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4  2024-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
湖南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美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有删改)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 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C. 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D. 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B. 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C. 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D. 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道法自然”的意味。
3. 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句子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
A.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C. 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 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4.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
5. 结合上面的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D
4. ①传统宅第:端庄明朗、秩序井然、理性无私密性。②园林:朴素自然、幽深自在、感性有私密性。
5. ①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宁、荣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②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③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材料一通过《红楼梦》中的府第和园林,揭示了家族权势和个人心性探索的空间对比。材料二从历史角度分析了建筑和园林的功能演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追求。材料三则从儒道两家的思想对比,阐述了中国房屋和园林的设计原则。这些材料共同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依据材料一“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看出睡觉时闭门,设门帘屏风等不是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B.“都会返求自然”错,依据材料二“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是“有人”,而非“都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
D.只是涉及到建造,没有体现出与自然 契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先看传统宅第:由材料一第(一)部分第二段“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可知,传统宅第端庄明朗、秩序井然;由材料一第(二)部分第二段“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可知,传统宅第“理性无私密性”。
再看园林:由材料一第(二)部分第一段“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和材料三中“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可知,园林朴素自然、幽深自在、感性有私密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首先是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因为传统房屋是不重视私密性的,“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而“潇湘馆”作为“园林”中的一部分,让林黛玉“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


展开余下试题②林黛玉同贾宝玉一样“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林黛玉也在“潇湘馆”中展开了个人心性的探索。
③“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潇湘馆”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红楼梦》中有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志达到水乳交融、浑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三儿
范子平
桃花、顺子姊弟俩背了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了。桃花娘锁了门,钥匙塞砖头下,急匆匆扛起锄头要上工,忽觉脊背发热,一愣怔,马上明白,是金三儿!她回过头来,果然见金三儿隔着矮矮的院墙,贼溜溜地看着她。她说,三儿,又看上了俺家啥东西?金三儿说,说那话!东西在你屋,我看得见吗?
桃花娘没心思跟他打卦聊嘴,想起是钥匙放得不对了。那时候的锁是老式狭长的黄铜锁,钥匙是一根细长铁板儿,头儿弯一点弯儿。一把锁就一把钥匙,为了自家人开锁方便,上地干活都不带钥匙,都是随意放屋门的近处,或门槛里边——那时屋门不开锁也能往里推一大祚深的地方,或鸡窝里,或窗户下的旧鞋里等。但这些地方,金三儿都能寻摸得到。
村里左不过三四百口人,人人都知道金三儿是偷儿。金三儿到地里干活偷地里,到村里游荡偷村里,各家各户偷了个遍。最恶劣的是去下蛋的老母鸡肚下摸鸡蛋——金三儿都懒得煮,随即磕开倒嘴里就生喝了。不过,小偷小摸不算喊,那个时代讲究家庭成分,金三儿往上推三代都贫农,两岁死了爹,娘又跟人跑了没踪影,他一个人过,冷锅冷灶的也可怜,大家伙儿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金三儿偷屋里东西最烦人。不过那时都穷,屋里也都没啥值钱东西,再说金三儿偷屋里也算有节制,都是趁没人,寻摸到屋门钥匙,开了门进去拿块饼,或弄个烤红薯等,别的他也不拿。为此金三儿挨过骂,挨过打,但坏习惯改不了。今年中秋节前,在贵州煤矿当工人的桃花姑父过来,带来两包月饼。一包四块,桃花娘要给桃花的姥姥送一包。剩下一包,家里四口人,夫妻俩加桃花和顺子,正好每人一块。桃花娘先是去了桃花姥姥家。剩余的一包桃花娘放馍篮里,高高地挂起来。
可还是遭了贼手——那贼百分之百是金三儿。其实那天下午,桃花娘也是见到金三儿隔了墙斜眼看她。她当时就一惊,但想这次钥匙放屋门上搁板里,金三儿个子低够不着,就放心扛着锄头往地里走了。到晚上全家吃月饼时,桃花娘傻眼了。包裹纸还有上边红盖头都好好的,可拆开里边,四块月饼每一块都被刀子切过,每块月饼去掉五分之一,篮子里还有些许月饼屑末。看来是就着篮子当场就进肚里了。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今天又被金三儿盯上,桃花娘心里烦躁。想钥匙放到哪里都能被金三儿寻到,这次不能着了他的道儿,桃花爹被队里派到外地挖渠做工,桃花和顺子放学晚,那干脆就把钥匙带身上吧,但从没在身边带过,搁大口袋里也沉沉的,不时得摸它一下恐怕丢失。
男的女的一众社员在西北麦田里点豆饼,大家嘻嘻哈哈的。桃花娘由于身上带了个一排长的铁钥匙,一弯腰就硌得慌,心里就不高兴,平日里的开朗活泼不见了,她只是不住气地暗暗骂金三儿。后半晌,一辆绿色的自行车疾驰而来,是邮局送信的,经常从村里村外过,大家都认得他。喜梅想给他来一句笑话。送信的却严肃地吆喝起来,咱这儿谁是桃花娘?人们都一愣。桃花娘赶紧说,就是俺,咋的啦?送信的说,我走出您村时,听到有人吆喝桃花家失火了,回头看村东头有冒烟,还有人追着我车子喊,让过来给你捎个信呢!
桃花娘啥也顾不上了,起来就往家跑,跑得丧魂失魄像逃兵一样。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自己家从不富足,那五间房是十几年口挪肚攒才盖起来的,一柱栋檩一根橡木一块砖瓦都是自家的血汗,再说,房子烧毁了,去哪里弄钱再搭窝呢?还有屋里的方桌柳椅,床第铺盖,要说都不值钱,可再去购置,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拿出这笔钱的!她又想,好好的咋就失火了呢?想起来了,昨晚洗的单子没有晾干,早晨把它折叠了放在竹熥笼上去通,熥笼放在煤火口,留的煤眼儿大了,大约火焰蹿上来了,把单子燃着了……
家里的方向还冒着黑烟,桃花娘一气儿跑进院子,腿都软了,一头栽倒在地上。有人把她拉起来,一院子人呢,都在看她。她抬起头看家里,屋门被端掉了,锁扣搭连着一扇门斜挂一边。喂牲口的大伯王增说,桃花娘呀,你要感谢人家金三儿呀,他跟我正在牲口棚里铡草,看到你家院子冒黑烟,连说不好了,去大街上喊“救火了——”,又抢先挑起水桶往你家跑。来了好多人,可都进不去门呀,金三儿窝下腰把你家门硬端掉一扇,大家都去泼水,还算及时,没过太大会儿就扑灭了火。桃花娘强撑着精神进屋看,遍地浊水横流,煤火上熥笼连单子早烧成灰了,灶火前木头窗户烧没了,墙壁也黑一大片,房顶也有烟熏的痕迹,要不是及时救下火,后果不堪设想,想着想着目光就不由自主地寻金三儿。
金三儿其实就在她身后,头发都烧没了,满脸黑乎乎的,额头带着伤;棉袄烧掉半拉,裸露的胳膊也带着伤。金三儿看桃花娘目光往他身上扫描,嘶哑着喉咙喊,桃花娘,天地良心,你家的锁我可没打开,事儿太急,真没找到钥匙呀!
桃花娘感慨万千,嘴里喃喃着:“金三儿呀,金三儿呀——”她喊道:“老少爷们儿,我谢谢咱了,再帮点忙,赶紧把咱金三儿送医院救治吧!”
(节选自《北京文学》2024年07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娘锁门后,她藏钥匙的地方,邻居金三儿“都能寻摸得到”,这处表述为下文桃花娘带钥匙去西北麦田里点豆饼做了铺垫。
B. 文章画线部分和鲁迅的《祝福》中“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润的”都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C. 桃花娘将剩下的那包月饼放在馍篮里挂了起来,但她依然心中忐忑,害怕被偷,结果晚上发现每个月饼还是被人偷吃了一部分。
D. 从金三儿看到桃花娘看他之时,“嘶哑着喉咙喊”的这一部分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为自己辩解的急切之情和做贼心虚。
7. 关于桃花娘听到家中失火之后往家跑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像逃兵一样”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娘当时的丧魂失魄与内心纠结。
B. 文段强调了房子对桃花娘一家的重要性,这样就更显出后文桃花娘对金三儿的感激之真切。
C. 本段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贴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增添故事的真实性。
D. 本段结尾部分运用了心理描写,交代了桃花娘家失火的原因,这样使情节更完整。
8. 文章中桃花娘对金三儿的态度为什么产生了巨大转变?
9. 有人认为“桃花娘的家中失火一事是行文过程中的巧妙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6. A 7. A
8. ①金三儿首先发现火灾,并带头救火,当门打不开时,金三儿端掉了一扇门,人们得以进屋救火,桃花娘因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而心存感激;
②金三儿在救火过程中被烧并受伤,桃花娘心生不忍与怜悯之情。
9. 示例:同意。
①故事情节方面,失火一事使文章出现了波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陡然之间发生了转变;
②人物形象方面,失火一事有助于塑造金三儿乐于助人、不惧危险以及桃花娘懂得感恩、善良仁慈的人物形象;
③中心主题方面,失火一事有助于表现村民们至真至淳、朴实厚道的人性美。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桃花娘与金三儿的互动,展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金三儿虽然是村里的小偷,但在关键时刻却挺身而出,救了桃花娘的家。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刻画了一个在贫困和孤独中挣扎的小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情冷暖。桃花娘对金三儿态度的转变,突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宽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错误。两处都是外貌描写,并未表现人物心理,而是客观表现了人物的处境: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了金三儿的受伤情况,表达对他舍身救火的赞美;《祝福》中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祥林嫂为丈夫守丧的境遇和此时还有些生命力的形象。
C.“她依然心中忐忑,害怕被偷”错误。原文表述为“但想这次钥匙放屋门上搁板里,金三儿个子低够不着,就放心扛着锄头往地里走了”,据此可知,桃花娘认为把钥匙藏得很严实,认为金三儿偷不到,不是心中忐忑。
D.“做贼心虚”错误。由“桃花娘,天地良心,你家的锁我可没打开,事儿太急,真没找到钥匙呀”可知,金三儿为救火而受伤,面对桃花娘的猜疑,他急切地想要澄清事实,而非“做贼心虚”。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运用比喻手法”“内心纠结”错误。由“桃花娘啥也顾不上了,起来就往家跑,跑得丧魂失魄像逃兵一样”可知此为类比手法,不是比喻;“内心纠结”应为“内心着急”。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的把握能力。
文章讲述了桃花娘与村里的小偷金三儿之间的故事。金三儿在村里以小偷小摸为生,桃花娘作为受害者之一,对其有着自然的防范和不满。然而,在文中发生的一次火灾事件中,金三儿的行为却彻底改变了桃花娘对他的看法。
①由原文倒数第三段可知,在火灾发生时,金三儿是第一个发现并采取行动的人。他立即意识到情况紧急,并带头喊出“救火了——”,同时迅速挑起水桶往桃花娘家跑。这种迅速反应和勇敢的行为,让桃花娘看到了金三儿不同的一面。当众人赶到桃花娘家时,发现门被锁着无法进入。此时,金三儿毫不犹豫地端掉了一扇门,使得大家能够顺利进入屋内救火。这一行为直接挽救了桃花娘家的房屋和财产,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种及时的帮助让桃花娘心生感激。
②由原文倒数第二段可知,在救火过程中,金三儿不仅“头发被烧没了,满脸黑乎乎的,额头还带着伤;棉袄烧掉半拉,裸露的胳膊也带着伤”。这些明显的伤痕让桃花娘看到了金三儿为了救火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于是桃花娘不禁心生不忍和怜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情节安排的分析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桃花娘的家中失火一事是行文过程中的巧妙之笔”这一观点,虽然是开放设问,但同意此观点是比较适宜的,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中心主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故事情节方面:桃花娘的家中失火一事,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转折作用。原本文章围绕金三儿偷窃桃花娘家月饼的情节展开,气氛较为紧张且充满矛盾。然而,失火一事的突然发生,打破了原有的叙事节奏,使故事情节出现了波折。这一转折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可读性,还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如金三儿英勇救火、桃花娘感激致谢等。
②人物形象方面:失火一事对金三儿和桃花娘的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金三儿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救火,展现了他乐于助人、不惧危险的一面,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而桃花娘在得知金三儿救火受伤后,感激致谢,并呼吁村民们帮助救治金三儿,则体现了她懂得感恩、善良仁慈的品质。
③中心主题方面:文章通过失火一事,展现了村民们在危难时刻团结互助、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金三儿虽然平时有偷窃行为,但在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救火救人;而桃花娘和其他村民们也表现出了对金三儿的宽容和关爱。这些情节共同构成了文章的中心主题——至真至淳、朴实厚道的人性美。
当然,对题干观点不同意也可,但需明确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①我。老师费财,亦无益也。”乃驾以待。子上欲涉,大孙伯曰:“不可。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乃退舍。阳子宣言曰:“楚师遁矣。”遂归。楚师亦归。太子商臣谓子上曰:“受晋赂而辟之,是之耻也,罪莫大焉。”王杀子上。
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嬴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沉渐刚克,高明柔克。’②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六年春,晋欲蒐③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④将中军,赵盾佐之。阳处父至自温,改蒐于董,易中军。阳子,赵衰⑤之属也,故党于赵氏,且谓赵盾能,曰:“使能,国之利也。”是以上之。赵盾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
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盾曰:“立公子雍。”狐射姑曰:“不如立公子乐。”赵盾曰:“杜祁⑥以君故,让偪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秦,为亚卿焉。秦大而近,足以为援,母义于爱。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狐射姑亦使召公子乐于陈。赵盾使杀诸郫。狐射姑怨阳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无援于晋也。九月,狐射姑使续鞫居杀阳处父。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纾:缓。文中指留出空间让对方渡河。②所引《商书》见《尚书•洪范》。沉渐:即沉潜,指柔和不外露。高明:性格高爽明朗。③蒐:检视兵马(阅兵)。④狐射姑:晋国大夫,字贾季。⑤赵衰;晋国大夫,赵盾的父亲,曾辅佐晋文公称霸。《说苑》载:“阳处父欲臣文公,因赵衰三日而达”。⑥杜祁:公子雍之母。与下文的偪姞、季隗皆嫁晋文公。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人A无信B半C涉而薄D我E悔败何及F不G如纡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军。与《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的“军”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 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