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最初,研究小组记录了位置细胞的活动。然后,他们使用人工智能解码生物神经网络的活动,从而计算出老鼠认为自己在虚拟现实任务中的位置。 接下来,他们进行名为“Jumper”的任务。研究小组断开跑步机,这意味着老鼠无法通过跑步达到目标。这逼迫它们只能利用大脑活动在VR环境中移动。当老鼠的大脑活动被解码为位于目标区域时,它将往那个位置移动,若移动到目标位置,它们会获得奖励。 结果表明,这些老鼠确实可以只通过大脑活动导航到目标地点。从根本上说,老鼠利用思维导航,首先要思考它们需要去哪里才能获得奖励。好比朋友邀请你去一家熟悉的饭馆相聚,你可能在出门之前就会想象沿途要经过的地点。 不过,实验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很难让老鼠完全不动。人类也有同样的体验,当你所处的环境开始飘动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要跟着环境动。就算不动,大脑也会产生一些信号,形成噪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崇曦设计了第二项任务“Jedi”。实验中,老鼠本身静止不动,必须仅利用大脑活动将屏幕上的物体“移动”到VR环境中的特定目标,就像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想象拿起咖啡机旁的杯子并将咖啡倒满一样。研究小组随后改变了目标的位置,要求动物产生与新位置相关的活动模式。老鼠们再次做到了。 研究小组发现,老鼠可以精确而灵活地控制它们的海马体活动,还能维持这种活动,将它们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达数秒之久——这与人类重温过去的事件或想象新情景的时间范围相似。 至此,从科学的角度,这篇论文完成了对啮齿动物认知能力最令人信服的展示。 (摘编自望乡《历时8年终发Science,他证明老鼠有类人的想象力》)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为主义者关注“刺激”与“反应”的关联,其中刺激主要来自环境,会给个体带来正面或负面体验,影响个体的反应和后续行为。 B. 托尔曼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生物体大脑会自主加工环境信息以指导其行为,而这并不依赖于外部奖惩机制。 C. 赖崇曦所研究的老鼠的“心理时间之旅”只是其大脑中诸多想象活动中的一种,材料标题的结论并不严谨,有夸大事实之嫌。 D. 赖崇曦的研究起初将老鼠放置在球形跑步机上的训练,并不能充分证明老鼠的大脑拥有凭空想象的能力,因为事实上老鼠还在奔跑运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 无论是老鼠还是人类,大脑中的“海马体”区域都和记忆功能有关。 B. 作者介绍哈萨比斯创业的事例,意在说明空间想象力是AI革命的关键。 C. 研究者借脑机接口、虚拟现实设计实验,体现了技术对科研的助推作用。 D. “Jedi”任务通过限制老鼠移动,更严谨地证明了老鼠的想象认知能力。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所述“想象”的一项是( ) A.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4. 下图是爱德华•托尔曼“认知地图”实验的示意图,结合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说明:先让老鼠学习左图所示的迷宫,从入口迂回走到有食物奖励的出口。然后把迷宫改为右图状,再使老鼠进入,观察其行为。 A. 左图食物能使走通迷宫的老鼠乐于再行进至此,这契合行为主义的思路。 B. 左图迷宫曲折,主要是为了锻炼老鼠的意志,使其之后遇阻时仍能应对。 C. 预计老鼠刚进入新迷宫时,仍会先向前朝狭窄通道运动,直至发现障碍。 D. 如果老鼠能建构“认知地图”,它们受阻后会更倾向于向6号通道运动。 5. 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复杂的理论清晰化。作者为了向读者清晰地介绍学术研究,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 C 2. B 3. A 4. B 5. ①解释专业术语如“心理时间之旅”等,使概念清晰化。 ②列举大量事例和实验,使理论具象化。 ③运用类比,使理论形象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只是其大脑中诸多想象活动中的一种,材料标题的结论并不严谨,有夸大事实之嫌”错误,由结尾“这与人类重温过去的事件或想象新情景的时间范围相似”“至此,从科学的角度,这篇论文完成了对啮齿动物认知能力最令人信服的展示”可知,赖崇曦的实验是符合科学严谨精神的,是“最令人信服”,没有“夸大事实之嫌”,标题是如实呈现,没有夸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意在说明空间想象力是AI革命的关键”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可知,“人工智能”的关键是模仿“人类海马体”,拥有“回想过去和想象未来的能力”,不能得出“意在说明空间想象力是AI革命的关键”的结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原文认为“想象的内涵要超越眼前的情境”。 A.评价《离骚》写作原因,没有体现“超越眼前的情境”。 B.“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想象远方情景,体现了“超越眼前的情境”。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回忆过去,体现了“超越眼前的情境”。 D.“如在昨日”是回忆过去,体现了“超越眼前的情境”。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图表的能力。 B.“主要是为了锻炼老鼠的意志,使其之后遇阻时仍能应对”错误,应该是为验证老鼠大脑是否形成“认知地图”,验证老鼠是否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到达目标位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到文中作者科普是“将复杂的理论清晰化”的办法、手段。科普文的论说方法可以借鉴说明手法。 比如下定义、作诠释,文章第六段给“专有名词——心理时间之旅”下了一个定义,并简单解释了一下,使读者阅读时,减少了阅读障碍。类似的还有“位置细胞”“想象的内涵要超越眼前的情境”、“认知地图”的概念等等。 举例子,如“哈萨比斯转向产业界”介绍了研究的意义,“例如当老鼠处于特定位置时,其对应的位置细胞变得活跃”“你必须给它们一些暗示,比如奖励它们做某个特定动作”“它们会得到奖励(水)”等等,使理论具体,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展开余下试题以人类的一些行为作比较 ,如“好比朋友邀请你去一家熟悉的饭馆相聚,你可能在出门之前就会想象沿途要经过的地点”“就像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想象拿起咖啡机旁的杯子并将咖啡倒满一样”“人类也有同样的体验,当你所处的环境开始飘动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要跟着环境动”等,使理论介绍形象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本身独特性甚强,却又很容易被当作一般对象对待。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而那些第一流学者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于是“红学”遂落于低层次的人士之手。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勉强冒称一个“学者”,也不过是在三流的层次,还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备研治此学的条件。以上二端,乃是“红学”悲剧性的最关键的矛盾因素,至少在历史现阶段,其情势实在如是,讳言与美化,是有害无益的。 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最好的例子可举海外的余英时。余教授曾著专文倡言“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与“红学革命”,并以此而名扬寰宇。在他看来,已有的红学一无是处,尤其是考证派已是“山穷水尽”“眼前无路”,故必须“革命”,而他的革命口号却是“回到文学上来”——他认为红学研究只应是一种文艺方面的事,别的都是错了路头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无视于“红学”的独特性而要把它向“一般化”拉挽。其实余英时倒是个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如对胡适的思想有所评论等),连他都那么看待《红楼梦》,则其他同类论红之人可推而知了。文学,它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文化底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又能有何等真知灼见可以启迪学人呢?长时期评赞《红楼梦》的“艺术”的,仍然离不开“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心理描写”“口语运用”之类,这倒看起来满像“文学”了,难道余教授会满足于这样的“回到文学”而以此排斥其他层面的研究吗? 我所列的第二条悲剧性,一方面与第一条有关联,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连这“红学”的特定含义在大教授那儿都扯不清,则势必产生真红学与假红学的混乱。“文学”范围的一般赏析评论不必说了,即如对小说作者的生卒与祖籍来作些考证——这其实也是一般从事文史工作者的“基础课”,可是现在这也成了“著名红学家”,可见这一“界”的“家”之滥竽之地步了。 归结一句话:“学”不足而“红”必虚。 (摘编自周汝昌《还“红学”以学》) 材料二: 周汝昌先生于1982年发表了《什么是红学》的演讲,提出两个观点:1.“红学”有其特殊性,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不一定就是红学。他说,“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红学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说学,它却补充和丰富一般小说学。一般小说学也不能代替红学”。2.“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周氏的观点非常明晰:“红学”是一种独特的学问,不同于小说学;“红学”指曹学等四学。 应必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那篇《也谈什么是红学》中说:“《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统一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红楼梦》作者版本的考证对《红楼梦》研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红学何为?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 应文说:“红学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来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在这里,应氏以他自己的“红学”概念界定去反对周氏在另一种“红学”界定下的逻辑展开。周氏的“红学”界定是否隐藏着否定“《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的动机,他自己并未明言。他只是说这种研究是属于“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而不在“红学”的范围。周氏的红学界定与他一生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面对周氏的红学界定,我们只能说其过于狭窄、过于专门化。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认为,周汝昌否定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 几乎对于任何《红楼梦》的爱好者来说,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这并不困难。我曾打过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饭,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个人说,人不需要吃饭,光喝水就行了,喝水才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于是大家纷纷出来反对,连篇累牍地说,吃饭和喝水是一种辩证关系,应以吃饭为主,喝水只是辅助的,但也不能缺少。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辩证法自是常理,但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听听对方的陈述,也许可以从对方的荒谬中找到更加科学的养生之道。 (摘编自陈维昭《“红学”何以为“学”——兼答应必诚先生》)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学科的第一流学者都有各自的理想事业,所以不会以《红楼梦》为他们的研究目标。 B. 无视“红学”的独特性会使研究脱离特定的文化底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 C. 周汝昌先生并没有明确否定“红学”对思想艺术的研究,但其中隐藏着否定动机。 D. 陈维昭和应必诚围绕周汝昌先生的演讲进行争论,他们坚守着各自的观点和立场。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汝昌先生深入探讨“红学”研究的悲剧性,对已有研究并不讳言或美化,可见他严谨而谦逊。 B. 周汝昌先生认为,余英时虽然倡导研究《红楼梦》要回到文学但也绝不会排斥其他层面的研究。 C. 学者对“红学”概念的界定与学者本身所从事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界定标准。 D. 陈维昭先生既能充分分析他人观点,又能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理念,措辞委婉,立场鲜明。 8.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聆听之前,必须让自己变成一只宽口大腹 瓮,把陈年的灰尘泥垢刷洗干净。——简填 B.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莫里斯 C. 辩才是一种将真理转化为语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语言又能让聆听者完全理解。——艾默生 D. 当我自己在黑暗幽远的道上,当心地慢慢走着,我只倾听着自己的足音。——冰心 9.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余英时事例——举例论证——论证学者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 B 论说余英时“那么看待《红楼梦》”——类比论证——论证同类论红之人也像余英时一样 C. 引用周汝昌、应必诚先生观点——引用论证——指出他们对“红学”的认识,为比较二者观点做铺垫 D. 关于吃饭和喝水的争论——比喻论证——论证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的争论没有什么价值
展开余下试题10. 为什么说“‘学’不足而‘红’必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6. C 7. C 8. B 9. B 10. ①《红楼梦》文化内涵极丰富,需要各个领域的一流学者共同研究。②《红楼梦》文化品位极高,对研究者的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要求很高。③研究《红楼梦》需要以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在多种联系中阐明其思想艺术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其中隐藏着否定动机”曲解文意。由原文“周氏的‘红学’界定是否隐藏着否定‘《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的动机,他自己并未明言”可知,周汝昌先生是否隐藏着否定动机,并未言明。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学者对‘红学’概念的界定与学者本身所从事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错误,由原文“周氏的红学界定与他一生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可知,原文只是说是周汝昌,而不是所有的学者。“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界定标准”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该段观点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听听对方的陈述,也许可以从对方的荒谬中找到更加科学的养生之道”。 A.是说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愿意接纳和理解来自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信息。 B.是说要善于倾听,并能汲取有效经验作为自己的储备。 C.所谓的辩才是既能将真理转换为语言,又能让人接受。是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的。 D.本处强调倾听自己的重要性。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类比论证”错误。本处是说就连余英时都那么看待《红楼梦》,那么其他同类论红之人就可推而知了。并没有运用类比论证这种手法。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可知,《红楼梦》文化内涵极丰富,需要各个领域的一流学者共同研究。 由原文“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连这‘红学’的特定含义在大教授那儿都扯不清,则势必产生真红学与假红学的混乱。‘文学’范围的一般赏析评论不必说了,即如对小说作者的生卒与祖籍来作些考证——这其实也是一般从事文史工作者的‘基础课’,可是现在这也成了‘著名红学家’,可见这一‘界’的‘家’之滥竽之地步了”可知,《红楼梦》文化品位极高,对研究者的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要求很高。 由原文“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可知,研究《红楼梦》需要以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在多种联系中阐明其思想艺术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①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节选自袁黄《了凡四训》) 材料二: 孝威知悉: 得仁先大叔及意城二叔信,知各家均无恙,二伯亦健适如常,心为稍释。然军事方殷,实亦无片刻闲暇想及家事。我一书生,蒙朝廷特达之知,擢任巡抚,危疆重寄,义无可诿,惟有尽瘁图之,以求无负。其济则国家之幸,苍生之福,不济则一身当之而已。尔等读书作人,能立志向上,思乃父之苦,体乃父之心,日慎一日,不至流于不肖,则我无复牵挂矣。 浙江夙称饶富,今则膏腴之地尽成荒脊。人民死于兵燹,死于饥饿,死于疾疫,盖几靡有孑遗。纵使迅速克复,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复元,真可痛也。 尔两试幸取前列然未免占寒士进取之路须自忖诗文字三者真比同试之人何如不可因郡县刮目遂自谓本领胜于寒士也。院试过后又须赴乡试,过考日多,读书日少,殊为无谓。我欲尔等应考,不过欲尔等知此道辛苦,发愤读书。至科名一道,我生平不以为重,亦不以此望尔等。 (节选自《左宗棠家训》) 【注】①亿:推测。 1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两试幸取A前列B然未免C占寒士进取之路D须自忖诗文字E三者真比同试之人何如F不可因郡县G刮目遂自谓本领胜于寒士也。 1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靡,没有、无,与《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词义相同。 B. 文,掩饰,与成语“文过饰非”的“文”词义相同,与“不值一文”的“文”词义不同。 C. 知,赏识,与《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知”词义不同。 D. 复,恢复,与《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复”词义相同。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黄认为,人若心中有所动念,自然要在言语动作上表现出来,心里存有的善恶念头,所作的善恶业行,难以自我欺瞒。 B. 袁黄认为,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的罪恶,就像点亮一盏灯,照亮幽谷,驱除千年的黑暗。 C. 左宗棠家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天下为己任的激昂正气,这样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培养后辈的秉性气质,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D. 左宗棠并不以科名为重,他之所以同意其子参加科考,是为了让他通过科考明确读书的方向,以便更好更多地读书。 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2)其济则国家之幸,苍生之福,不济则一身当之而已。 15. 袁黄和左宗棠两人教育其子内容各有不同,请各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其要点。 【答案】11. BDF 12. D 13. D 14. (1)回想古代的圣贤跟我们一样都是个男子,他们为什么能够千古流芳成为大众学习的榜样,而我为什么一事无成,甚至到了声名败坏的地步呢? (2)如果能够成功,则是国家的幸运,百姓的福气;如果不成功,就让我一个人承担罢了。 15. ①袁黄:避祸就福,改过行善;②左宗棠:胸怀天下,发奋读书。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有幸名列前茅,但不能不说是占据了寒门学子求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