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1  2024-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机密★启用前
名校联盟 •2024年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
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对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


浏览完整试题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
(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因此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
B. 鲁迅选择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内容集中在以批判眼光审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
C. 鲁迅对于乡村世界有清醒认识,提出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命题。
D. 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体现了“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也寄托了作家的希望。
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对《祝福》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描写鲁镇人们准备年终大典,迎接福神,是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
B. 祥林嫂因为嫁过两次,希望“捐门槛”为自己“赎罪”,体现出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的特征。
C. 《边城》中渡船老人勤劳、善良、敦厚,拥有几乎全部的传统美德,虽然也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
D. “湘西世界”的自然景致、生活景观、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举止自然、率性粗鄙。
3. 下列不是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进行刻画的一项是( )
A.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B. “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C.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D.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4. 两篇材料都对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作了比较研究,请简要概括它们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目的。
5. 下面是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的节选片段,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他们的创作风格。
(甲)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荡大气中,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的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一切在成熟,在开始结束一个夏天阳光雨露所及长养生成的一切。一切光景具有一种节日的欢乐情调。
——沈从文《月下小景》
(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答案】1. D 2. D
3. D 4. 内容:材料一比较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目的(鲁迅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材料二比较两人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创作风格。
目的:材料一通过比较异中求同,论证鲁迅和沈从文的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材料二通过比较同中求异,阐述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5. 甲段文字偏重于浪漫主义,表现主观感受,充满抒情色彩。如“空气极其温柔”“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的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通过气味描写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或表现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
乙段文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阴暗、冷寂、肃杀的氛围,“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揭示当时乡村社会混沌死寂的现状。
【解析】
【整体分析】两则材料通过对比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揭示了两位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主题上的差异。鲁迅的作品以批判现实、启蒙大众为主,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封建意识的沉重,强调改造国民性。而沈从文则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湘西世界的自然美景和纯朴人性,寄托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两者虽表现方式不同,但都旨在探索民族的出路和希望,最终目标是使民族强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因此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可知,两人“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与“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无因果关系。
B.“内容集中在以批判眼光审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错误。原文是“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可见鲁迅作品包含两方面内容,选项表述有遗漏。


展开余下试题C.“……对于乡村世界有清醒认识,提出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命题”错误,曲解原意。由原文“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可知,原文是鲁迅关心“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现实,“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率性粗鄙”错误,原文“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没有高雅的举措”不是“率性粗鄙”。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刻画了祥林嫂极度悲哀麻木。
B.刻画了阿Q的奴性。
C.闰土对现实生活不满,内心的苦楚诉说不出,备受压迫后精神麻木,这些都是鲁迅要刻画的“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D.描写的人物禹是“中国管”,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内容:材料一比较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目的,“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鲁迅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材料二中“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比较两人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创作风格。
目的:材料一最后一段“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材料一通过比较异中求同,论证鲁迅和沈从文的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材料二第一段“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材料二通过比较同中求异,阐述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可知,甲段文字属于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偏重于表现主观感受,充满抒情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空气极其温柔”“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的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
②乙段文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阴暗、冷寂、肃杀的氛围;“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揭示当时乡村社会混沌死寂的现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漫卷
迟子建
文本一:
刘建国驾驶着“爱心护送”车从道里出发,去南岗的一家医院接翁子安时,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翁子安是一周前来哈尔滨入院的,他这病来得急,脱离危险也快。他提前办好相关手续,给刘建国打个电话,以老朋友的口吻说:“嗨,我又来了,明天接我出院吧,时间不变。”
刘建国第一次接到翁子安的电话,是三年前的阴历二月初二。也许是被医院门前泛着蓝光的路灯给映照的,翁子安给刘建国的第一印象,显得阴郁。他四十上下,背一个黑白色双肩包,中等个,瘦削,浓眉,发丝波痕似的微卷,轮廓分明,气质不俗。翁子安羚羊似的奔向车子,熟练地打开后厢门, 轻盈地跃上车,说:“往太阳岛开。”之后他放下双肩包,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取出一本书读起来。
车过松花江桥时,与江面上自由的风,大面积遭逢。翁子安放下书,聆听风声。待到风声骤然衰落。他知道江桥已过,吩咐刘建国:“往绥化开。”
刘建国那时感觉自己像是遭绑架了,任由驱遣。而他并不反感,翁子安与他的寻找对象年龄相仿,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陌生男性,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当然,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一路跟着他在寻人空间静悄悄地成长,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
他们到达绥化时,曙色微露。翁子安让他停车,说要打点肚子。他们进了一家早点铺,吃了猪头肉、豆腐脑和葱油饼,之后又一起进理发店剃头。饭钱翁子安率先结了,所以刘建国抢着结了两人的理发费。刘建国的头发白了多半,而翁子安微卷的头发是漆黑的。他们剪下来的发丝混合在一起, 先于他们而握了手。
他们再上路时,翁子安突然问:“过了七十岁,您就不能开这车了吧?”刘建国摸了摸自己的头,说:“我看上去很老了么?”
翁子安说:“别人讲您的故事,我知道您的大概年龄了。但您看着真不像,要是把头发染黑,多说五十岁吧。还有,您看上去酷帅酷帅的!”
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
翁子安点点头,说:“要是需要,我可以帮您改档案。您要是改年龄,是为了能开车去找孩子,这个高尚!”
就是这番话,让刘建国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他说虽然自己是翁子安的长辈了,但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请翁子安像别人一样,叫他刘师傅或是刘建国。
翁子安很快作出选择,以兄弟的口吻说:“遵命,刘建国。”
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翁子安的手很凉,刘建国也就多握了一刻,把他的手焐热。
他们再次上路,翁子安给出的目的地是北安。车最终到北安的一家汽修厂停下,翁子安跟刘建国结算路费,给了他双程费用,让汽修厂的师傅,搬出一台半新的摩托车,抬到“爱心护送”车上,说是空车回去浪费汽油,这台摩托车顶一个人的费用。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张写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 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进城后打电话问一下送货的具体位置。
刘建国回到哈尔滨后给接货人打电话,才知道他是翁子安新结识的病友,一个泥瓦匠,常年干装修贴瓷砖,累伤了腰。他可能无意中说自己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奔波在城市,所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


展开余下试题翁子安以后再来哈尔滨急救,无论出院还是回嫩江、富锦还是尚志,刘建国返城时,他总是让刘建国捎点东西,付双程车费,不让刘建国空跑回去。有时捎的是物——工艺品或土特产,有时捎的则是人——通常是搭顺风车去哈尔滨看病的。
这次刘建国接到翁子安,感觉清冷路灯下的他,就像一根冰冷的铅笔,更加的瘦削,也更加沉默。刘建国没问他是在哪儿发的病,只问他这次去哪儿。
翁子安说:“过阳明滩大桥,先到松北去。”刘建国点了点头。
翁子安上了车,依然是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刘建国发现翁子安在读书上是个杂食动物,有时读哲学书,有时读医学和植物学的书。刘建国忍不住问他,这次带的什么书?他淡淡回道:“桥梁建筑。”
刘建国心想,怪不得你要走阳明滩大桥呢。
文本二:
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如愿完成了。记得写完最后一行字时,是午后三点多。抬眼望向窗外,天色灰蒙蒙的。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十二月的哈尔滨,太阳落得很早。何况天阴着,落日是没得看了。公园不见行人,一派荒凉。候鸟迁徙了,但留鸟仍在,寻常的麻雀在光秃秃的树间飞起落下。它们小小个头,却不惧风吹雪打,该有着怎样强大的心脏啊。我沿着外滩公园猩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
这条由一家商业银行铺设的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最初铺设完工后,短短两三年时间,跑道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早以全新的面貌,更韧性的肌理,承载着人们的脚步。去冬雪大,跑道边缘处有被风刮过来的雪,像是给火焰般的跑道镶嵌的一道白流苏。
还记得去年十一月中旬,长篇写到四分之三时,我从大连参加完东北学术会议,乘坐高铁列车回哈尔滨。
透过车窗望着茫茫夜,第一次感觉黑暗是滚滚而来的。一个人的内心得多强大,才能抵抗这世上自然的黑暗和我不断见证的人性黑暗啊。列车经过一个小城时,不知什么人在放烟火,冲天而起的斑斓光束,把一个萧瑟的小城点亮了。但车速太快,烟火很快被甩在身后,前方依然是绵延的黑暗。这种从绽放就宣告结束的美好,摄人心魄。所以回到哈尔滨后,我给小说中的一个历经创痛的主人公,放了这样一场烟火。
(有删改)
【注】文本一为迟子建长篇新作《烟火漫卷》的节选,文本二是迟子建《烟火漫卷》后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建国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是因为他希望自己与他人像朋友一样交往,面对翁子安的理解,刘建国也给予了积极回馈。
B. 小说两次写到了“握手”,分别是发丝的“握手”和真正的握手,两次握手的过程也正是二人逐渐熟识、互相温暖的过程。
C. 翁子安每次都给刘建国双程车费,还时不时让刘建国捎物或人,以及给泥瓦匠送摩托车,可见翁子安是一个富裕大方的人。
D. “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刘建国半生的艰辛与执着。
7. 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的情节安排在时空上有一定的跨度,看似松散无序,实则紧扣“爱心护送”这一核心事件,语言质朴自然,形散而神不散。
B. 文本一中一直在寻人的刘建国和身患疾病的翁子安,两个人物的命运彼此交织又各自独立地向前发展,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张力。
C. 文本二中作者写了外滩公园万物凋零的荒凉场景,但留鸟麻雀仍在,看似无意的描述却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联想,耐人寻味。
D. 无论是小说中人物的不幸遭遇,还是后记中的环境描写,始终萦绕着一种悲伤的叙事氛围,全文始终弥漫一种低沉暗淡的气氛。
8. 文本二中作者写道:“我给小说中的一个历经创痛的主人公,放了这样一场烟火。”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创作《烟火漫卷》的意图。
9. 所谓叙事装置是指小说叙事在推动、发展过程中以之为基础和发生前提的物品、空间等中介物。比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虫”。为了写出城市烟火之漫卷,作者在文本一中是如何利用“爱心护送车”这一叙事装置进行叙事的?
【答案】6. C 7. D
8. 示例:①表达生命本身是无常的,悲伤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刘建国多年坚持寻找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却始终无果,翁子安尽管正当壮年却摆脱不掉病痛的折磨。②表达坚韧与顽强应是生命的底色。刘建国即使年近七十,仍然勇敢地面对生命的苦难。翁子安一次次入院出院,依旧热爱读书、顽强生活。③表达无论经历过 什么,都应该心存善念,有尊严地活着。翁子安尽管自身患病,但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刘建国也是坦诚地对待他人、对待生活,彰显了生命应有的尊严,像烟火一样绽放,摄人心魄。
9. 示例:①“爱心护送车”自然而巧妙地连接了诸多人物关系,翁子安就是因为使用刘建国的“爱护送车”而与之建立联系,小说的核心情节由此得以展开。
②“爱心护送车”跑车的过程展现了城市地理景观和世俗生活画卷,既写到了哈尔滨的阳明滩大桥、松花江桥,又呈现了社会生活面貌。
③“爱心护送车”有助于凸显小说的主旨,通过翁子安与刘建国在车上的交流,折射出生命的张力和人性的善良。
【解析】
【导语】迟子建的《烟火漫卷》通过刘建国和翁子安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坚韧。刘建国的“爱心护送车”不仅是物理上的交通工具,更是情感交流的纽带,连接了不同命运的人。文本一的叙事结构松散但有内在逻辑,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发展自然。文本二的后记则通过环境描写和作者的创作心路,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对人性光辉的赞美和对生命坚韧的敬意。整体氛围虽有悲伤,但更充满希望与温暖。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富裕大方”不恰当。翁子安这些举动主要体现了他急人所困的品质,“富裕”则于文无据。这些行为在一定 程度也是为表现翁子安对刘建国的尊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始终萦绕着一种悲伤的叙事氛围,全文始终弥漫一种低沉暗淡的气氛”错误,并非“始终弥漫”,比如文本一 中的翁子安对他人的帮助,后记中的“黑暗中的烟火”,两则文本虽有伤感,但并不低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
文中提到“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刘建国多年坚持寻找丢失的孩子却始终无果,坚持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无力感正是生命中悲伤的一部分;“翁子安是一周前来哈尔滨入院的”“刘建国第一次接到翁子安的电话,是三年前的阴历二月初二”,翁子安尽管正当壮年,但文中描述他多次入院出院,表明他摆脱不掉病痛的折磨。这也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病痛带来的痛苦。
尽管年近七十,刘建国仍然勇敢地面对生命的苦难,坚持寻找丢失的孩子,不放弃希望。这种坚韧的精神正是生命应有的底色;翁子安一次次入院出院,但“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他依然热爱读书,顽强地生活。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力量。
文中提到翁子安尽管自身患病,但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张写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所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一台摩托车,帮助泥瓦匠等。这种善行体现了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