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8  2024-03-2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调研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2024.3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接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掉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
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材料二:
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二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
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
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
B.“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
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
2.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
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B.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
C.“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D.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B.“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
C.“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
D.“囧”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
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
4.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箭头表示“感知”,意味着人们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产生、发展和使用。
B.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和“认知”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
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
C.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
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
D.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
完善、反哺实践的过程。
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
丰子恺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寇突犯我故乡石门湾,我不及预防,仓猝辞缘缘堂,逃出火线,迤逦西行。如今故园已成焦土,飘泊将及两年,在六千里外的荒山中重温当年辞家的旧梦,不禁心绪黯然。
走了五省,才知我的故乡,真是一个好地方。石门湾水路四通八达,我们无需用脚走路。倘使你“走”到了城里,旁人都得惊讶,家人怕你伤筋,你自己也觉得吃力。唉!我的故乡真是安乐之乡!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回江南的空前浩劫,也许就是安乐的报应罢!
然而好逸恶劳,毕竟是人之常情。克服自然,正是文明的进步。忧患而不进步,未必能生;安乐而不骄惰,决不致死。所以我对于安乐的故乡,始终是心神向往的。
石门湾郊外没有一块荒地,稻麦之外,四时蔬果不绝,风味各殊。尝到一物的滋味,可以联想一季的风光,可以梦见往昔的情景。往年我在上海,冬天吃新蚕豆,一时故乡清明赛会、扫墓、踏青之景,以及绸衫、酒旗、戏鼓之状,憬然在目。倘然遇见丝绵,那更使我涌起乡思来。因为这是我乡一带特有的产物。古人要五十岁才得衣帛,我们乡人无论老少都穿丝绵。“人生衣食真难事”,而我乡人得天独厚,这不可以不感谢,惭愧而且惕励!


展开余下试题缘缘堂就建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一切奢侈、烦琐的布置,一概不入。全体正直、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我认为这样光明正大的环境,适合我的胸怀。
我们在缘缘堂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使我憧憬。春天,桃树戴了满头的花,在门前站岗。门内朱楼映粉墙,蔷薇衬绿叶。院中秋千亭亭地立着。这幸福的光景,使我难忘。夏天,葡萄棚上的新叶,把室中人物映成绿色的统调。垂帘外时见参差人影,秋千架上时闻笑语,这畅适的生活也使我难忘。秋天,芭蕉的叶子高出墙外,夜来明月照高楼,房里有人挑灯夜读,伴着秋虫的合奏。这清幽的情况又使我难忘。冬天,炭炉上时闻普洱茶香,儿童们伴着坐到深夜,直到北斗星转向。这安逸的滋味也使我难忘。现在飘泊四方,但凡我身所在的地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无处不是缘缘堂。
九月二十六日,是我的生辰。这时嘉兴已炸得不成样子。我家还是做寿。而宾朋的谈话异乎寻常。有人从上海逃回来,他说上海无数难民无家可归,聚立在租界紧闭的铁栅门边,日夜站着。租界里的同胞拿面包隔铁栅抛去,无数饿人乱抢。有的面包落在地上的大小便中,他们自挣得去吃!我们一个本家从嘉兴逃回来,他说有一次轰炸,看见一妇人躲在墙脚边喂奶,忽然弹片飞来,恰好把那妇人的头削去。这无头的妇人依旧抱着婴孩危坐着,并不倒下。我听了他的话,想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就讲给人听:猎人入山打猎,远远看见一只大熊,他连发数枪,均中要害,大熊却危坐不动。他走近察看,大熊两眼已闭,血水流下。但是它两只脚抱住大石头,危坐涧水边。猎人再走近细看,才见大石底下的涧水中,有小熊正在饮水。大熊倘倒下了,那石头势必压死她的宝贝。直待猎人掇去了她手中的石头,她才倒下。呜呼!坐客散去了。这便是缘缘堂最后一次聚会。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是石门湾被宣告死刑的日子。石门湾在那一天,真可谓“朝为繁华街,夕暮成死市”。那天,我照例在画《漫画日本侵华史》。只听得玻璃震响,一连数次。心知不妙,出门探问。有人说:“我们这没有设防,决不会来炸的。”大家照旧安居乐业。
正午,一架飞机低低地飞过。石门湾没有警报设备。以前飞机常过境,大家跑出去,站在门口,仰起了头观赏,如同春天看纸鸢,秋天看月亮一样。这天大家依旧出来观赏。谁知他们正要选择不设防的城市轰炸,可以放心地投炸弹,可以多杀些人。飞机盘旋一周,看见毫无一个军人,纯是民众妇孺,而且都站在门外,非常满意。地面上无论哪一个人的生死都操在空中的刽子手手里了!忽然一阵冰雹似的声音在附近的屋瓦上响过,墙壁摆动,桌椅跳跃,玻璃窗齐声大叫。我们挤成一堆,默然不语,但听见墙外奔走呼号之声。飞机还没离去,大有再来的可能,非预防不可。于是有人提议,钻进桌子底下,把丝绵被覆在桌上。我在幼童时代,曾经作此游戏。现在年已过半,却效儿戏,又看见七十岁的老太太也效儿戏,这情状实在可笑。且男女老幼共钻桌底,大类穴居野处的禽兽生活,这行为又实在可耻。这可说是二十世纪物质文明时代特有的盛况!
沿河家家闭户,处处锁门,石门湾顿成死市,不见人影。忽然一家楼上,发出一阵肺病者的咳嗽声,全市为之反响,凄惨逼人。我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破晓起身,出门时我回首一望,这是我与缘缘堂最后的一面。
其实,在这风声鹤唳之中,有许多人想同我们一样地走,为环境所阻,力不从心。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尽载了石门湾及世间众生,开到永远太平的地方。向村人告别,我心如刀割!但脸上强自镇定,叮嘱他们“赶快筑防空壕,后会不远”。不能再说下去了。
一九三九年(有删改)
6.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一再用“我”“我的”或“我们”描述故乡或乡人,朴素的用语中寄托着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B.文章用较多篇幅描写石门湾得天独厚的环境,缘缘堂优雅安逸的生活,为后来遭受日寇轰炸埋下伏笔。
C.缘缘堂不仅是供人居住的现实家园,也是承载作者生活愿景、艺术审美、道德理想的文化与精神家园。
D.在“冰雹似的声音”“玻璃窗齐声大叫”的环境中大家默然不语,写出了面对轰炸时人们惊恐的心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六段反复书写“使我难忘”,既显示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更凸显了漂泊在外、无家可归的悲伤与痛苦。
B.作者写大熊护子时,有意把“它”替换为“她”,将大熊人性化,暗含将熊的兽面人心与侵略者人面兽心对比。
C.文中的“朝为繁华街,夕暮成死市”以夸张的手法写石门湾的变故,与“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的手法相同。
D.文章末段中“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几句,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异曲同工。
8.文中的丰子恺既有闲逸雅士的一面,又有爱国志士的一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鲁迅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的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请根据鲁迅的观点,结合文中四处画线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①,二曰戆谏②,三曰降谏③,四曰直谏,五曰风谏④。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
材料二: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刬⑤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⑥于一剑,非武也;姪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谲谏:婉曲,不明说。②戆谏:鲁莽刚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⑤刬:同“铲”,铲除,消灭。⑥诎:同“屈”。


展开余下试题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为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C.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D.“勿杀而谢之”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认为吴国将灭。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4分)
(2)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4分)
14.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6.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 ▲ ”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2)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两句是:“ ▲ , ▲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 ▲ ”两句是亡国悲剧艺术的缩影,深重嘲讽中饱含叹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和沈變元先生是忘年之交,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认识了。1978年,我和變翁都参与了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全国会议并发表意见,那一年,他54岁,我33岁。1980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在北京虎坊桥香厂路国务院信访招待所开始进行工作。我还记得,那时我们每天在分编室里接触的是大约八百个图书馆上报的海量卡片,面对各种不合规范的著录方式,也只能凭借经验去辨识卡片上的错误著录。變翁和我私下里调侃说:我们这些人成天都和卡片打交道,我们都成了“骗子手”了。当然,也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每一位参与者的眼界更为开阔,分辨及鉴定能力也相应提高许多。
四年前,我为變翁的《沈變元文集》作序。序文的最后一段是:“變翁高龄,今年九十有五,已逾鲐背之年。更难得的是他康健如昔,不时往来苏宁两地。”“變翁在图书馆学界中版本目录学领域的地位,可说是芝兰玉树,无人可出其上,其阅历之资之深,大家也只能望其项背。”“很多见过變翁的朋友,都为老人的健康而感到高兴。我亦以为待到山花烂漫时,老人古稀之年,能再约上一班好友,好好作一次畅怀痛饮。”如今只有叹之、憾之。
18.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忘年之交 B.芝兰玉树 C.望其项背 D.古稀之年
19.请从修辞角度分析“骗子手”这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外界说起东北的“貂”文化总是带上一点“既豪又土”的酸酸的微妙,在今天,如果不对审美进行评判,单纯与消费能力挂钩的穿貂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人人平等的进步。放在古代,不是买不买得起,______上乘的貂、狐、猞猁狲、银鼠、海龙(海獭)、虎、豹等为细裘,为皇室及文武百官穿用;鹿、狼、猪、羊皮毛等为粗裘,为宫中底层杂役或平民百姓所用。“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皇帝穿貂是展现“朕打下了江山”的优越感,平民穿貂却要冒着僭越获罪的风险。
貂属哺乳纲,鼬科,性格孤僻,喜欢独居。生活讲究,洞穴里卧室、厕所、餐厅分隔明确。本身自带“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的高级品质。人们不仅寻求貂,______在很多貂猎区都存在“敬貂神”的传统,比如捕貂时不能穿戴貂衣皮帽,走出百步之外才可以剥皮,巫医甚至还拿貂鼻入药治疗胃痛。
肇兴于东北地区的清朝统治者,对貂皮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类似于汉高祖建立舆服制度,清统治者也规定了严格的用貂制度。东北紫貂皮早在汉代就名满天下,按照清代的典章制度,______,其余人非赐不得用。皇后、亲王和贝勒等只能用薰貂。《天工开物》介绍说:“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皮仅成一裘。”以当时皇室用紫貂皮均价20两银子一张来看,“五花马,千金裘”的说法并不夸张。
20.下列有关文本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括号的作用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表达的意思是“海龙”又名“海獭”。
B.“朕打下了江山”中的双引号属于不完全引用,在句中做定语,修饰“优越感”。
C.“僭越”和“肇兴”是两个书面语,分别是“超越本分”和“初起、始兴”的意思。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病因属于介词误用,应将其中的“以”改为“按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为“生性孤僻、多独居。洞穴里居住、饮食、排泄等有明确分区。本身自带抗寒的高级品质”,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中国俗语
当下,关于“话术”的讨论愈渐丰富多彩。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常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