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3  2024-04-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2024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含答案)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它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3分)( )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
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
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
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内容上的联系。(4分)
5.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梨花,雪白的梨花
姜德明
快到天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多年来,我每次坐火车路过天津,总要站在走道的窗前仔细地往外望着,寻找我童年的踪迹。
忽然发现在我身后站着一个军人,正同我一起望着车窗外的一条长街。
“这条街的变化不大么。”那位军人跟我说,三十年前打下了天津,他们的部队在这儿住过一阵子。我顿时同他亲热起来,告诉他当年我就住在这附近。我问他还记得部队开拔的那一天正下雪吗?①他大声地嚷着:“好大的雪呀!”于是,在我的记忆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在风雪中伫立的身影……
②一个带着硝烟烈火的黎明,巷战中激烈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了,解放军终于把我们从地窖里解放了出来。当我们从阴暗的地窖里爬出来的时候,迎来的是一个真正的黎明。
就在这天中午,解放军来我们院里号房子。我们高高兴兴地把一间有土炕的房子让给了他们。从此便有一个班的战士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住的那屋子总是挤满了人,人们什么都想打听,老大娘还一个个地问人家老家有几口人,双亲可结实,甚至问人家定亲了没有。问得战士们真不好意思。
那时我们的野战军刚刚进入大城市,战士们领来粮食要自己烧饭,他们去借院里梨花嫂家的锅灶。就在这时,不知为什么梨花嫂又被丈夫打了。一位年龄较大的战士制止了那男人:“老乡,有话好好说,不许打人。”同院的邻居说:“解放军来了,不兴打人,家务事也不能打人。”梨花嫂抹了抹眼泪,默默地把刷锅的炊帚递给了那位战士。
梨花嫂十几岁就从乡下嫁到这院子里来,现在也不过二十岁出头。她长得眉清目秀,每逢过端阳节的时候,院里的人都找梨花嫂给剪窗花,她剪的那蝎子、蜈蚣就像是活的。可是这样一个好媳妇,却常常受到不务正业的丈夫的打骂。人们常常可以透过她家的破窗户纸,听到那男人正在骂着:“我是用钱把你买来的!”


展开余下试题战士们有时在院子里开会,那时开会前兴拉歌子,院里的婶子、大娘们也都爱出来听歌子。遇到这种时候,梨花嫂也总是远远地站在自己屋门口,扶着门框凝神地听着。梨花嫂就是灵,有时她在院里烧火做饭,一个人便轻轻地哼了起来,唱的正是从战士那儿听来的。我可从没听到过梨花嫂唱歌,也从没见过她这样高兴过。③灶里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我发现这时候的梨花嫂最漂亮了。
慢慢地梨花嫂也敢跟战士们讲话了。有一次她抢着给战士们洗军衣;还有一次,正是那个来借锅灶的年岁较大的战士病倒在炕上,她不声不响地做了一碗鸡蛋挂面送到战士手上。
每天晚上,在战士们的屋里都坐满了听故事的人。我现在想来还挺奇怪,他们不过是才入伍一两年的农民,为什么讲起红军长征呀,毛泽东、朱德呀……竟那么熟悉,那么自豪。人们都听得心里热乎乎的,眼睛里闪烁着光彩。有一次那位年岁较大的战士讲到,部队每解放一处地方,老百姓有多大的冤屈都能伸,那一次梨花嫂也在门外听着。
战士们常常去执行紧急任务,有一天战士们都低头不语,那位年岁较大的战士再也没有回来,问起来,才知道他触雷牺牲了。我万万没有想到,全院里最伤心的却是梨花嫂。她躲在屋里哭了一场。第二天,她还按照家乡的风俗,叠了几张纸钱,在月亮升起的时候为死了的那位大哥烧化了。④在她的心目中,第一次得到、也是第一次失去了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真正的亲人。
快要过旧历年了,院里的人们也都盘算着如何同战士们一起过个“解放年”。可是,有一天夜里,当我正在浓睡的时候,隐隐约约地听到战士们低声唤着:“大伯、大娘,借您的面盆放在门口了,草席卷好放在炕上了,柴火钱放在窗台上了……”远处传来了车马声,响起了军号声……当我清醒过来,立即披衣而起的时候,院子里白茫茫的一片,已经找不见战士的踪影了。满天雪花弥漫,今年的第一场大雪降临了。
我的心里好像突然失去了什么,不知如何是好。我知道部队为了怕打扰老百姓而星夜出发了。
我急忙跑出了胡同,大街上到处是军马和炮车,还有列队而行的长长的队伍,我跟随着队伍朝前奔跑着。雪越下越大了,就在长街尽头的铁路桥下,在那斜坡上站立着一个身影,啊,那穿着褪了色的蓝花棉袄的女人不正是梨花嫂吗?她满身落满了雪花,呆呆地望着远去的队伍……不知怎的,我不忍心去惊动她。队伍正在迎着风雪向南挺进着,向南,向南。谁又知道梨花嫂究竟在风雪中站立了多久呢……
不久,我就离开了家乡投奔了革命学校,在外边我很快就听到梨花嫂失踪的消息。
夜深了,火车早已过了天津,正奔驰在辽阔的大平原上。我望着对面正平静地发出鼾声的那位军官,我想明天一早一定要问问他,当年他们在风雪中离开这座城市时,可曾看到一个在风雪中追赶他们的年轻媳妇。
列车轰隆隆地朝南行进着……我紧闭了双眼,好像在列车的后面正有一个年轻的媳妇在追赶着列车。她在奔跑着,向南,向南,一直向南……当我困惑地真想睡去的时候,眼前又飘起漫天风雪。那纷纷扬扬的雪片,忽而又变成一瓣瓣美丽的梨花。我只感到脸上有点轻柔的湿润,还闻到一种淡雅的香味,啊,那雪花一样洁白的梨花呀!
1980年6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以“每次”“总要”“仔细地”突出我对天津不同寻常的情愫,巧设悬念,自然引出下文三十年前的天津往事。
B.从“默默地”递炊帚、“远远地”听歌子,到“敢”讲话、“抢”洗军衣,梨花嫂对解放军战士的情感态度逐渐产生变化。
C.百姓挤满战士住的屋子,“什么都想打听”,老大娘甚至问起战士们的家庭婚姻状况,主要是对解放军的到来感到很新奇。
D.作者选取借锅灶、拉歌子、讲故事、还东西等寻常琐事,表现了解放军既有严明的纪律,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军人“大声地嚷着”这一细节,传达出他回忆起天津往事时的激动心情;而“雪”巧妙勾连起现实与回忆,自然引出下文。
B.句子②中“硝烟烈火”“激烈的枪声”透露出胜利来之不易,“阴暗的地窖”“真正的黎明”富有象征意味,言简义丰,耐人咀嚼。
C.句子③中“最漂亮”意蕴丰富,既指梨花嫂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越发美丽;也指她被战士们的热情感染,开始对生活抱有新的希望。
D.句子④中反复强调“第一次”“真正的”,是因为那位年龄较大的战士曾挺身制止了男人打梨花嫂,给了她悲苦人生仅有的温暖。
8.重要物象常能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请分析作品最后一段中“梨花”的作用。(4分)
9.作品反映了在时代变革与社会转折时期,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步的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初,来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选自《宋史•张耒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此无见A于理B而欲以言语C句读D为奇E反覆F咀嚼G卒亦H无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不同。擢,擢升的意思,表示的是升官,相同意思的还有“右迁、进”等词。
C.行服,是指穿孝服居丧。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比如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


展开余下试题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是可盛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用的礼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耒才思敏捷,少年成名。游学于陈时得到学官苏辙的厚爱,并因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他,称赞其辞恣洒脱、淡雅情真。
B.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他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文章的起伏变化应顺势而为。
C.张耒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而遭遇灾祸,平生志向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D.张耒通过评价前人,表明写文章的主张。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2)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14.张耒对写文章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票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
16、两首诗均以牛人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月影图: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在半墙之上,“ , ”,可爱极了。
(2)陶渊明以“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农村的情景,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所写的情景非常相似。
(3)小刚这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心情很低落。李老师鼓励他,要相信自己,将来会好的,古诗云:“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今的中国人难以想象: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只身参会的刘长春饥肠辘辘,空有一腔壮志的他,因饥饿导致体力不支中途铩羽!
四年后的柏林奥运会,悲楚再现:中国运动员“颗粒无收”!更为悲楚的是,途经新加坡时,还被当地报刊用一幅“鸭蛋漫画”恣意羞辱!
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裔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代代后辈接力奔跑在“刘长春们”遥望的前路上:我们“跑”出了
金牌榜第一位,“跑”出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我们还“跑”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跑”出了世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跑”出了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
永不止息的“奔跑”,改写了一部不忍卒读的苦难史,也铸就了一部辉煌壮丽的奋斗史——每行每页,都浸透着拼搏的血汗;每字每句,都迸发着理想的光焰。
18.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超然客公众号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D.“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下列选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童粉,提升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B.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前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C.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童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D.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商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这是一趟不断往返的旅程:春天鸟儿们离开越冬地,向夏季繁殖地进发;__①__,然后第二年再重复这段旅程。
候鸟出发前储存的脂肪消耗得很快,无法为鸟儿提供长途飞行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因此,鸟儿在迁徙途中需要及时得到食物补充。高质量的中途停留栖息地对于成功迁徙至关重要。
我们人类的城市绿地、公园湿地,就是鸟类迁徙途中必不可少的补给点。__②__,需要歇脚的候鸟就无处可去,很可能导致它们无力飞完“马拉松”,严重影响整个物种的存续。超然客公众号
除了食物补给,__③__。在迁徙这件事上,并不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出发得越早越好,如果鸟儿因为人造光线导致误判迁徙时机,过早抵达繁殖地,那么它们抵达“马拉松终点”时食物还不够充裕,而且天气不够暖和,“马拉松终点”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在消耗了大量能量,燃烧脂肪甚至燃烧肌肉,好不容易抵达“终点”之后,候鸟如果没法在几个小时内找到食物补充能量,那基本上就会饿死。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时候,美丽的瞬间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甚至可以让你终生难忘。一个个的瞬间构成了人的一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B【解析】B.“中和之美……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这里用较大范围的“中和之美”的概念替换了较小范围的“和谐原则”的概念。
2.(3分)B【解析】A.“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说“使世界文化可以分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4届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