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4  2024-04-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命题人及校对人:宋亚科 程玉玲 韩宏慧 任乐然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年间,本书作者(熊培云)陆续接受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湖南经济文化》等媒体的采访,就本书的写作及其他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回答。以下是节选的部分问题。
问:最近您就农村问题写了一系列“乡村记事”,在《南方都市报》同步连载。看得出来,您愿意将视线投向“卑微的生命”,既体现了您长久以来秉持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您做事的风格,即一点一滴促进这个社会的改良。
熊培云:准确说,我关注的是平凡的生命,而不是卑微的生命。没有谁的生命是卑微的。
问:土地流转改革被称为自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土地可被农民换成“看得见”的资产,这算是不小的进步吧?
熊培云:有了土地流转,农民可以互换土地、出租、入股,对土地的使用灵活了,这些无疑是有进步的,但进步得还不够。没有土地,农民就没有灵魂。说得多好!凡事都有个根本。就像我们常讲的,一个国家如果不尊重宪法,这个国家就少了灵魂;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责任与关爱,这个社会也少了灵魂。将土地还给农民本是件很有希望的事情,私有产权不仅可以抵挡权力的入侵,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议价权。这些年大家之所以赞美物权法,正是因为受保护的物权不仅保障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构成了针对权力的防御与分权。如果产权能够得到真正地保护,一个人失去权利也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有保障的。______。
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认为土地一旦开放,许多城里人就会到农村去买地,然后呢,农民会不顾一切,为了换酒喝或者给孩子交学费把自己的土地卖掉,最后的结果是农民无家可归了,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且不说没几个人会因为买酒喝而卖土地,如果一个国家把人逼到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应该反思的不是为什么农民要卖土地,而是为什么农民会穷到要卖土地。上述担心与推理同时有悖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常识,即个体才是自己利益的最终判断者。
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城里过得并不好,有的甚至睡在广场上、桥洞下,可为什么他们还要去呢?农民是心甘情愿被城市绑架吗?
熊培云:农民不是被城市绑架了,而是被贫困绑架了。绝大多数农民是因为农村收入低才到城里去,城市只是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而不是痛苦的源泉。从心理上说,他们背井离乡可不是想在城市里“受虐”。城里的花花绿绿的确足够吸引他们,但我也注意到许多中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对于他们(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来说,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更不是养老的地方。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农民赚了钱就回家盖房子。当然,他们多半也没有能力在城里买房子。


浏览完整试题问:很多人感慨“回不去故乡”。您也多次著文提到对于故乡沦陷的担忧与伤感。故乡对您意味着什么?
熊培云:有故乡是件美妙的事情。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意思是说,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其实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我讲“有故乡者有恒心”“有故乡者有敬畏”也是相同的道理。利希滕伯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于人类来说,天堂也许是最容易的发明了。”托•富勒也讲过,“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一生的普通人,总想进入天堂。”两句话合起来就是想去天堂的人跟着发明天堂的人跑。结果是我们把有瑕疵的尘世抛弃了,而完美的天堂也没有得到。现在乃至历史上的很多恐剧,就是为了建设一个个天堂,而毁坏了各自的家乡。
完美的世界并不存在,回到故乡,是承认人的条件与局限,承认自然的法则;承认理想的恒久。所以我今天特别想说,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
(摘编自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材料二: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流转改革是乡村财产制度的变革,堪称一种进步,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B. 在产权得到真正保护的情况下,一个人失去某种权利也不要紧,因为他必然会获得其他方面的权利。
C. 在城市里过得并不好、城市房价贵等问题是中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而不愿意留在城市的原因。
D. 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会到饱和点,这时过剩的人口就需要离开,去寻找新的土地生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熊培云接受《新京报》等媒体采访时,围绕“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土地流转改革”“农民进城”“故乡沦陷”等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B. 基于“个体才是自己利益的最终判断者”这一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作者推断出农民不顾一切卖地、无家可归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会很高。
C. 面对很多人追求天堂而抛弃有瑕疵的尘世的社会问题,熊培云指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即引导其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因为故乡即是天堂。
D. 由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研究者在研究对象所在地,观察当地生活,对当地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重宪法国家才有灵魂,有了责任与关爱社会才有灵魂,由此类推,可以更好地理解有了土地农民才有灵魂。
B. “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一段引入“虚拟论敌”,通过相互辩驳、补充支撑,使论证更加严密充分。
C. 熊培云化用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为“有故乡者有恒心”,使语言更加生动,也增强了论证的准确性。
D. 熊培云引用并结合利希滕伯格和托•富勒的关于“天堂”的论述,旨在突出珍惜故乡的必要性、重要性。
4. 下列选项中哪一句填入材料一的空缺处最合适( )
A. 时代到了,一棵小草也能掀翻一块石头。
B. 坐在自己的房屋里,他可以像王子一样不受侵犯。
C. 一个人只有拥有土地才有价值,才有灵魂。
D. 呵护家乡,就是呵护精神的后院、灵魂的庙宇。
5. 班固的《汉书》中写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在当今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你如何看待“安土重迁”这一传统理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B 4. B
5. ①故乡有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农民依靠其生活;②土地让农民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能够一点一滴地建设故乡。③当一块地上经过几代人的繁衍之后,人口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不得不去另辟新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产生了重大影响”错误。由原文“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可知,选项将未知变为已知。
B.“他必然会获得其他方面的权利”错误。由原文“因为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有保障的”可知,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得到保障,而不是必然会获得,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在城市里过得并不好、城市房价贵等问题”错误。由原文“对于他们(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来说,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更不是养老的地方。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农民赚了钱就回家盖房子”可知,中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而不愿意留在城市的原因是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更不是养老的地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错误。由原文“准确说,我关注的是平凡的生命,而不是卑微的生命。没有谁的生命是卑微的”可知,熊培云只是纠正媒体采访者的措辞,并没有围绕“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来谈。
C.“最好的解决办法即引导其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错误。由原文“所以我今天特别想说,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可知,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是那些有故乡的人。
D.“对当地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错误。由原文“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可知,研究者在研究对象所在地是对宣泄出外寻找土地的过剩人口命运并不相同,并不是对当地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方面进行的思考。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相互辩驳”错误。由原文“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且不说没几个人会因为买酒喝而卖土地,如果一个国家把人逼到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应该反思的不是为什么农民要卖土地,而是为什么农民会穷到要卖土地。上述担心与推理同时有悖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常识,即个体才是自己利益的最终判断者”可知,是通过反驳、补充支撑,而不是互相辩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由原文“如果产权能够得到真正地保护,一个人失去权利也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可知,本处强调的是产权得到真正的保护的意义,“自己的房屋里”表示自己对房子的所有权,“可以像王子一样不受侵犯”是说产权得到真正的保护,可以抵挡权力的入侵。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安土重迁”,意思是暗喻本乡本土,不远轻易迁移。
由原文“有了土地流转,农民可以互换土地、出租、入股,对土地的使用灵活了”可知,故乡有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农民依靠其生活。
由原文“其实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我讲‘有故乡者有恒心’‘有故乡者有敬畏’也是相同的道理”“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可知,土地让农民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能够一点一滴地建设故乡。
由原文“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知,当一块地上经过几代人的繁衍之后,人口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不得不去另辟新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礼赞
——赠组缃女孩小鸠子
李长之
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
前几天吧,有几个孩子,是不相识的,登门来要画片。画片是我所爱的,来的是同好,我当然欢迎。可是界限也是有的,便是以我不太欢喜的画片为限,太大的牺牲,我是舍不得。我先把极其喜欢的画片藏着,谁知孩子们是不客气的,抽屉里的都翻出来了,我要禁止,不过因为我向来是不会摆尊严的面孔的,尤其对于我愿意亲近的孩子们,我也只能束手了。
这使我想到我那曾经在小学校教过一小时的书的经验,我看着那些像海里的珍珠样的一群眼,他们起始就嬉笑地望着我,我不能装模作样,我摆不出教师的架子,我就先笑了,他们也笑起来,于是我和他们哄然地下了堂。我说我不能教你们了,你们太顽皮了,可是他们一点也不是和我过不去,倒是太好感了,许多孩子来拉我的手,我俯着身子应接不暇,他们还有跳在我肩头的,抱着我的脖颈的,前边是些孩子挡着去路,后边是些孩子拥着。
这回也是的,孩子们嬉笑着,把我的画片都把在手里了,这时我就对不起孩子了,我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先把画片哄到手,把自己心爱的就隔过去,倘如被他们的小手指画着,意在暴露我的破绽时,我就说一个“那张不好”以了之。
不多时候,我却发觉我失败了,因为他们并不对我那烦口瞎溜的故事感兴趣,他们对于画的好坏之感,也没听我的指挥,我以为狗猫是他们喜欢的,在我又是想扔了的,我便大夸其好,以便他们要,好送给他们。可是他们很冷淡。也仿佛是多半引起了另外的野心,倒把目前的放过了似的,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马我是有的,我不能示弱,必要向他们炫耀,我那张是法国达维(David)画的拿破仑骑着的一匹马,一向是爱着的,我一定要炫耀一下了,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去,终于炫耀的心强,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果然他们很喜欢,都跳了起来,我刚担心他们是要拿走的,其中的一个孩子却向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他说画上一匹马的他不要,他要两匹的,接连着就有一个孩子要三匹的,于是四匹的,五匹的都来了,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死死地要占有一张画,他们却是有理想的,只追求一种理想,他们实在是高尚多了,我在惭愧中,我说着:等我画吧,要多少匹,画多少匹,他们于是跳着,高兴地逞能地把匹数加多起来,就跳着去了。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
我常对不起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并不冷淡我。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
现在在一起的孩子们中,我得益最多的,又彼此知道姓名的,是小鸠子,这孩子和我颇有交情。孩子的爸爸组缃,真是如我们几个朋友所加的徽号,是一位感伤主义者,他看一件什么事物,无往而没有感伤的色彩。连他的声调也是感伤主义的,虽然在锐利的幽默中,甚而哪怕是讥笑的态度,也有怜悯的伤感的同情在。他的夫人和孩子刚来北平不久,他曾向我介绍过他的孩子,据说是非常想家,常模仿在家里的祖母想她的光景,而且还感到孤寂,因为那时还没有在一块玩的小孩子,孩子才多大呢,不过六岁。我心里想,组缃的话是不能不承认的,因为有他这样伤感的爸爸,孩子难以不伤感,而且纵然不伤感,由感伤主义者的爸爸看去,也会伤感了的。
孩子是聪明的,大眼睛,像她的母亲。她母亲有一般的母亲的习惯,爱记得孩子在各种才能上初学时的情况,而且爱和人说。我没想到这小鸠子会那么对我有好感,我不大能讲故事,连孩子的语言也很不熟悉,可是她是可以把故事讲给我听的,而且是用孩子的语言和我说的。不但这,有次我看见她画的画,是画人,头都是圆头圆脑的,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腿照例是单线的,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的呢?这发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
我那时继而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在反面,孩子的坏习惯,却是决不一律,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所谓坏不过是不好的环境中一些适应的方法而已。我从而知道,孩子、艺术、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宝贝了,这认识也是小鸠子给我的。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更坚定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新希望。
1934年5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相识与否,只要孩子们登门索要画片,“我”都是欢迎的;但“我”会狡猾地将那些不喜欢甚至要扔掉的画片极力推荐给他们。
B. 孩子们在看画片的过程中背离了“我”的想法,他们对狗猫的画片冷淡,但看了牛,又要看马,有一匹马的不要,要更多匹的。
C. 父亲的感伤影响了六岁的小鸠子,以致他们搬家后,小鸠子常模仿家里的祖母想自己的情景,而且在他父亲看来还很孤独。


展开余下试题D. 每个孩子的坏习惯是不相同的,比如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但这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适应不好环境的一种表现方式。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我”在小学校教过一小时书的经历,说明了“我”与孩子能够相处融洽,在于“我”不装模作样,不摆架子。
B. “他们还有跳在我肩头的,抱着我的脖颈的,前边是些孩子挡着去路,后边是些孩子拥着”,这一句选用多个动词,很有画面感。
C. “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一句运用了比喻,形象写出小鸠子画出了人物的特点,据此可看出她有成为画家的天赋。
D. 文章围绕“我”与“孩子”展开,有欣赏画片时与孩子们的斗智,有与小鸠子的交往,有“我”的感慨与议论,叙议结合,情感充沛。
8. 文中画横线处都写到“我”对不起孩子,但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结尾一句意蕴深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C 7. C
8. ①第一处,写作者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有意哄骗孩子,将画片从他们的手中要回;
②第二处,对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感到惭愧,反思并认识到自己不如孩子。
9. ①在作者看来,与孩子相比,成人显得狭小、爱算计、不光明,且有着固化的思维与行为;
②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尚的理想、对艺术的偏好以及纯真的品质;
③社会文化建设应该是纯粹的,真实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父亲的感伤影响了六岁的小鸠子”错误。由原文“孩子刚来北平不久,他曾向我介绍过他的孩子,据说是非常想家,常模仿在家里的祖母想她的光景,而且还感到孤寂,因为那时还没有在一块玩的小孩子,孩子才多大呢,不过六岁”可知,原因是孩子非常想家,而不是受父亲的感伤影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据此可看出她有成为画家的天赋”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有次我看见她画的画,是画人,头都是圆头圆脑的,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腿照例是单线的,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的呢?这发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可知,原文只是说“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没有说“可看出她有成为画家的天赋”。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在孩子们的群里,“我”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认为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写作者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我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先把画片哄到手,把自己心爱的就隔过去,倘如被他们的小手指画着,意在暴露我的破绽时,我就说一个‘那张不好’以了之”,有意哄骗孩子,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将画片从他们的手中要回;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可知,孩子纯洁,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我”却是狭小的,不及他们光明,孩子们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对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感到惭愧,反思并认识到自己不如孩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蕴的能力。
“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可知,在孩子们的群里,“我”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认为这胜利都是可耻的。在作者看来,与孩子相比,成人显得狭小、爱算计、不光明,且有着固化的思维与行为;
“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可知,孩子纯洁,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我”却是狭小的,不及他们光明,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尚的理想、对艺术的偏好以及纯真的品质;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更坚定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新希望”,从孩子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到这种天性中对艺术、对美的三而一的结合,到这样的天性对陈固的伦理规范的反抗,礼赞孩子的背后是对社会教育和文化建设的理想。社会文化建设应该是纯粹的,真实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袍鼓,士卒皆腾跃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注]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敦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曰A不可B胜在己C可胜D在敌E臣F斯须G不敢H失此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不同。
B. 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 具,指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4届辽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