见物不见人’的评价陷阱”可知,学校的这一活动将知识融入劳动实践中,落实了“劳以致用”,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难忘的影子(节选)
金克木
大学的门进不去,却不妨碍上另一种大学。
初到北平的一个多月里,青年A在火车站先得到一位“把头”上了一课。后来老李又给他系统地讲了几个专题“酒缸”、京戏等。
公寓掌柜永远是那样点头哈腰,面带笑容,还没露出另一种脸色。虽没来挂号信,但第二个月的钱已经要去了。伙计永远面无表情,只做照例公事。除说出自己是唐山一带人以外,什么情况也不透露。公寓住客几乎都是学生,互不招呼,陌生到底。
过不了几天,①青年A便自封为“马路巡阅使”,出门去走街串巷了。他不敢走远,只在西单一带溜达。
他在石驸马大街的原先女师大的门前徘徊。看男女学生进进出出,有时还有坐包车(专用人力车)来的夹着皮包的教授。他对这些大学生不胜羡慕。心想着他所知道的女师大的著名教授鲁迅、钱玄同、黎锦照、杨树达。这些人的书和文章他读过,以为教授都是这样的大文豪、大学问家。在离师大不远的世界日报社门前,他每天看张贴在报栏里的当天的报纸。从大字标题新闻到副刊和广告都不放过。他觉得这里的报纸和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不大一样。
一条条胡同里转来转去,终于在宣武门内发现了一条“头发”胡同。北京的地名奇怪,有很难听的“皮库”胡同,又有并不很细长的“头发”胡同。②不料这条胡同里有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也是大学。
他走了进去,从门房领到一个牌子,便进了门,不看文凭,也不收费。
这是两层院子。外层院子长方形。靠街一排房子是儿童阅览室。里层院子是方形。一边厢房是阅报室,一边厢房是馆长室和办公室。正面三大间大房打通成一个大厅,中间空一块,两边相对是一排排桌椅,每人一桌一椅,行间有通道,正面一个柜台,台后桌子两边对坐着两个女馆员。后面有门通书库。也许后面还有个院子。柜台两边靠墙有书柜,一边是目录卡片柜,一边是上下两层玻璃柜,上一层是“万有文库”,下一层是一些同样大小的英文书。下面光线不足,望了半天,才看出书脊上共同书名是三个词:“家庭•大学•图书馆(丛书)”。目录柜中一查,古旧书不多,洋书只有摆出的那些,几乎全是“五四”以后的新书。
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青年A便天天来借书看。中国的,外国的,一个个作家排队看“全集”,有几本,看几本。又去隔着玻璃看“万有文库”的书名。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于是他用笨法子,排队从头一本本借看,想知道都说些什么。《史记》《石头记》《水浒》以及《因数分解》《轨迹与作图》之类就不借了。有的书看不明白,简直不知所云。例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引论》,都是文言译本,看来好像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还难懂。他想外国人原来一定不是这样讲话的,外国书不看原文的不行,变成中文怎么这样奇怪,不像是有头脑的人在说话。于是他奋勇借阅“家庭大学丛书”,也从头一本一本借出查看是些什么,硬着头皮连看带猜,还是有懂有不懂,但觉得有的书比那几本文言译本还明白些。他认为这不是文言之过,因为严复、林纾的译文也是文言,却明白如话,看得下去,也有外国味。怎么外国哲学家的头脑特别?他因此下决心学外国文,倒要看看外国人怎么说话、作文,怎么思想,是不是有另一种头脑,中国人懂不了。
到哪里去学英文呢?补习学校也进不起啊。
除上图书馆以外,他仍在街巷中“巡阅”。有一天偶然看见一家大门边贴着一张红纸条,上写:私人教授英文。
进去一问,原来是一位三十来岁的人,说是课本自选,语法也可以教,从字母学起也行,每天下午一小时,每月学费四元。这里就是他的家。
③他下决心学,交了四元学费。他已接到家信,批准他留在北平上大学,过旧历年前可以再汇一笔钱来。
学什么呢?从家里带来一本破旧不堪的《英华双解辞汇》、一本《英文典大全》和一本《英语构造法》,都是英文本,但非外国原著。《纳氏文法》等书哥哥说自己要用,不给他。这几本不合用,得去买。
去西单商场新书摊上看了看,又到一家旧书店去找,却不知买什么好。记得那位在上海大学上过学的说,他念的是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英文译本。这本书他不喜欢。忽然看到一小本世界书局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后面还附点词汇,很便宜。他想起一些同学和朋友迷上这本书,是郭沫若译的,他也看过,却不知好在哪里。他想歌德这书在当时德国和现在中国这样风靡一时,郭沫若都肯介绍,可见其中定有奥妙,从汉译看不出来。德文的看不懂,英文译本总比中文译本更接近原文吧。于是花两角钱把这本半新不旧的书买了,当英文课本读。
第二天去那人家里学英文。老师一见要念这个,他也没看过,愣了一下,也没说什么,就从头一句一句讲。青年A既看过中译本,又先查过生字,一听之下,觉得英文也并不难。学了几天,读了开头几封信,自认为自己查查字典也能看下去,而且觉得那英文不比郭沫若的中文好,还是看不出歌德的天才在哪里。想来只有读德文时再念原文了,便向老师提出。老师欣然同意,说,学英文当然要念英国人写的书,翻译总是不如原文,尤其是文学书。④青年A认为英国诗没有一首能译成中文不走样,译得好也只能算是中国人重作的。


展开余下试题那么读什么呢?请老师推荐一本。屋里连书架都没有,只有几本书堆在桌上,老师便拿过一本给他看。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种硬书皮的读物,家里有几本,如《天方夜谭》等,不过这一本他没见过。这书的中文名称是《阿狄生文报捃华》。“这是英国散文的模范,值得精读。这才是英文,真正的英文。英国学生都要熟读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A选择了图书馆作为自己求取知识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不需要文凭,还是免费的,并且里面的书籍他没有读过。
B. 青年A因为进不去真正的大学,所以只好上另一种大学,“老师”有那种不请自来的火车站“把头”,还有老李、公寓掌柜等人。
C. 青年A在街巷中“巡阅”的成果除了发现了市立图书馆,还发现了私人教授英文的家教,且比补习学校的收费低。
D. 青年A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作为英文课本,但老师也没有阅读过此书,青年A学了不久,就根据自身情况放弃了阅读此书。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青年A面对令人窘迫的陌生环境,无奈去街头寻找求学机会的境况,幽默的语言中极富自嘲意味。
B. 句子②写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年A终于发现了求学的地方,“宝藏”一词的背后是他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
C. 句子③写青年A做事果断,毫不拖拉。他为了能阅读英文原著,立即寻找了合适的地方,花钱学习英语。
D. 句子④写青年A对英译汉诗歌的评价,指出这种翻译作品质量的低劣,肯定了中国作家诗歌创作的优势。
8. 本文是金克木的自传体小说,但他在文中不用第一人称“我”却以第三人称来讲述青年A的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
9. 张定浩说:“小说中的青年A其实就是金克木,学问在金克木那里都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他会问问题、找问题和找到兴趣点并探索下去。”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6 A 7. D
8. ①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中的青年A求学的经历,方便读者更加客观地观察评价青年A的形象特点和人物经历,使小说更具可读性。②使用第一人称“我”,虽然能使自己的故事更加真实,叙述效果更加自然,但会限制故事的视角转换,不容易理清青年A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情感的发展脉络。
9. ①金克木对求学始终把握着主动性的原则,虽然进不去大学的门,却没有停止对学问的追求。②他主动读女师大著名教授的书和文章,每天看张贴在世界日报社门前报栏里的报纸。③坚持每天来“头发”胡同里的市立图书馆借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阅读。④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英文,以便阅读英文原著,把握外国人怎样说话、作文和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A.“里面的书籍他没有读过”分析有误,从原文“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史记》《石头记《水浒》以及《因数分解》《轨迹与作图》之类就不借了”可看出。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关键句子的能力。
D.“肯定了中国作家诗歌创作的优势”分析错误,原文“译得好也只能算是中国人重作的”是说翻译作品质量高一些的,也没有原作的韵味,因为它是翻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创作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构思技巧的能力。
先审清题意,再从可读性和故事视角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即可。
文中的第三人称“他”的叙事视角为全知视角,从行动到语言到心理,全方位展现青年A求学的历程,更加客观理性。探寻,选择,实践,甄别,青年A行动力强,不怕吃苦,主动积极学习,这样叙述方便读者更加客观地观察评价青年A的形象特点和人物经历,使小说更具可读性。
如果使用第一人称“我”,能使自己的故事更加真实,叙述效果更加自然,会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但只能局限在有限视角中,不利于情节的自然展开,文中对各种作品的理解、对英文老师的感受,对英语的探究等问题都不能更深入全面地呈现,让读者不容易理清青年A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情感的发展脉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已明确是谈作者做学问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文本找出相关事例进行说明即可。
“大学的门进不去,却不妨碍上另一种大学”“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金克木对求学始终把握着主动性的原则,虽然进不去大学的门,却没有停止对学问的追求。
“女师大的著名教授鲁迅、钱玄同、黎锦照、杨树达。这些人的书和文章他读过”“在离师大不远的世界日报社门前,他每天看张贴在报栏里的当天的报纸。从大字标题新闻到副刊和广告都不放过”可知,他主动读女师大著名教授的书和文章,每天看张贴在世界日报社门前报栏里的报纸。
“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青年A便天天来借书看。中国的,外国的,一个个作家排队看‘全集’,有几本,看几本。又去隔着玻璃看“万有文库”的书名。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于是他用笨法子,排队从头一本本借看,想知道都说些什么”可知,金克木坚持每天来“头发”胡同里的市立图书馆借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阅读。
“他因此下决心学外国文,倒要看看外国人怎么说话、作文,怎么思想”,“他下决心学,交了四元学费”“英文译本总比中文译本更接近原文吧。于是花两角钱把这本半新不旧的书买了,当英文课本读”等内容,可以看出金克木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英文,以便阅读英文原著,把握外国人怎样说话、作文和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①邪说,废适立庶②。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晋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