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专用)01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江山如画,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赤壁怀古》)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险峰绝壁上枯木倚挂的奇绝风光。 【答案】 ①一时多少豪杰 ②念奴娇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 ⑤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 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豪杰”“娇”“盈”。 2. 按要求做答。(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包含着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 ①因此,解析媒介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解析消费社会 ②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 ③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 ④消费社会的到来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 ⑤而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征 A. ④②③⑤① B. ⑤②③①④ C. ②③④⑤① D. ①④⑤②③ (2)以上语段摘自《媒介文化十五讲》,某校图书馆想把这本好书推荐给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以下推荐语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 此书被收录于名校通识课程系列丛书 B. 此书力图引导读者认识复杂 文化现象 C. 阅读此书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 D. 诚意推荐给有志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们 【答案】(1)A (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文段阐述媒介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关系,空白处重点围绕消费社会作为社会条件对媒介文化的影响,阐释前文观点“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 故要先介绍消费社会的特点,所以④要在首位; ②“是怎样”③“又是怎样”紧承阐述社会图景的具体状况; ⑤呼应“社会图景”是对前三项内容 总结; ①为最后总结句,且文段最后内容是对其的阐释。 故排序为:④②③⑤①。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使用推介语的能力。 推荐语要达到推介的目的,要写明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而表达的思想精髓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功用。 C.表述过于绝对,“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夸大了功用,于生活实际不符。 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16分) (书信) 1930年10月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浏览完整试题(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 ,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3. 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 B. 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 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 D. 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4. 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断 B. 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 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 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5. 《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3分) A. 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 B. 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 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 D. 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6. 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4分) 7. 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4分) 【答案】3. D 4. B 5. C 6.示例:①鲁迅信中表达了编导及演员表演难以准确把握原著旨意的担忧;②提供书信促使与会者进一步研读原著,聚焦鲁迅的担忧研讨改编得失,结合观影体验有理有据地发表看法,使研讨更深入。 7.示例:①我赞同社员丁的看法,编导巧用解说词诠释了原著国民性批判这一命题;②阿Q其实代表了一个群体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贯穿了民族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③这段解说词帮助观众理解原著创作旨意,引发观众的深思和回味。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错,依据“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以及电影中增添的“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等情节,可知摘引部分的“阿Q被赵太爷打耳光”这一情节,没有体现“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