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8  2024-09-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语文试题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的兴趣,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使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改善了用户的体验,但是也可能引发用户信息来源片面、价值观念极化等社会问题。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是长期依赖算法技术推送用户喜好的信息,很可能导致用户形成信息茧房,严重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从长期看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对现代互联网环境的描述,指的是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信息壁垒内,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固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进而在思想和情感方面产生对这一类信息的亲近和对其他类信息的排斥,久而久之,人们在信息选择上愈发局限。信息茧房恰当地描述了信息如同“蚕茧”一般,包围着人们,让人们无法以不同的态度与视角认识社会。
依照桑斯坦的观点,信息茧房的前置条件是“回音室效应”。“回音室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受众身边存在同质化的信息反复传播的情况,强化了信息受众对这一类信息的偏听偏信,也为茧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茧房内部自然充斥着用户个人兴趣倾向的信息内容,而不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的信息就会被排斥于茧房外部,长此以往,用户会固化认知,甚至产生偏见。
“群体极化”是信息茧房可能产生的一个后果,它指的是在茧房真正形成并已经影响到人的思想与精神的时候,可能出现由于茧房之间信息差异而导致人与人的争端和纠纷,也就是说,信息茧房最终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同一茧房中的人往往三观一致,各自形成的信息茧房也基本大同小异,由此信息茧房中同质化内容的反复传播,会使群体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疑,进而产生群体极化。
此外,信息茧房内部的信息完全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的。部分社会公共议题因不受喜爱而被隔绝在用户个人茧房之外,无法对用户产生引导的效果,用户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就会有所减弱。
消解信息茧房的影响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有序的媒介文化。主动思索才能见微知著,广采博收才能营养均衡。用户在充分享受媒介便利的同时,应重视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养成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
当然,信息茧房也有着自身的优势。由公众根据自我需求和兴趣爱好而建构形成的信息茧房,剔除了公众不感兴趣的无效信息,汇聚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内容,无形中充当了“策展人”的角色。信息茧房内同质化内容的不断流动,能够汇聚人们对同一问题的多元意见,整合公众群体的智慧。
(取材于徐红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面对信息茧房现象,我们不必焦虑。生活在智能媒介时代,大到信息资讯,小到衣食住行,人们或多或少地被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着。人们得益于其高效与便捷的同时,也以自身的行为数据“供给”算法,助其成长。媒介传播是由更先进的工具来承载的,当前媒介技术的弊端或将在媒介成长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浏览完整试题用户信息选择的同质化是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虽然用户偏爱自己感兴趣或观点一致的信息,但具有不同信息素养水平的用户对差异观点的包容度、对算法推荐的敏感性都有所不同。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用户对自己所处的信息茧房的认知,并对此做出行为上的调整,如进行多平台信息检索、多源信息验证、社群舆情辨别等。有学者发现,受教育年限较低的用户,更容易落入信息茧房中;而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的用户,即使日常信息获取时间超过3.9小时,却依然不会落入信息茧房之中。因此通过延长受教育的年限来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提高其对流量信息、过度推荐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其主动搜寻信息的能力,是消解信息茧房影响的长期任务。
技术的功能设计源于用户的偏好,最终又影响到用户,对于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茧房问题, 需要让技术“以人为尺度”,优化用户所接触的信息世界。目前已有围绕网络资源管理与技术改进开展的措施,通过内容监管、热搜榜单、信息搜索、算法改进等多元信息组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
在上述探索的基础上,消解信息茧房的影响应该提升至信息治理的高度。当下信息环境复杂,虽然算法治理一直被寄予厚望,但网络信息平台对流量价值的追求让算法改进的落地与茧房消解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落实治理机制。
(取材于张玥、庄碧琛等的相关文章)
1.(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兴趣,会利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B.信息来源片面、价值观念极化等社会问题可能是由个性化信息服务引起的。
C.被包含在某一个信息壁垒内的个人或群体,他们的信息选择行为都是自主的。
D.信息受众身边同质化信息反复传播,会强化信息受众对该类信息的偏听偏信。
2.(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信息茧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茧房内的信息长久地包围人们,会使人们认识社会的态度与视角单一化。
B.茧房之间的信息差异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争端和纠纷等非理性行为。
C.社会公共议题因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而全被隔绝在个人信息茧房之外。
D.信息茧房有汇聚人们对同一问题的多元意见、整合公众群体智慧的优势。
3.(3分)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既得益于新技术的高效与便捷,又以自身的行为数据助力新技术成长。
B.用户信息素养水平影响着自身对差异观点的包容度和对算法推荐的敏感性。
C.技术优化可利用多元信息组合的方式有效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
D.在当下信息环境中,算法治理因为能够超预期实现茧房消解而被寄予厚望。
4.(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 )
A.在购物平台搜索《论语》后,再次打开APP会自动推荐《论语》类相关书籍。
B.退休的张女士是一名资深的“抖音控”,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拍视频、传抖音。
C.B站用户关注诗词诵读的内容,平台可能会推送李白的《蜀道难》的名家诵读。
D.粉丝团内的成员为追捧自己的偶像,经常会在网络上和其他粉丝团产生纠纷。
5.(6分)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消解“信息茧房”影响的策略。
【答案】1.C 2.C 3.D 4.B 5.①用户层面:重视个人媒介素养的养成/培养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通过延长用户受教育年限,来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②技术层面:让技术“以人为尺度”,优化用户所接触的信息世界;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
③政府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有序的媒介文化;进行宏观调控,落实治理机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 “他们的信息选择行为都是自主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信息壁垒内,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固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可知,个人或群体对信息选择的行为是自主或不自主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 “社会公共议题因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部分社会公共议题因不受喜爱而被隔绝在用户个人茧房之外”,可知,是部分社会公共议题,选项扩大范围。同时文中未提及“满足所有人的喜好”,是因不受喜爱。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D. “算法治理因为能够超预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当下信息环境复杂,虽然算法治理一直被寄予厚望,但网络信息平台对流量价值的追求让算法改进的落地与茧房消解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可知,因为平台对流量价值的追求,算法改进的落地与茧房消解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算法治理没有超预期的效果。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信息茧房”是指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信息壁垒内,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固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进而在思想和情感方面产生对这一类信息的亲近和对其他类信息的排斥。信息茧房可能产生“群体极化”的后果,由于茧房之间信息差异,会导致人与人的争端和纠纷等非理性行为发生。
A.会自动推荐《论语》类相关书籍,属于把信息选择固定在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
B.拍视频、传抖音属于个人行为习惯,并非信息茧房现象。
C. 推送李白的《蜀道难》的名家诵读,属于把信息选择固定在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
D.和其他粉丝团产生纠纷,属于由于茧房之间信息差异,会导致人与人的争端和纠纷等非理性行为发生。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六段“主动思索才能见微知著,广采博收才能营养均衡。用户在充分享受媒介便利的同时,应重视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养成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可概括出要重视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培养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受教育年限较低的用户,更容易落入信息茧房中;而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的用户,即使日常信息获取时间超过3.9小时,却依然不会落入信息茧房之中。因此通过延长受教育的年限来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提高其对流量信息、过度推荐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其主动搜寻信息的能力”可概括出通过延长用户受教育年限,来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提高其信息的辨别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材料二第三段“需要让技术‘以人为尺度’,优化用户所接触的信息世界”“通过内容监管、热搜榜单、信息搜索、算法改进等多元信息组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可以概括出让技术“以人为尺度”,优化用户所接触的信息世界;进行信息多元组合,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
根据材料一第六段“消解信息茧房的影响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有序的媒介文化”,可以概括出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有序的媒介文化。根据材料二第四段“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落实治理机制”,可以概括出进行宏观调控,落实治理机制。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18分)
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②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③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④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⑤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 ②梃:棍棒。
6.(3分)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 患:担忧的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泰伯》) 患:担忧
B.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蔽:受到蒙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 蔽:概括
C.惟其遇事而事治 治:管理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 治:管理得好
D.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审:慎重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尧曰》 审:慎重研究
7.(3分)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
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论语•泰伯》)
B.且人之有材能者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8.(3分)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 何:什么(原因)
②是有三蔽焉 焉:那里
③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 或:有时
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然:这样
⑤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所:指(能做的)事
⑥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 是:此
⑦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者:……的人
A.①④ B.⑤⑦ C.①⑥ D.②③
9.(3分)下列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砭时弊,据理以陈,阐明了有关人才使用的重大问题。
B.作者认为不擅取才、不当用才是对国家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
C.作者驳斥了有才能的人就会自然表现出他们才能的错误观点。
D.作者运用比喻论证,说明需要给人才以显示才能的恰当位置。
10.(6分)本文题为“材论”,先写了导致“人材不得取用”的“三蔽”。请根据文意,回答作者是选择哪一“蔽”展开议论的?并简述论证思路。
【答案】6.C 7.C 8.D 9.A 10.作者是选择“以为天下实无材”展开议论的;
论证思路:
一是以马为喻,强调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劣马好马混杂在一起,其饮水吃草、嘶鸣啼咬并没有多少不同,而等让他们拉车跑路时,好马劣马就看出大不一样了,进而指出,如果不能精细地考察,慎重地任用,即使本有上古贤人皋陶、乐夔、后稷、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能自异于众”,何况是在他们之下的人呢?要之,要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是以箭为喻,阐明量才为用的道理。南越的长箭如果用之不当,那就和枯朽的棍子无多大区别,从而指出,即使得到了天下奇才,如果使用不得法,也同样等于得不到人才。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第一个“治”:处理好。句意: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把事情处理好。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认为;把……作为。句意: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句意:况且有才能的人。/那是没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的思念,又怎么会觉得遥远呢?
C.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却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关睢那一章诗,有欢乐,但不流于放荡。有悲哀,但不陷于伤损。
D.……的原因;所做的事。句意: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的方法的原因。/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焉:句末语气词。句意:这里有三个偏见。
③或:或者。句意: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人才使用的重大问题”概括不全,本文论述统治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由“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可知,作者主要批驳的是“以为天下实无材”;
论证思路:
一是以马为喻,强调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在马厩中,劣马好马混杂在一起,其饮水吃草、嘶鸣啼咬并没有多少不同,而等让他们拉车跑路时,好马劣马就看出大不一样了,好马“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而劣马“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及”。说到人也是如此,平常情况下难见高下,“惟其遇事而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人才与一般人的区别便可看得清清楚楚了。至此,作者适时地引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不能精细地考察,慎重地任用,即使本有上古贤人皋陶、乐夔、后稷、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能自异于众”,何况是在他们之下的人呢?那种认为人才如锥子在口袋,其尖端会自然显露的看法是片面的。要之,要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一点,古代的贤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考察人才,并尽才而用,当今“上之人”若能如此,便不会“諰諰然(忧心恐惧的样子)以为天下实无材”了。
二是以箭为喻,阐明量才为用的道理。作者说,南越的长箭,千步之外,可射杀犀牛,可谓“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但如果用之不当,比如用它来敲打东西,那就和枯朽的棍子无多大区别。至此,作者又适时地引出了一个结论:即使得到了天下奇才,如果使用不得法,也同样等于得不到人才,而古代的贤君懂得这个道理,量才而用,人尽其才,所以人才济济,各显其能。后世在位者,不懂量才为用,人才被埋没,反“坐曰天下果无材”,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动脑筋好好地思索,没有弄懂使用人才的道理。
参考译文:
①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
②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种偏见,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③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表现靠什么显得与一般人不同呢?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把事情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位高权重者如果不深入地考察、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拥有如皋、夔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让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在他们之下的呢?世上受到蒙蔽的人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有才华却不能被发现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却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东西,它们的区别很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一牵引缰绳,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到了。这样之后良驹和劣马才分辨出来。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他们。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能做的工作罢了。
④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的法宝。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如果这样,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⑤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的方法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④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1.(4分)请解释“有耻且格”的含义。
12.(6分)请概括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哪些“为政”思想。
【答案】11.格:纠正。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12.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统治者要起表率的作用。
选举正直的人去管理不正直的人,任人唯贤。
多闻多见,慎言慎行。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有耻且格”中“有耻”指人有知耻之心;“格”是“检点”的意思,这里有纠正的意思。
句意: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
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认为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可概括为“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由“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可知,孔子认为“政”的意思就是端正,统治者自己先做到端正,别人才能端正。可概括为“统治者要起表率的作用”。
由“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可知,孔子认为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可概括为“选举正直的人去管理不正直的人,任人唯贤”。
由“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可知,孔子认为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可概括为“多闻多见,慎言慎行”。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