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  2024-04-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 北京东城高三一模
语 文
2024.4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类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中获益,但也感受到了新挑战。就文学行业来说,人工智能在写作方面的潜力,让我们看到了它拥有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如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大量数据和对文本的语义分析技术来获取关键信息,从而生成有一定逻辑的文字。
2023年10月,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获得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评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投票给这篇小说。换句话说,在隐藏作者身份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创作得到了认可。
作者的“消失”可以让读者回归阅读作品的愉悦。作家的生平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作家不再是批评家和读者关注的对象,语言变成了唯一的存在。接纳人工智能文学存在的一个思路,是或许我们可以不去谈论“作者是谁”,而去谈论“作者的功能”。为什么人工智能不可以成为作者呢?它满足了那个无数的“我”组成的条件,“我”是无数的意识,也是无数的数据的组合。
如果我们接纳了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作者,它创造出来的文学,可以统称为人工智能文学,那么它就可以和人类文学并存,并且具有推动人类文学创作的可能性。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比如,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仅仅是为了语言和文本而存在的吗?还是说写作是为了某些更巍峨、更神秘的价值而存在?人工智能的创作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满足人类对它的需求,对它不停发出的指令吗?这些问题那是人类需要直面的。
(取材于蒋在的文章)
材料二
“人类作者”的优势至少有两个,其一是几乎无法复制的个体生命体验,其二是人的情感基于人的肉体而产生。这两个优势也就构成了所谓“真情实感”的内涵。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显然无法逾越“真情实感”的鸿沟。但人工智能是科学家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研发的,它本身虽然没有主体意识,但它是人类主体意识的延伸。
人工智能不同于简单的算法编程,它的写作策略是深度学习,对条件随机进行概率上的选择,或者利用对抗生成网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不确定性,在一定和度上模拟人类的智能。换言之,人工智能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创作自由”。人工智能执行人的命令,并不意味着人对生成结果可以任意操纵,人仅仅对机器下达“开始”的命令,结果已经超出人可以预测和控制的范围。人工智能写作正在不断地提高文章的创新性和完成度。
人工智能写作从纯粹的记忆到数据采集,再到作者身份的协同、集体创意能力的放大,这是对群体智慧、群体创意的释放。以前个体性的文学生产方式难以实现群体智慧、创意,这类文本也很难达到群体创意构建的文本世界的复杂和丰富。人工智能写作时代,“作者”增加了新的语义,“创意”作者(也称为群体作者)出现,一种人与人、人与机交互协同的新写作生产方式兴起,必将引起创作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而是写作和文学生态的进一步变局。
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最终也无法完全复刻人类的情感活动。任何技术都是有局限性的,人类不能指望一种技术解决所有的问题。人工智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不一定是复现人类的文学,人工智能文学很可能走上一条面向“未来文学”的道路,成为形似“人类文学”而实质上有重大创新的艺术门类。


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张永禄、刘卫东、王永、潘忆、刘忠波的文幸)
材料三
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尽管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样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持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甲】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
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环节,其文学 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可给予人知识 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一如形似却没有情感和魂灵的雕塑,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真的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了某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人类文字的意义,能写作,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或浅显的快感,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平行样式和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
(取材于李斌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凭借自我意识具备了写作潜力。
B. 人工智能作品获奖证明作者身份不重要。
C. 选文中“作者的功能”指的是创作作品。
D. 人类借助人工智能的创作探求文学本质。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写作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体生命体验的缺失让人工智能写作无法具有真情实感。
B. 人工智能可进行深度学习,其写作可体现人的主体意识。
C. 人工智能写作的“作者”否定了“作者”一词的原语义。
D. 技术的局限可能会影响人工智能写作复刻人类复杂情感。
3. 在材料三【甲】处补充一句话,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如一个婴儿也能利用大量文字积木,随机排列组合成一篇文章。
B. 就算狗通过训练能有效识别气味,却未必能够成为合格的闻香师。
C. 但能使读者产生“简单输入信息就能生成文学作品”的心理预设。
D. 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后创作的作品,能够反映出社会时代的变化。
4.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文学的出现,使人类在文学研究领域需要面对一系列新问题。
B. 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群体作者智慧创意的表达和释放。
C. 《祝福》中“眼珠间或一轮”这类传神描写在人工智能创作中很难见到。
D. 人工智能可以深度学习,这一特质决定了它已能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5. 人工智能文学离我们越来越近,你会选择阅读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吗?请结合至少两则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1. C 2. C 3. B 4. D
5. 答案示例一:我愿意读。因为材料一指出,人工智能写作使得读者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而不受作者是谁的影响;材料二指出,人工智能写作很可能会形成有重大创新的艺术门类,这使我能够充分体验群体智慧、创意的精彩。
答案示例二:我不愿意读。正如材料一、二所说,人工智能写作只是人类给人工智能发出指令后的结果,它缺少人类的“真情实感”;材料三也指出,人工智能写作只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它未改变人类写作的本质,缺少“神来之笔”,难以使读者产生深刻的思考,获得精神愉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人工智能凭借自我意识具备了写作潜力”,错,原文是“人工智能在写作方面的潜力,让我们看到了它拥有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原文是说人工智能的写作潜力让人们看到了它拥有自我意识的可能性,而不是人工智能凭借自我意识具备了写作潜力。
B.“人工智能作品获奖证明作者身份不重要”错,人工智能小说《机忆之地》获奖说明人工智能创作得到了认可,并不是为了证明作者身份是否重要。
D.“人类借助人工智能的创作探求文学本质”错,文中之是说如果人工智能文学得到承认,那么文学的本质该怎么定义,原文并没有说人类借助人工智能的创作探求文学本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否定了‘作者’一词的原语义”错,材料二说“人工智能写作时代,“作者”增加了新的语义,”可见,原文只是说人工智能写作的“作者”增加了新的语义,并不是说否定了“作者”一词的原语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面“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 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可推知,此处是说即使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的速度上超过人类作家,但是它也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未必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A.人工智能排列组合文字组成文章和婴儿利用大量文字积木,随机排列组合成文章性质不一样。
B.用狗能有效识别气味,却未必能够成为合格的闻香师的例子与人工智能排列组合文字作类比,补充此句最恰当。
C.该项中的“但”起到转折作用,但是原文没有转折意思。与其后面“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构成转折关系。
D.说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深度作品的价值,这与文章说的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的速度虽快,但未必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不符合。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D.“这一特质决定了它已能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错,根据“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可知,原文只是说人工智能写作缺乏使文学作品质量高的因素,更没有说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决定了它已能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择“愿意读”,也可以选择“不愿意读”,然后结合材料答出里即可。
(1)如果选择“我愿意读”,理由如下:
根据材料一中“作者的‘消失’可以让读者回归阅读作品的愉悦。作家的生平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作家不再是批评家和读者关注的对象,语言变成了唯一的存在”可知,人工智能写作使得读者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而不受作者是谁的影响;
根据材料中的“人工智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不一定是复现人类的文学,人工智能文学很可能走上一条面向‘未来文学’的道路,成为形似‘人类文学’而实质上有重大创新的艺术门类”“人工智能写作从纯粹的记忆到数据采集,再到作者身份的协同、集体创意能力的放大,这是对群体智慧、群体创意的释放”分析,人工智能写作很可能会形成有重大创新的艺术门类,这使我能够充分体验群体智慧、创意的精彩。
(2)如果选择“我不愿意读”,理由如下:
根据材料二中的“”分析,
材料一、二所说“人工智能执行人的命令……人仅仅对机器下达‘开始’的命令”“人工智能显然无法逾越‘真情实感’的鸿沟”,人工智能写作只是人类给人工智能发出指令后的结果,它缺少人类的“真情实感”;
材料三指出“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或浅显的快感,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平行样式和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可见,人工智能写作只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它未改变人类写作的本质,缺少神来之笔,难以使读者产生深刻的思考,获得精神愉悦。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柳敬亭【1】募葬地疏
太史公《滑稽传》曰:“优孟【2】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吾观汉人孙叔敖碑文言:楚王置酒召客,优孟前举洒为寿,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笑于其中。楚王欲立为相,归而谋之,其妻为言廉吏不可为,孙叔敖之子贫贱负薪。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
嗟乎!孙叔敖相楚之烈,自若敖蚡冒【3】荜路蓝缕之后,于荆无两。一旦身死,其子贫贱负薪,楚之列卿大夫无一人为楚王言者,而寝丘【4】之封,乃出于一人之口,则卿大夫之不足恃赖,而优孟之不当鄙夷也,自古已然矣。
虽然,孙叔敖之身后,而优孟可以属其子;假令优孟而穷且无后也,楚国之人,岂复有一优孟为之摇头而歌者乎?士大夫恬不知愧,顾用是訾謷【5】优孟,以为莫己若也,斯可以一喟已矣。
柳生敬亭,今之优孟也。长身疏髯,谈笑风生,奋袂以登王侯卿相之座,往往于刀山血路、骨撑肉薄之时,一言导窾,片语解颐,为人排难解纷。今老且耄矣,犹然掉三寸舌,糊口四方;负薪之子溘死逆旅,旅榇【6】萧然,不能返葬,伤哉贫也!
优孟之后,更无优孟;敬亭之后,宁有敬亭?此吾所以深为天下士大夫愧也。
三山居士,吴门之异人也,独引为己责,谋卜地以葬其子,并为敬亭营兆域焉。敬亭曰:“此非三山只手所能办也。士大夫之贤者,吾侍焉游焉;闾巷之轻侠裘马之少年,轻死重义,骨腾肉飞者,吾兄事焉,吾弟畜焉。生数椽而死一抔,终不令敬亭乌鹊无依而乌鸢得食也。某不愿开口向人,惟明公以一言先之。”
余笑曰:“太史公记孟尝君客鸡鸣狗盗,信陵君从屠狗卖浆博徒游。生之所称引者,冶游则六博蹴鞠之流,豪放则椎埋臂鹰之侣,其人多重然诺,好施与,岂能龌龊阘茸两手据一钱惟恐失者?要离、专诸,春秋时吴门市儿也,岂可与裒衣博带、大冠如箕者比长而较短哉?子姑以吾言号于吴市,吴市之人,有能投袂奋臂感慨而相命者,吾知其人可以愧天下士大夫者也。子当次第记之,他日吾将按籍而稽焉。”
(取材于钱谦益同名文章)
注释:【1】柳敬亭:明末泰州人,善说书,常周旋于士大夫间。【2】优孟:春税时楚国艺人。【3】若敖蚡冒;楚国先代国君.【4】寝丘:地名。【5】訾謷:诋毀。【6】榇:棺。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相楚之烈 烈:功业
B. 犹然掉三寸舌 犹:好像
C. 独引为己责 独:偏偏
D. 并为敬亭营兆域焉 营:谋划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优孟揺头而歌 他日吾将按籍而稽焉
B. 负薪者以封 子姑以吾言号于吴市
C. 楚之列卿大夫无一人为楚王言者 此吾所以深为天下士大夫愧也
D. 则卿大夫之不足恃赖 士大夫之贤者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王欲立为相 楚王要立优孟扮演的孙叔敖为楚相
B. 乃出于一人之口 才从楚王一人的口中说出
C. 往往于刀山血路、骨撑肉薄之时 往往在讲到战场拼杀、近身搏斗的时候
D. 信陵君从屠狗卖浆博徒游 信陵君与狗屠、卖酒者以及赌徒交往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孟凭借出色的模仿和动人的歌唱打动了楚王,楚王封赏了优孟的儿子。
B. 作者认为士大夫不值得依赖,艺人不应当被鄙薄,可见他轻身份而重人品。
C. 柳敬亭的表演不仅声形并茂,能使人开颜欢笑,且还具有解决纠纷的作用。
D. 作者认为当年的艺人愿为士大夫进言,那么当今士大夫也理应为艺人解困。
10. 根据文章第五、六两段,分条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答案】6. B 7. A 8. B 9. A
10. (1)受柳敬亭之托,代其向人倡议募捐,使柳敬亭老有所居,死有所葬。
(2)赞赏市井之人重视信誉、好助人为乐的品质,以此鼓励苏州市民募捐。
(3)鞭挞一些士大夫的吝啬冷漠。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B.犹:仍然。句意:仍然说书。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都表修饰。句意:优孟摇头歌唱。/将来我将依照名册考查他们。
B.连词,因而;介词,把。句意:打柴为生的人因而受到封赏。/你姑且把我的话在苏州集市上大喊。
C.介词,向;介词,替。句意:楚国的列卿大夫没有一人(替他)向楚王诉说。/这是我替天下的士大夫感到深深羞愧的原因啊。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翻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那么卿大夫不值得依赖。/贤士大夫。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内容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B.“乃”,竟然;“一人”,指优孟;“口”,歌唱。句意:竟通过优孟一人的歌唱获得。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
A.“楚王封赏了优孟的儿子。”错误,由原文“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可知,(优盂)替孙叔敖的儿子唱歌来感动楚王,(楚王)又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有效信息,在分条概括即可。
结合“……生数椽而死一抔,终不令敬亭乌鹊无依而乌鸢得食也。某不愿开口向人,惟明公以一言先之。”可知,柳敬亭不愿向人张口,希望作者说句话(替我)倡导一下,受柳敬亭之托,代其向人倡议募捐,使柳敬亭老有所居,死有所葬。


展开余下试题结合“……其人多重然诺,好施与,岂能龌龊阘茸两手据一钱惟恐失者?要离、专诸,春秋时吴门市儿也,岂可与裒衣博带、大冠如箕者比长而较短哉?”可知,作者赞赏他们乐善好施,重情重义,以此鼓励苏州市民募捐,实现柳敬亭的所托。
结合“子姑以吾言号于吴市,吴市之人,有能投袂奋臂感慨而相命者,吾知其人可以愧天下士大夫者也”可知,市井之人的捐款助人的行为会使天下的士大夫感到羞愧,从而鞭挞一些士大夫的吝啬冷漠。
参考译文:
太史公《滑稽列传》说:“优孟摇头歌唱,打柴为生的人因而受到封赏。”我看到汉代人写的孙叔敖碑文说:楚王摆下酒宴宴请臣子,优孟上前举起酒杯为楚王敬酒祝福,就穿戴着孙叔敖的衣冠,在酒宴上击掌谈笑。楚王(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他回家和妻子商量这件事,他的妻子对他说清官不值得做,(因为)孙叔敖的儿子贫困到打柴为生,(优盂)替孙叔敖的儿子唱歌来感动楚王,(楚王)又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
唉!孙叔敖辅助楚王的功业,从先代国君艰辛创业以来,在楚国独一无二。有一天死去,他的儿子贫困到打柴为生,楚国的列卿大夫没有一人(替他)向楚王诉说,然而寝丘的封地,竟通过优孟一人的歌唱获得,那么卿大夫不值得依赖,优盂不应当被鄙薄,古时就已经如此了。
虽然这样,孙叔敖过世后的事情,优孟可以托付给他的儿子于困境又没有子嗣,楚国人难道还有一个(像)优孟(一样的人)为他摇头歌唱吗?士大夫安然处之,不知羞愧,反而因此诋毁优盂,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可以一叹啊。
柳敬亭,就是当今的优盂。他身材高,胡须稀疏,(说书时)有说有笑,挥动衣袖,登上王侯卿相的 座位,往往在(讲到)刀枪林立拼命冲杀、身体碰撞徒手搏斗的时候,一句话导向空处,使听者开颜欢笑,他为别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现在柳敬亭老了,年近八旬,仍然说书,以技艺在四处谋生;儿子死在旅 馆,灵柩简陋,不能归葬故乡,悲哀啊!贫困啊!
优孟死后,再无优孟;敬亭死后,难道还有敬亭吗?这是我替天下的士大夫感到深深羞愧的原因啊。
三山居士,是苏州的奇人,偏偏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责任,选择葬地来安葬柳敬亭的儿子,并为柳敬亭规划坟墓。柳敬亭说:“这不是三山居士凭一人之力所能办到的。贤士大夫,我陪从在他们身旁,结交他们;民间生活富裕的少年,轻死重义,放逸不羁的,我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像对待弟弟一样喜爱他。(我希望)生时有几间房子,死后有一座坟墓,最终不使敬亭像南飞的乌鹊一样无所依傍,而被乌鸦和老鹰啄食。我不愿向人张口,希望明公说句话(替我)倡导一下。”
我笑着说:“太史公记载孟尝君接纳学鸡鸣叫、装狗盗窃的人为门客,信陵君跟以杀狗为业的人、卖酒的人和赌徒交往。你提到的那些人,野外游玩的即擅长六博、蹴踘这类人,雄豪奔放的即挖掘坟墓、外出狩猎这类人,这些人大多重视信誉,好助人为乐,难道是龌龊卑贱、两手攥住一枚钱就怕失去的人吗?要离、专诸,是春秋时苏州集市上的人,怎可与宽衣大带的儒生、大冠如箕的士大夫比较长短,评论优劣呢?你姑且把我的话在苏州集市上大喊,苏州街市上的人,有能挥动袖子(行动起来)、举起手臂(出手相助)、有所感而激愤、互相通知的,我知道那些人可以使天下的士大夫感到羞愧啊。你应当依顺序记录他们,将来我将依照名册考查他们。”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1】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 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2】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豪右:豪族。
11.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才”句写诗人为无法在本地施展自己出众的才华而愁闷。
B. “汝乡”两句写诗人询问乡中孤苦贫穷的人是否被豪族欺负。
C. “白昼”句写东边州县官吏很少白天下乡,不打扰百姓生活。
D. “努力”句写诗人殷切期望农人能够通过努力劳作摆脱饥寒。
12.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借“东州长官”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
B. 诗中“星火”比喻军租重、逼迫急,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
C. 诗人反复强调“切莫违”“不可违”,其中蕴藏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D. 本诗记叙了诗人与乡里父老有问有答的交流经过,文字浅近,通俗易懂。
13.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答案】11. A 12. C
13. 可亲可敬的官吏形象:
①深入乡间体察民情,有造福百姓的责任感;
②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③鼓励百姓努力耕织,劝勉按期缴纳军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无法在本地施展自己出众的才华而愁闷”错误,原句的意思是:理政事本是古来的难题,我的才能又与这不太适宜。表现的是诗人视察民情,亲眼看到了农民迫于租税,难以为生的悲惨处境,心里充满了替朝廷催租和为百姓解困的矛盾心理。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错误,“东州”与“我”并列,表现诗人见贤思齐、责己之严。
B.“军租重”“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错误,原句的意思是:军租像流星那样急迫,纳税的日子切莫误期。没有体现出“军租重”“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
D.“有问有答”错误,诗歌有诗人元好问的“问”,而没有百姓的“答”。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交代了诗人留宿菊潭、察问民情的起因。诗人首先怀着十分歉疚的心情自责。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然而国事艰危,乡民贫困,新官上任,百事待举,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乡民带来丰厚的惠利,很不容易十分痛切地自责其对不起乡民父老,表现了一位贤良官吏急于为民造福的责任心。
其实诗人也并不是没有采取一些措施给县民带来惠利,“我虽禁吏出”就是约束下官不得鱼肉乡民的证据。诗人与老者交谈,先问豪右欺凌。你们乡中的孤苦贫穷的人,有没有被豪族欺负,互相争执的是什么人,经常殴斗的又是哪一个,连用三个问句,足见出诗人对民情关心之细微,压抑豪强,整治民风的意愿的急切。再询吏胥骚扰。写出诗人见贤思齐、责己之严和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诗末八句,就转向对军租之事的劝勉。先鼓励田父努力耕织,避免寒饥;接着劝勉按期缴纳,不可误期。诗人反复叮咛“切莫违”“不可违”的原因正在于他不愿田父受鞭朴、被折磨。
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位亲民之官,深知人民的疾苦。诗人体恤民力,对百姓谆谆告诫,可谓可亲可敬。
14. 在横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4届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