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4  2024-09-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收假检测语文试卷
2025年上学期语文学科收假检测题(高三年级)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兔年新春,某App上热搜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某副教授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某副教授指出,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色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其中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中揭秘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例如,“苍筤”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有过详述。盛唐最神秘的瑰宝——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的概念。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多达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这些颜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一项是(3分)(  )
A.京剧中的“唱白脸”“白脸奸雄”等,说明“白”这种颜色可以象征奸邪、阴险。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象征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黑色代表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将美人脸色与桃花色比较,相映成趣,成为千古绝唱。
4.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考教衔接)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鸿门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D.阙秦以利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小易大
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击沛公于坐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子路率尔而对曰 提刀而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向项王谢罪时,把自己说成项王的战友,把项王与自己产生隔阖的原因推到小人身上,拉近了与项王的距离,套出了自己一方的奸细姓名。
B.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而且用玉玦向其示意,让他早下决心除掉刘邦,但项王未曾留意,对其暗示没有回应,范增只得另寻他策。
C.范增出去召来项庄,让他进帐借舞剑之由刺杀刘邦,但在项庄舞剑时,项伯也起来舞剑,时时遮挡以护住刘邦,范增的计划因而失败。
D.张良告诉樊哙宴会上的实情后,樊哙就闯进营帐准备与刘邦同生共死,结果不仅没有出事,反而把项王数落了一顿,项王竟无言以对。
10.樊哙对项羽说的话与刘邦对项伯说的话基本相同,联系全文内容,谈谈这说明了什么。(4分)
(二)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秦晋殽之战》)
材料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劳师(A)以袭(B)远(C)非所闻也(D)师劳(E)力竭(F)远主(G)备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自作主张而出师。
D.蹇叔关心秦国命运,乙文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的一番劝阻哭谏,直言不讳地指出袭郑的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14.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理由有哪些?(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杏帘在望①
林黛玉(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②,在望有山庄。
菱荇③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一处景点“杏帘在望”所作的诗,元妃认为是宝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②“杏帘”句:从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化用而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招,说帘飘如招手。③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出句用典,传达出春风中红杏梢头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对句自然引出山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
B.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香,好像在预告丰收的年成。颈联描绘了这片理想的乐土远远望去幸福而安谧的景象。
C.尾联借景抒情,以“颂圣”结束全诗,流露出对没有饥荒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也体现了应制诗粉饰现实的一面。
D.全诗点面结合,笔法细腻,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农庄生活气象。
16.颔联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中间,且存在“ , ”的危机。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责问秦朝统治者为何剥削百姓极其残酷,自身却极度奢侈浪费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曾有社会学家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其实,①_____,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在乡土社会,解决百姓的各种矛盾和纷争,②_____,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③____,我们常说的“约定俗成”“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等正是传统乡土社会真实的写照。


展开余下试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 “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每个表现不超过5个字)。(6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他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他们都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 ① ;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 ② ,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 ③ ,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1) (2) (3)
21.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从而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汉书•元帝纪》)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土”在我们文化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并围绕“乡土本色”主题写一篇发言稿,用于学校“时代青年讲坛”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上学期语文学科收假检测题(高三年级)答案
1. 解析:选A。B.“中国色多达526种”属于缩小了范围,原文中的表达是“中国色”网站收录的颜色有526种,不一定只有这些。C.进入启蒙阶段的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其标志是“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D.“对部分色彩放弃”错误,文中表述为“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
2. 解析:选C。“对比论证”错,材料二写到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不是在进行对比论证,而是举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哲学内涵,“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更是张冠李戴,材料二是说“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3. 解析:选D。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春天桃花开时)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用的就是本义而非象征义。
4. 答案:①“甜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形容,颜色属于视觉,而“甜”是一种味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命名颜色,包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命名显得精妙;②“甜”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现出古人对颜色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
5. 答案:(示例一)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林黛玉生活习惯好静,这种红色过于热闹,不适合。②材料二说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性格张扬”,对于林黛玉来说,性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之完全不合。
(示例二)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正如贾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绿窗纱明显与潇湘馆的这片天地万物不配,林黛玉心思玲珑剔透,应该能想到贾母这是为她着想。②材料二说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林黛玉来说,寄居外祖母家本来就让敏感的她有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窗纱,会有新的心情;红色传递出来的喜庆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清冷。
6.C.例句:“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A.“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B.“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句意: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C.“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D.“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7. D A.介词,因为;介词,用。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用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B.介词,依靠;介词,趁着。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C.动词,到;助词,取消独立性,不译。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D.都是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句意: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提着刀站着。故选D。
8.B句意: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不内”是“欲止”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A;“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昆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