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3  2024-09-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2024-2025学年度(上)辽宁省七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度(上)七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校:兴城高中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福柯特别强调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历史本来只是由一些分散的事件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历史学家为了呈现事件的连续性,通过分析可能会回避、抵制、消除某些东西,但却从未意识到他们已经把活生生的、脆弱的、颤抖的“历史”漏过去了。当我们进一步去审视沈从文的“乡愁”以及“乡愁乌托邦”,我们同样发现了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
《边城》在沈从文回湘西前已创作了前6小节,后15小节是他回北京后续写的。毫无疑问,回到湘西世界的行为,对他本身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和影响。尽管沈从文愿意以一枝诗意的笔去穷尽和表现湘西世界的所有美好,然去乡十八年,在他的真实视野下,在当时清醒的理智认识中,真正的湘西世界却是丑陋黑暗穷困堕落的。这个创作间的断裂和创作体验上的变化是我们要正视的。
关于乡愁,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虚构。王德威指出,关于故乡的创作实际上存在一个两难境地,那就是“再现故乡本来的面貌,重组往日生活的情境,却总无奈地带出想象与原欲、文字与世界、回忆与“往事'间的罅隙”。因此,在对“乡愁”的抒写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现故乡的原貌已经是不可能的,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相互交织,所以他们实际上在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既看到故乡的美好又无法忽视它当下的“失落”。 
清楚了沈从文创作《边城》时在创作经验上的撕裂和矛盾的二重性后,我们就更清楚沈从文的《边城》并不单单是呈现了一个纯粹的田园视景,而是一种寓言式的悲剧性写作。关于寓言,本雅明概括为面对现代废墟而陷于震惊的人们的一种言说方式,詹姆逊则将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概括为“民族寓言”。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文本中总存在一个大写的异己读者,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以个人命运来投射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所以在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詹姆逊认为,如果我们体会不到文本中寓言式的共振,我们就很难恰当地欣赏鲁迅文本的表达力量。套用他的话,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我们也很难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所以,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美好想象,它可以既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乌托邦表现图景,又是针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重要维度。我们所要努力探寻的是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让其真理内容自在地表征出来。沈从文在《边城》中的文字充满张力,彰显着“所说”和“所示”之间的差异和断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
(摘编自肖琼《乡愁乌托邦与沈从文<边城>中的悲剧性表达》)
材料二:
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命运常常被看作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存在,实际上,命运无常才是人生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在小说中,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诗意叙事,一是其背后隐含的自然命运。前者为“美”,后者则体现出“真”。“真”推动了悲剧的走向,但其本身并不能构成悲剧,两者的矛盾冲突才能形成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是悲剧的根源所在。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悲惨”和“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存在于表面的、清楚明白的冲突对立,例如正与邪、好与坏;后者则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过错,都是独立自洽的,但由于两者间的道理相互冲突、难以调和,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小说中,沈从文将“美”与“真”的协调和冲突同时表现到了极致,一方面,隔绝俗世的山城、原始淳朴的人性和未被现代文明扭曲 


浏览完整试题的人生形式为命运的天然发展创设了真实、无碍的环境,“真”潜藏在“美”的表象之下,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
但必须指出的是,悲剧虽然更体现出“真”的倾向,但也并不与“美”决然对立。实际上,“美”与“悲”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结合上述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美”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小说中,正是翠翠的善良美丽构成了悲剧结局的深刻性。同样的,“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悲愁是一个重要的情感意识,尤其是对历史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诗文辞赋中十分常见,并且与西方不同,中国悲剧意识在形式上“不是如希腊戏剧般的惨烈”,而是“一种沉郁的内在情感的柔性与韧性”。在内容上则不局限于俗世的爱恨困扰,更多地思考人生和命运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这种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在和谐整饬的古典结构中透露着悲剧意蕴”,在小说中,边城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潜在美的表象下,没有那么浓重强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忧郁感,正所谓“哀而不伤”,更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美”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元素,它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但却使悲剧更具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以“悲”为内涵的悲剧美也提升了“美”的层次与品格。
(摘录自吴涵《沈从文<边城>中的“美”与“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作品中“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是指在作品叙事中作家无意间遗漏的历史角落。
B.詹姆逊认为,沈从文的乡愁抒写是民族寓言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投射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
C.作为自然命运的“真”与“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皱褶”往往潜藏在作者的表层叙事之下。
D.小说《边城》中的“美”“真”彼此冲突形成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成为悲剧的根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真”虽然隐藏在“美”的表象之下,但却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
B.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原乡。
C.体会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就能欣赏到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D.天保傩送本没有过错,但两者之间却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准确反映“美”与“悲”的辩证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坚贞,但终究不堪逼迫,双双殉情。
B.《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纯美,却落得“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C.《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却遭受摧残和迫害,被送上了绞刑架。
D.《玩偶之家》中纯真善良的娜拉在看清海尔茂的本质后毅然离家出走。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边城》。(4分)
5.材料二中指出《边城》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请以主人公翠翠为例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 
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后激动地大声喊道,“真的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瘦子在吻完后开始说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喂,让我把你看个够!你还是那么帅,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奈尔,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奈尔!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我正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展开余下试题“不,我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 
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他马上满脸笑容,笑得脸都歪了。他的脸好像被火烫着了似的。他的身子好像在缩小,腰也弯了,好像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仿佛也在缩小,皱起了眉头••••••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了。纳法奈尔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只握了握他的三个指头,深深地鞠了一躬,媚笑着:“嘿!嘿!嘿!”他的妻子也满脸堆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6.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胖子和瘦子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车站上不期而遇,双方都充满了惊喜,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B.瘦子一开始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根本不容胖子有插嘴的机会,表现出他直爽外向的性格以及对胖子现状的关心。
C.这篇小说通过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
D.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作品中虽然夹杂着浓厚的幽默、滑稽成分,给人感觉并不轻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只有地点,人物只有大概的轮廓,暗示了故事不是在特定人物 
身上才发生的,这样写更强调了故事的普遍性、广泛性。
B.小说写纳法奈尔的形象,从侧面表现瘦子的形象(或投射其心理状态),反映权力崇拜思想已经深入了下一代的可悲现实。
C.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D.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采取了夸张的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8.小说后来提到胖子已是三等文官,身份非凡,这个情节在前文其实已有伏笔,请找出前文的伏笔。(4分)
9.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就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①,大夫之篑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篑②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①华而睆:华美,光滑。②篑(zé):席子。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①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 
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①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处画/。(3分)
尔之爱A我也不如B彼C君子之爱D人也以德E细人之爱F人也以姑G息H吾何求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
B.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
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
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皖,大夫之篑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使自己可以安心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
C.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孔子的主张不合时宜。
D.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2)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14.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宋•秦观①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②,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注】①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②崒嵂:zú lǜ,高峻貌。


展开余下试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运用拟人修辞,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衬托出其高峻挺拔之姿。
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表现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C.“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句既是写小孤山的超然独立,也是暗示词人的处境。
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小孤山昂然屹立,连过往的行人也为 
之驻足,并为之喝彩。
16.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师从苏轼,此词在写景、炼句、情感方面受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屈原的文章“ ”,这与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所批评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风恰恰相反。
(2)高适在《燕歌行》中,写战士们与敌人死斗,鲜血染红了白刃,赞扬了战士们“ ”的高尚情操;面对战士们沙场征战之苦,诗人不由发出了“ ”的感慨。
(3)纸是人们记录信息和传情达意的载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古典诗词中,不乏纸的身影,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良好的视力, (1)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日益高发、低龄化、重度化,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迫在眉睫。
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破除认识误区。据相关研究,若是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介入, (2) 。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则需要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但这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因此说,真性近视无法彻底恢复或治愈。
现实中,一些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 (3) 。不仅如此,不恰当矫正近视还可能适得其反。中国消费者协会重申近视不可治愈,旨在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识,引导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切实增强辨别能力,走出认识误区,科学防范近视。就 
此,有关部门应继续不遗余力地宣传爱眼护眼常识,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挥作用,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近视防控广告、产品、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关于近视防控的正确认知。
18.请在文中横线上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的短句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是不是夏天被钉子钉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而居然有了转机:今晚有阵雨,转中到大雨。太好了,太好了,下场痛痛快快的大雨吧!便抬头看西北方,有云吗?快来了吧?等了一个夜晚,又一个白天。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阵雨,轻描淡写,点点滴滴,来得麻利,去得轻巧。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它似乎代表着一种飘逸、自由、灵巧的风格,它简直是一个梦。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它干脆只是走一走过场,它像一个骗局。
此夜星光灿烂,莫非预报了又预报,等待了又等待的中雨大雨又“黄”了?便无奈地躺在床上,体味汗与被褥特别是与枕头结合起来的陈年芳馨。
嗒。
嗒嗒。
嗒--嗒--嗒。
什么?有一本书落到地上了么?
是雨!是雨点声清晰可辨的雨。
嗒嗒嗒嗒嗒••••••听声音就是大雨点。雨点愈来愈密,雨点愈来愈混成一片一团,而且声音变得响亮和尖厉起来。突然一道青绿色的强光,一声炸雷震响在屋顶上,大雨像敲击重物一样砸在地上,没有节奏,没有间歇,没有轻重 
缓急,只有夹带着哗啦哗啦的乒乓叮咚。
睡意全无了,只觉得高兴,觉得有趣,觉得老天爷还是有两下子,便光着脊梁去淋雨去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文中加点字“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D.手拿针线灯下久坐,为我熬夜缝制军衣;线儿缝在军大衣上,情意全缝在我心里。
22.“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两句中的“哟”字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意趣,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雨了,没带雨具,你暂且可以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避雨。与伞比较起来,屋檐大,伞小,屋檐能更好地为你遮风挡雨。
但屋檐毕竟是别人家的,是固定的,你无法带走,倘若有一把自己的伞,虽然小,但灵巧,方便随身携带,什么时候有雨了,可以随时打开伞为自己遮挡风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 学年度(上)七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 语文答案
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詹姆逊认为 ”错误,原文为“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文本中总存在一个大写 的异己读者,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以个人命运来投射整个 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 ”,詹姆逊是就整体第三世界文本来说的,没有单独提 到《边城》。
故选 B。
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 ”错误,原文为“‘真 ’推动了悲剧的走向 ” “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 ’”,是“推动 ”,不是“决定 ”。
B.“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 原乡 ”错误, 文中相关内容为“关于乡愁,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本身就 是一种现实的虚构。……在对‘乡愁 ’的抒写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原 原本本地再现故乡的原貌已经是不可能的 ”,作者乡愁的虚构与作品艺术的真 实是不矛盾的,作者乡愁的虚构与读者的阅读感受及收获没有直接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4-2025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