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4-03-2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检测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浏览完整试题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时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上帝为每个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拥有真理,或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是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对待父母,要做到“居敬、养乐、病忧、丧哀、祭严”,即真心诚意侍奉他们,而非只讲形式。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邓建华
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父亲破天荒回得早,我有点谅讶,照例去给他打洗脚水。等我找来他的拖鞋,他一声不响侧卧在床。我没有再去喊他。
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老支书。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点小酒回的,一边将皲裂的双脚泡在我给打的洗脚水里,一边给我说道他调解的事,说得眉飞色舞,有鼻子有眼。
这天,他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洗脚。第二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了。
我问母亲,爹怎么了?
母亲说,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没讨到一句好话。
我不解,望着母亲。
母亲就说了肖家三个崽不养爹娘的事,说我爹讲了一通直话,老肖家的大崽不开心了,就说,老书记,你现在在我们家砍斧头,算够狠的了,你们家也有三个崽,但愿以后你家不要别人来做工作。
母亲说,谁家能够保证不出报应崽?
母亲盯着我说这话,或许,她在期待某一种铿锵的表态。然而,我没有。我收拾书包,逃也似的往学校赶。
父亲从凉薯屋场回来,像打了鸡血。
我看见他在菜园子里,钉下了16根木桩,行距、间距都有两米五左右。我估计他要干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声。
他说,我到春生爹家取经了。
春生爹是个名人了。一个70岁的单身老头,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头土杂猪,种植10棵早熟橘子树。树下种萝卜菜喂猪,猪粪养树。猪大了,杀了腌着吃一年。橘子红了,附近的罐头厂抢着要。每到过年,有崽有女的人家为这愁为那烦,这个光棍老头,却乐滋滋地烤着蔸根火,喜滋滋地数钱。
父亲是瞄准春生爹的目标了。
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业,还没见他收工,就去菜园子叫他进屋洗脚,他还在一铲一铲从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木把锄头丢在旁边,估计是挖到坚硬的石头子了,锄刃上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来的黄土上,已经落下了一层寡白的霜。


展开余下试题我扯父亲上来,满头大汗的他,捡起地上的锄头和铁铲,理直气壮地说,老了,我就靠它们了。是的。父亲说的是它们。没有说你们。
父亲的橘树栽下了。
不是他一个人栽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
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亮。
父亲自始至终,将橘树当了亲生崽。
三年过后,父亲和左邻右舍得到了丰厚回报。
良种柑橘满满地挂果了。父亲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个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
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下来一位戴墨镜、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开了一个价。父亲不答应。手扶拖拉机就去了另一家。不一会,拖拉机就拉了满满一车橘子走了。
过了几天,手扶拖拉机又来了,还是小胡子,开了一个价。比前几天少了5角钱一斤。
父亲一句话不说,端着酒杯往菜园子里走。
小胡子付款走人。邻居就围拢了。有人笑道,高价不卖低价售,老书记就是风格高啊。父亲将缺口的锄头咚地敲在地上,回应道,我看大家伙要细细想好,怎么统一定价,要不然,以后就会被这些人吊起来耍。
那时候,还没有谁倡导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什么的,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
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谁都知道,集镇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水果堆积如山了,最不受待见的就是橘子。
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父亲病倒的那年,一场冰雪将满园的橘树扫荡得呜呼哀哉。
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
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遗书里,表达了他对儿女的满意。这个老早就指望16棵橘树养老的固执的人,被橘树榨干最后一点激情后,还是接受了儿女的孝敬。
父亲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在他还能进一点流食的时候,给他榨一杯橘子汁。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个树蔸发了芽,如果有,我就要做个盆景,搬回来,好好养着,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家的菜园子,杂草丛生,发芽的橘树蔸却没有一个。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父亲那把锄头还挖在草丛里。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头周边的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至今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
我拍了一张照片。
在某次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我传给许多同仁看。
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为下文“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
B.文章运用了正、侧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如锄头“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光”就是侧面描写。
C.“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父亲将橘树看作亲生崽的情节,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D.文章标题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刮骨疗伤一语表现了“我”深重的乡愁,有强烈的感染力。
7.关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生爹的故事表现了农民身上勤劳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B.父亲从春生爹家取了经,得到启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
D.春生爹的形象和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橘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讲述父亲的故事,但在结尾处谈到了“我”自己的乡愁,文章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谱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候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候。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B.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C.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D.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冠,我国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C.“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专国权的“专”指专擅,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专”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通晓经书,曾被征召教授《谷梁春秋》,在石渠宣讲《五经》,也曾编撰《新序》《说苑》等著作。
B.刘向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萧望之、周堪两人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戚和玩弄权术的宦官。
C.刘向编纂《列女传》来警诫天子注重教化,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律,弥补遗漏的过失。
D.宣帝选用贤才时,刘向进献了几十篇赋颂;后来皇上多次想任用他做九卿,但始终没能施行。


展开余下试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14.关于礼仪教化,刘向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项 羽
陆 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来分别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进行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想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
(3)《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5分)
11月13日,一个消息让中国文物爱好者( ),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圆明园兽首,本身( )是珍贵的文物,但它的价值又① 。圆明园命运的( ),记录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的悲凉与屈辱。因此,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是国人( )的焦点新闻。② ,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恸。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 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外国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它们在异乡泣诉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悲哀。我们在向为流失文物回归努力的人们致敬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在厚利驱动下,不少文物通过非法途径流 失国外。有文物专家分析,历史上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外国掠夺,而现在③ ,且因走私流失的文物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前者。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潮澎湃 虽然 跌宕起伏 注视
B.百感交集 固然 跌宕起伏 关注
C.百感交集 虽然 曲折离奇 注视
D.心潮澎湃 固然 曲折离奇 关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 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B.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 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C.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 二级文物就有100万件以上。
D.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 文物就有100余万件。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1小题,5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儒学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儒学的交叉学科,②是对儒学研究的必要补充。③中国儒学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儒学相关的遗迹、遗物等,④例如孔子肖像、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图、曲阜鲁城及各种文化遗物、孔庙、书院等都是研究重点。⑤儒学考古对元代祭孔礼器的发现也颇有助益。⑥包头市曾出土一件西周风格的元代青铜豆,器内刻有“雪堂总统置古铜祭器,奉施古丰宣圣庙内,永远供养”字样。⑦宣圣庙又称孔庙,是由于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原因。⑧用佛教禅师监管孔庙,反映了元代对儒学的态度及当时佛儒之间的关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④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四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语文答案
1.D 2.B 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由原文“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知,并非“都”“发展”,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误。由原文“‘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安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