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  2024-09-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01语文试题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1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1年10月,瑞典人安特生与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开始正式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断此地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依照国际考古学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尤其是石器时代的空白。安特生虽然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上有开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在发掘过程中没能采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他错误地判断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另外,受制于当时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他在判断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在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前,安特生在查找彩陶考古资料时,注意到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发掘安诺遗址的报告。安特生发现,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与自己在仰韶村发现的彩陶的花纹样式十分相像,于是有了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但他又一时无法打通仰韶遗址与安诺遗址在文化传播上的地理链条关系。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从1923年起,安特生开始赴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察。他发现,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却很少见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
安特生由此推断出一条文化传播路线:以彩陶制作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明,是先从西亚、中亚传播到新疆、青海、甘肃地区,再逐渐传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区,与中原既有的鬲、鼎制作技术相结合,最终发展出既有陶鬲、陶鼎又有彩陶的仰韶文化。安特生据此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和“实物验证”,随后公开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反响。
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于是,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弄清其发展流变过程,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
1931年,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发现后冈遗址包含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前)三个文化层,互相之间有着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1937年,中国自己培养的现代考古专家尹达经过分类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更重要的发现在1944—1945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夏鼐,在发掘当年安特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时,发现了以齐家坪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3900年左右)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


浏览完整试题1954—1957年,夏鼐的学生石兴邦主持对陕西省西安市沪河东岸的半坡遗址进行发掘,区分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的半坡文化(距今6800—6300年左右),提示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能在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1958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石陶器物,经鉴定为史前文物。考古学者随即于1960、1961年跟进发掘,在李家村发现大量远古石器、彩陶。后经过碳—14检测,李家村文化年代早于仰韶文化,考古学者终于在中国大地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
(摘编自《中国考古学者百年追寻:仰韶文化从哪来》)
材料二:
截至目前,仰韶村遗址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在第四次发掘中,仰韶村遗址的多个发现展现了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
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 结论
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 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
大型人工壕沟 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
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 说明墓葬中存在过丝绸实物
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认为是汲水器,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 ①
首次发现象牙镯形器、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 ②
与此前三次针对仰韶村遗址历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如何进一步发掘仰韶文化,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考古信息,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
第四次发掘,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
(摘编自《广州日报》《大河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仰韶文化发掘上,安特生准确判断其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为之规范命名,但有功也有过,在发掘工作中他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B.仰韶文化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的空白,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错误“论断”。
C.安特生提出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依据有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也有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样式与仰韶彩陶很像。
D.安特生发现甘肃、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进,且在此地没有发现陶鬲、陶鼎等,据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防止“仰韶文化西来说”进一步引申,中国考古学者把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作为首要任务,这驱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深入推进。
B.梁思永主持考古挖掘时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安特生则使用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前者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
C.碳—14检测,助力考古学者在中国大地找到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可见考古技术不仅关乎考古科技含量,还影响结论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D.仰韶村遗址开展了四次考古发掘,前三次是针对遗址历史年代,第四次主要围绕仰韶村聚落内容,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
3.下列选项,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者以考古成果推翻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论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37年,中国本土考古专家尹达发现仰韶村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的判断。
B.1931年,梁思永发现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间有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有助于推翻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论断。
C.1944-1945年,夏鼐发现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推翻了安特生关于彩陶工艺从西亚、中亚先传播到甘肃等地再传播到仰韶的推断。
D.1960-1961年,考古学者在李家村发现大量彩陶,经检测确定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推翻了安特生“中国不会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说法。
4.结合材料二内容,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现大型人工壕沟,说明仰韶村经常遭到野兽袭击,或者来自其他部落与外来力量的侵犯,因此需要防御,同时也显示出村落振兴。
B.发现丝绸、涂朱草茎泥墙壁、彩绘陶器等物件,说明仰韶村民已学会植桑养蚕、建造房屋,并在烧制的陶器上绘制花纹,文化兴盛。
C.在小口尖底瓶内研究人员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表格中①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饮酒,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的结论。
D.由发现象牙镯形器、多种玉器等遗物,表格中②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能利用象牙制成装饰品,能打造玉制饰物、礼器等”的结论。
5.为什么说仰韶村第四次发掘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D
2.C
3.D
4.C
5.①发掘前制定详细考古计划,使发掘更有针对性、科学性。考古学者经过大范围勘察,对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制定针对性发掘计划。②广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此次发掘综合运用建模、扫描等多项技术,有利于考古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③实现多学科联合互动,有助于全面掌握考古信息,推断、还原出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每点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据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表述错误,“据此”的“此”还有“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而不只是“安特生发现甘肃、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进,且在此地没有发现陶鬲、陶鼎等器物”。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首要任务”错,由“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可知是“重要任务”,而不是“首要任务”。


展开余下试题B.“前者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错,说法绝对,由“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可知没有对二者进行绝对化的比较。
D.“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错,强加因果,由“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可知“第四次主要围绕仰韶村聚落内容”,不是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安特生‘中国不会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说法”错,由“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可知没有说“中国不会有”。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C.“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错,由“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饮酒”的结论,不能得出“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的结论。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可知“进步和高水平发展”体现在:发掘前制定详细考古计划,使发掘更有针对性、科学性。
②由“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可知“进步和高水平发展”体现在:广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
③由“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可知“进步和高水平发展”体现在:实现多学科联合互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生活,这时的三姑娘洋溢着生命活力,与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对照。
B.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她的成长历程,到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
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的见证者,作者借“我”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浓烈炽热的情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句子②没有直接描写三姑娘的容颜,但“月色一般”却让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静美丽。
C.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8.《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5分)
9.有人认为小说题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也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你倾向于哪一个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6.D
7.C
8.(1)家庭的不幸。两个姐姐的夭折,父亲的早死,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们母女。(2)生活的艰辛。父亲去世使她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撑起这个清贫的家庭。(3)未来的不确定。竹林里闲适安静的生活能否继续,纯净之美能否保持,没有答案。(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满分)
9.示例一:竹林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1)竹林是小说的主要背景,营造了一个清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环境。(2)竹林代表三姑娘美丽宁静的心灵,竹林烘托三姑娘碧意盎然的青春气息。(3)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运和竹林相关。(4)竹林代表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纯真自然的姿态的赞美。(理由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
示例一:水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1)水清澈美好,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2)水的清澈美丽,正是三姑娘纯净心灵的写照,三姑娘的性格如“水”,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3)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4)“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小说语言素淡、柔美,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理由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错误。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我”并不是贯穿文章的主要人物,所以“我”不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浓烈炽热的情感”错误。本文的风格为恬淡宁静,所以抒发的情感也是恬淡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错误。三姑娘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善良、内心的美好。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可知,三姑娘有来年各个姐姐都不幸夭折,而三姑娘的父亲在三姑娘八岁的时候也早早去世,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们母女。所以,家庭的不幸使得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由原文“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可知,父亲去世使她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撑起这个清贫的家庭。所以,生活的艰辛使得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由原文“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可知,从那次买菜“我”就再也没见过三姑娘,直到今年清明归坝上才又再次见到三姑娘,竹林里闲适安静的生活能否继续,纯净之美能否保持,没有答案。所以,未来的不确定使得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意象的把握能力。
示例一:竹林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原文“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三姑娘一家生活在竹林的茅屋中,清幽的竹林是小说主要背景,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清幽的竹林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营造了一个清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环境。
由原文“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可知,三姑娘有一颗宁静的心灵,所以竹林的碧绿盎然能够烘托出三姐的青春气息。
由原文“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可知,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老程在世的时候,在菜园种菜,在坝上打鱼。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这里相依为命,所以,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运和竹林相关。
由原文“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可知,竹林代表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纯真自然的姿态的赞美。
示例一:水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本文的主要背景是清幽的竹林,而老程在世的时候,不仅在竹林边种菜,而且在坝上打鱼,过得是一种闲适平静的生活,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竹林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在竹林中过着静寂的生活。而文章结尾写到,“我”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所以“水”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邻近各村的女人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但是看不到三姑娘以及三姑娘的母亲,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即使是三姑娘穿的竹布单衣,颜色也是淡的同月色一样。所以本文描写了三姑娘的纯净,她的性格和水一样清澈美丽,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
本文的开篇写到三姑娘一家在坝脚下的竹林中生活,老程和三姑娘在水边打鱼,三姑娘八岁的时候,老程去世。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水边相依为命,在一次卖菜之后,“我”在坝上就再也没有见过三姑娘,今年清明“我”远道回家再次水边见到了三姑娘,所以,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
本文的语言风格非常地素淡柔美,田园式的描写使得文章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所以,“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