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4-03-2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份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4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课内基础巩固(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进:进入
D.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及:等到
2.下列句子中,“如”字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如或知尔 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宗庙之事,如会同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摄乎大国之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 然则一羽之不举/夫晋,何厌之有?
C.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因人之力而敝之
D.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失其所与,不知
4. 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足之所履②可使有勇③谨庠序之教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晋军函陵
⑥危士臣⑦良庖岁更刀⑧烛之武退秦师⑨共其乏困⑩邻之厚,君之薄也⑪夜缒而出
A. ①⑤/②⑨/③④/⑥⑩/⑦⑪/⑧ B. 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⑪
C. 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⑪ D. 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⑪
5、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不吾知也
A.加之以师旅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百姓之不见保 D.大王来何操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 ,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 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 “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 ”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 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 ,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 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大都缺少个性,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8.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9.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4分)
10.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朱英,字时杰,桂阳人。五岁而孤。举正统十年进士,授御史。浙、闽盗起,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道梗。英间道驰至,抚降甚众,戮贼首周明松等,贼散去乃还。天顺初,两广贼愈炽,诸将多滥杀冒功。巡抚叶盛属英督察。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潮州贼罗刘宁等流劫远近,屡挫官兵。英会师破灭之。还所掠人口数千,别置一营以处妇女,人莫敢犯。遭母忧。成化初服阙,补陕西。历陕西左、右布政史,皆推行均徭法。两广总督吴琛卒,廷议以英前在广东有威信,遂以代琛。自韩雍大征以来,将帅喜邀功,利俘掠,名为“雕剿”。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招抚瑶、僮效顺者,定为编户,给复三年【注】。于是马平、阳朔、苍梧诸县蛮悉望风附。而荔波贼李公主有众数万,久负固,亦遣子纳款。自是归附日众。英淳厚,然持法无所假借。与市舶中官韦眷忤,眷摭奏英专权玩贼。浔州知府史芳以事见责,亦讦英奸贪欺罔。按皆无验,乃镌芳二官,谕眷协和共事。成化二十一年卒。英为总督承韩雍、吴琛后。雍虽有大功,赠遗过侈,有司困供亿,公私耗竭。而琛务谨廉;至英益持清节,仅携一苍头之官。先后屡赐玺书、金币,英藏玺书,贮金币于库。其威望不及雍,而惠泽过之。在甘肃积军储三十万两,广四十余万,皆不以闻。或问之,答曰:“此边臣常分,何足言。”人服其知大体。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明史•朱英传》,有删改)
[注]给复:免除赋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戳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B.参将范信诬宋秦/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C.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D.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孤,古代通常幼而失父者称为“孤”,后来也常作幼年失去父母之称。
B.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C.均徭,明三大徭役之一,按民户丁粮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
D.玺书,古代以印封记的文书。秦以后指上级发给下级的文书。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朱英平定叛贼,建立功劳。浙江、福建盗贼起事,他被朝廷派去守处州,招抚劝降了很多人;潮州有盗贼抢劫,他联合各部队剿灭盗贼,保护妇女。
B.朱英为政从宽,取得成效。他接任两广总督,改变以往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采取安抚措施,使瑶族等归顺,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归顺。
C.朱英坚持原则,遭人诬陷。他坚持国法没有宽容的余地;他冒犯了太监韦眷,韦眷上奏诬陷他,并指使知府史芳也攻击他,但都查无实据。
D.朱英清廉低调,明白大体。他上任时仅带一个随从;他把一些赏赐归人国库;他在甘肃等地储备了很多钱,但不声张,大家都赞他明白事务大体。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15.中官韦眷与浔州知府史芳因诬陷朱英分别受到了怎样的处罚?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小题。
深愁喜友人至
刘沧①
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
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
落叶已经寒烧尽,衡门②犹对古城荒。
此身未遂归休③计,一半生涯寄岳阳。
【注】①刘沧,山东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②衡门:简陋的屋舍。③归休:归家,归隐。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拖着羸弱之躯迎接远来的友人,表现出真挚的友情,也隐含着内心的感激。
B.颔联写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叙旧吟诗,营造出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情感氛围。
C.“霜”“落叶”“寒”等词语表明了季节特征,“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
D.尾联两句直抒胸臆,蕴含无限悲苦: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
17.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后四句道:“其与前之数句似断实连,寓意深微。”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城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
(2) 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与之相近。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 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 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导致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 ,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 ,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喜闻乐见 老少咸宜 日臻完善 不一而足
B.喜闻乐见 妇孺皆知 炉火纯青 层出不穷
C.雅俗共赏 老少咸宜 炉火纯青 不一而足
D.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日臻完善 层出不穷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导致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B.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C.山东潍坊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国际风筝节,导致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D.山东潍坊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国际风筝节,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板鹞”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展开余下试题C.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D.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火种欢迎仪式上,现场工作人员___________,然后用取得的火点燃北京冬奥会火炬,完成仪式后,火种被再次引入火种灯。相比于早已显露真容的火炬“飞扬”,不少人被造型别致的火种灯吸引。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源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其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火种灯的顶部,象征着拼搏的奥运激情;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灯体使用了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首创双层玻璃结构。整体打造出__________, 又有现代感的火种灯。
长信宫灯出土于本届冬奥会赛区之一的河北,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河北博物馆。历经2000多年,__________,虽外表已有锈迹,但仍能体现出汉代鎏金工艺达到高超水平。“长信”有永恒信念之意,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以此为创意,意在表达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23.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我报将开始“学党史树信仰”征文活动。作品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注意文学品位,具有独特视角。文体以散文和短的报告文学为主,字数没要求。参加征文的作品要求原创,还没公开出版和发表。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通过窗子能看见明亮的世界,使用镜子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林清玄
当代青年需要既向外看世界,又向内看自己。向外,才能积极进取,勇创佳绩;向内,才能发现不足,看到真实。阅读了以上材料,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进:超过。句意:我所追求的是道,超过了技术。
2.C【解析】例句的“如”是“或者”之意,C项与之相同,A项是“假如”,B项是“像,如同”,D项是“至于”。
3.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摄乎大国之间”的句意,夹处在大国之间。“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句意,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乎”,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B.“然则一羽之不举”的句意,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宾语“一羽”前置。“夫晋,何厌之有”的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宾语“何厌”前置。
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因”,介词,顺着。“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因”,介词,依靠。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的句意,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让它)走向死亡的地方。“其”,代词,它。“失其所与,不知”的句意,失去了自己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其”,代词,自己。可见,B中的“之”都作助词,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B。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履”,名作动,踩。句意:脚所踩的地方。②“勇”,形容词做名词,意思是勇敢的精神。句意:可以使(人民)有勇敢的精神。③“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办好。句意:谨慎地办好学校教育。④“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句意:君子应该远离杀生做饭的地方。⑤“军”,名作动,驻扎。句意: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⑥“危”,使动用法,使……感到危殆。句意:使士臣感到危殆。⑦“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句意:优秀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次刀。⑧“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句意: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⑨“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⑩“厚”,形作动,变雄厚。句意: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的势力相对就变薄弱了。⑪“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句意: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
综上:①⑤名作动/②⑨形作名/③④⑩形作动/⑥⑧使动/⑦⑪名作状。故选D。
5.D【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D项与之相同。AB均为状语后置,C为被动句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误。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原文说的是“《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故选B。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有相似之处”错,原文是说“《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错误,材料二中明确说明“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故选C
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A.说的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说的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D.说的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故选D。
9.(1)引证法,作者引用了鲁迅所言论证《红楼梦》主题众说纷纭观点之多;(2)例证法,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论证《红楼梦》主题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的观点;(3)喻证法,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论证文学作品主题各有不同;(4)对比论证,将宝玉与贾珍、贾蓉进行对比论证《红楼梦》“仁”“礼”的内核。(每点2分,手法、分析各1分,任答两点即可,分析举了其他例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方法上看,“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引用鲁迅的话和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使用了引证法;列举“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茂名”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