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7  2024-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长郡中学2024年高二暑假作业检测试卷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


浏览完整试题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
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
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
(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中国艺术更加重视虚的创造,欣赏者通过“虚”能在赏画、读诗、游园时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B. 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C. 当一首诗以极其简约的线条或意象传达出极其丰富的意蕴,给人以无穷的想象,那么我们可以说这首诗达到了空灵。
D. 中国艺术推崇“虚”,追求形简而义丰,每一意象、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美感张力,因而优于写实艺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
B. 中国园林中溪水、假山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我们走向一个虚空世界、灵动空间。
C. 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以看出在不同艺术形式下的“空灵”存在共通性。
D. 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B.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C.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晏几道《临江仙》)
D.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4. 结合两则材料,给“空灵”下一个定义。
5. 《红楼梦》中对于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道:“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座“怡红院”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 D 2. B
3. D 4. 空灵是以虚中有实、空中有灵,用简单的形式包蕴丰富的美感为特征,包括“空”(虚、无、静穆)和“灵”(有、灵气、生命)两个基本点,在中国诗、画、园林等中国艺术中共同追求的崇高境界和重要美学思想。
5. ①大观园中泻于石隙的“清流”创造出一个灵动的空间;
②大观园中“沁芳亭”,能收摄众景于一体,引领出一个虚空的世界;
③大观园中“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等景致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
【解析】
【整体分析】这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中国艺术中的“空灵”美学理念。材料一侧重于从中国画、诗歌和园林艺术的角度,阐述了“空灵”在虚实结合中的重要性,强调虚的创造和欣赏者的想象空间。材料二则从美学理论出发,分析了“空灵”境界的形成条件,强调简约与丰富内涵的辩证关系。两者结合,全面展示了“空灵”作为中国艺术独特美学追求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应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因而优于写实艺术”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可知,材料只对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的部分做了比较,并未得出整体上孰优孰劣的判断。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可替代”错误,材料一只讲到了假山、回廊、小桥等陈设的美学意义和亭“有着独有的地位”,而并不能推出这些是不可替代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空灵即在静穆的氛围、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和生命的灵气。
A.意为小草得到雨露的滋润,变得生机勃勃,花儿却遭到春寒侵袭难以绽放。诗歌虽为王维所作,但写于王维晚年,这两句言外之意为花儿尚且有如此遭遇,何况世态炎凉,不说也罢。诗歌表面劝慰友人,实际也表达了王维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有“金刚怒目”之意。因而此选项重在借花草抒情,与静穆的氛围、空灵的简约感、审美性不相符。
B.通过比喻和工笔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女性的妆容,与空灵对简约的要求不符。
C.以叙述性的语言表情达意,材料二中所指的空灵则侧重于用简约的意象构筑诗歌意境,因而不符合。
D.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符合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
要求给“空灵”下一个定义,下定义的基本模式一般为“被定义概念”=“种差”(特点) + “邻近属概念”。
首先找到临近属概念,由“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可得出“空灵”的属概念,即一种艺术境界、风格;
然后分别找出被定义概念“空灵”的特征,也就是“种差”。根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可得出,“空灵”的种差即特征之一是虚中有实,空中有灵,虚实结合。根据“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可得出,“空灵”的种差(特点)之二是用简单的形式包蕴丰富的美感。根据“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可以得出概念的特征之三:中国艺术所独有或共同追求的。
综上得出“空灵”的定义,除了答案的表达形式,也可以表述为:空灵是一种用简单的形式包蕴丰富的美感,中国艺术所独有的虚中有实空中有灵的艺术境界或风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可知,中国园林可借助“溪水”来创造虚空、灵动的世界,“怡红院”中设计了一道清流,“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创造出一个灵动的空间;
根据材料一原文“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 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可知,“亭”在创设虚空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怡红院中就有这样一座亭子,“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这座亭子就是“沁芳亭”,它能收摄众景于一体,引领出一个虚空的世界;
根据材料一原文“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可知,“回廊”创造的曲曲折折的环境,让人有走进另一种世界的感觉,怡红院中“两边飞楼插空 ,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飞楼插空”“石磴穿云”等景致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围
梁晓声
农村人家的土坯窗根儿下有道裂缝,裂缝里生存着一群蚁。不是那种肉色的极小的红蚁,是那种较大的,单独作战能力和自卫能力都很强的黑蚁。这是一群从大家族里分离出来的蚁,为数还不太多。它们在那道裂缝里大兴土木,打算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们建造幸福的有“社会”秩序的理想王国……
它们每天由那道裂缝出出入入,往内拖食物,往外除垃圾,勤劳,忙碌,习惯成自然。
“哥,你看,这儿有蚂蚁耶!”
“弟,让咱们来摆布摆布它们!”
有一天,那人家的两个孩子发现了那儿是蚁窝。他们正闲得无聊,于是开始“玩”它们。俩孩子蹲在窗根儿下,手中各捏一条帚枝,见有蚁从裂缝里出来,便用帚枝将其拨回去。
这是一次偶然“事件”。而且,仅仅是开始。
“拨”这个字,意味着动作幅度的小和力的轻微。“玩”蚂蚁不是斗牛,即使俩孩子,也很快就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自己是巨灵神似的优胜感。确实,蚂蚁们在他们的每一拨下,皆连翻筋斗,滚爬不迭,晕头转向。那轻微的一拨,对于它们意味着巨大的不可抗力。它们退回到裂缝里去,聚在裂缝内部的两侧,懵懂困惑地讨论刚刚发生过的情况。讨论了半天,也没讨论明白。于是一起去向一只老蚁请教。
老蚁听了它们的汇报,沉思良久,以权威的口吻说:“那是风啊!你们呀,真没见过什么世面,遭遇到了一场风就一个个大惊小怪、惶惶不安的。不怕下一代笑话吗?”
有一只中年蚁反驳道:“前辈,我觉得我们不像是遭遇到了风。我经历过几场风的。风是有呼啸之声的呀!你们听到风声了吗?……”
被问的青年蚁,全摇头说没听到什么风声,全说外边阳光明媚,天气非常好。
“前辈您请看……”
中年蚁指着裂缝,也就是它们的穴口——斯时一束阳光正从穴口射入进来……
“不是风?那么你有何见教呢?”
老蚁受到当众反驳,满脸不悦。
中年蚁张口结舌,一时无话可答。
老蚁在两个青年蚁的搀扶下走到穴口,探头穴外,打算亲自察看究竟……
这时,弟弟问哥哥:“咋一只都不往外爬了呢?”
哥哥说:“它们奇怪呗,肯定在开会呢。”
“可我还没跟它们玩够呢!”于是那弟弟双手按在地上,将头俯下去,将嘴凑近裂缝,鼓起腮帮,噗地向裂缝里猛吹了一口……
他的头自然挡住了阳光,那一瞬间蚁穴里一片黑暗。
中年蚁大叫:“危险!……”
但是已经晚了。
好一阵“狂风”扑灌蚁穴!蚁穴内顿时“飞沙走石”,“风”力肆卷。那一股“狂风”在穴内左冲右突,寻不到个出处,经久卷蹿不止。所有聚在穴口的蚁们,都被狂风刮落到穴底去了。那只老蚁,虽有那只中年蚁和青年蚁们舍生保护,还是摔得不轻……
那弟弟却仍双手按地俯头在那儿猛吹……
穴内蚁族,整群惊悸,拥挤于穴角,团缩无敢稍动者。当“狂风”终于过去,老蚁怒斥那中年蚁:“我说错了吗?还不是风吗?你才见过几场风?!倘论对这世界的经验,你差得远呢!”
众目怨视,怒视,嘲视。那一只中年蚁自感罪过和历世的浅薄,肃立聆训而已,从此明哲保身,唯唯诺诺,变成了一只不复有什么见解的沉默寡言的蚁。它是一只中年的工蚁。工蚁之间有互相交换食物的习惯。然而这习惯并不意味着友情,更不意味着亲情。那是蚁们的一种古老习惯。它们的唾液里含有能传播信息的化合物。正如人类之间经由亲吻会传染感冒一样。于是在那一天,许多别的中青年工蚁们,从它的唾液之中接获了这样一种“思想”暗示:免开尊口,少说为佳;人微言轻,说对了又如何,而说错了却有可能一辈子成为错误的典型……
于是那许多别的中青年工蚁们,在那一天里,对它们所亲历的洞内洞外的“狂风”,都变得讳莫如深、沉默寡言、明哲保身起来。
经验一旦被“事实”证明是经验,便往往上升为权威认识。而权威认识一旦形成“经验主义”,并受到普遍的尊崇,再要推翻则十分不易了。甚至怀疑它都是狂妄的。
那一天里,这一群蚁都不再出穴了,都自觉或半自觉地聚在老蚁身旁,听它讲种种关于“风”的知识。它一边接受着几名青年雌蚁的按摩,一边谆谆教导。它的教导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风”是某种神明打的喷嚏。那神明在它语言的描绘下,听来像一只无比巨大的蚂蚁。蚁的想象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神明和对于妖魔的想象,都难免接近着蚁。
第二天依然是一个明媚朗日。兄弟俩起得比蚂蚁们还早。阳光总是先从窗子照入人的房间,其后才从那道裂缝射入蚁穴。
弟弟一睁开眼就说:“哥,我今天还要弄蚂蚁玩。”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聚焦于在裂缝中生存能力很强的黑蚁,由此切入两个孩子玩蚂蚁的故事。


展开余下试题B. 被拨弄的蚂蚁讨论后不知原因,便去向老蚁请教的情节体现了老蚁因能力强而深受蚁群的信任。
C. 老蚁受到当众反驳,满脸不悦,是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很没面子。
D. 众蚁认定遭遇到的困境是“风”后,对中年蚁怨怒嘲视,可见怀疑权威者在蚁族社会是很难被接受的。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使用了“大兴土木”“沉思良久”“惶惶不安”等拟人词语描绘蚂蚁社会,生动形象。
B. 全文运用了蚂蚁视角来讲故事,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
C. 对于“狂风”的夸张描写,渲染了危险紧张的气氛,也为后文中年蚁的性情变化做了铺垫。
D. 故事以弟弟的一句话收尾,引发读者思考:若新的挑战来临,老蚁又会如何解释和应对。
8. 中年蚂蚁在整个故事中,心理状态经历了多次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
9.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突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反驳老蚁时的内心坚定;②面对老蚁满脸不悦时的紧张失措;③保护老蚁时的无私;④面对大家怨怒时的愧疚和自我悔罪。
9. 表层:蚂蚁们对由人类两兄弟带来的“狂风”等困境进行突围。深层:①蚂蚁们突破自己认知的局限,获取真知。②中年蚂蚁突破环境与自我内心的束缚,勇敢坚持。③青年蚂蚁突破对权威的迷信,无畏探索。
【解析】
【导语】梁晓声的《突围》通过蚂蚁社会的故事,揭示了权威与个体思考之间的冲突。文章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蚂蚁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权威对群体思想的控制。中年蚁的反驳和最终的沉默,反映了在权威面前个体声音的微弱和无力。标题“突围”寓意深刻,象征着个体在权威束缚下寻求真理和自由的艰难过程。文章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中类似现象的深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因能力强”错误。原文中,蚂蚁们去询问老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相信老蚁的经验,并且以之为权威。原文中并未突出体现老蚁能力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全文运用了蚂蚁视角来讲故事”错误。并非全文都是用蚂蚁的视角讲故事,绝大部分对于两个孩子的相关描写都是采用全知视角。比如“有一天,那人家的两个孩子发现了那儿是蚁窝。他们正闲得无聊,于是开始‘玩’它们。俩孩子蹲在窗根儿下,手中各捏一条帚枝,见有蚁从裂缝里出来,便用帚枝将其拨回去”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分析中年蚂蚁的心理状态变化,需要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来梳理。
①在向老蚁汇报时,它觉得老蚁说得不妥便进行反驳,从反驳的话中可以看出它的坚定。
②但是老蚁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满脸不悦时的反问,让中年蚂蚁“张口结舌,一时无话可答”,可以看出其内心很紧张。
③当弟弟向裂缝里吹气时,“中年蚁大叫:‘危险!……’”中年蚂蚁保护老蚁体现了它的勇敢、无畏。
④但是老蚁又怒斥中年蚁,大家也都怨恨它,它便自感罪过,变得唯唯诺诺、沉默寡言。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本文的标题为“突围”,和故事的内容也有呼应。“突围”意思是突破包围,打破当前困难。比喻打破某种约束的行为。
从表层看:俩孩子手中各捏一条帚枝,见有蚁从裂缝里出来,便用帚枝将其拨回去。那轻微的一拨,对于众蚁而言就是遭遇到的困境。指蚂蚁们对由人类两兄弟带来的“狂风”等困境进行突围。
从深层看:
蚂蚁们被轻微一拨,便聚集讨论原因,讨论不明白便去向老蚁请教,可见其能突破自己的认识局限,愿意主动探索获取真知。
面对“狂风”,蚁群该如何突围呢?中年蚂蚁向老蚁提出了反驳,却被众蚂蚁怨恨,陷入深深自责与愧疚之中。从中年蚂蚁的身上,应该看到的是它的“突围”,敢于突破现有的认知和内心的束缚,质疑权威,探索真知。
从青年蚂蚁角度看,青年蚂蚁应突破对权威的迷信,无畏探索,这不仅是蚂蚁的“突围”,也是我们该有的突围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帝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东方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帝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之,弗能禁;乃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郡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通行、饮食当连坐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①,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于是作《沉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②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是时,暴胜之为直指使者,所诛杀二千石以下尤多,威震州郡。至勃海,闻郡人隽不疑贤,请与相见。不疑入,胜之履起迎③。曰:“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深纳其戒;及还,表荐不疑,上召拜不疑为青州刺史。济南王贺亦为绣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盗多所纵舍以奉使不称免,叹曰:“吾闻活千人,子孙有封,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治奸以迫,则奸愈匿,而盗其尤者也。盗之初觉也,未有不骇而急窜者也。当其为盗之日,未有不豫谋一可匿之穴以伏者也。求之愈急,则匿益固,匿之者亦恐其连坐而固匿之。则虽秦政之威,不能获项伯于张良之家,况一有司而任数不可诘之隶卒乎?迨其渐久,而上之求之也舒,则盗不能久处橐闭之中,匿者亦倦而厌之,则有复归田里而无忌者,于是而获之易于圈豕。夫不才之有司,岂以盗之贼民病国为忧哉?畏以是为罪谪耳。高帝治盗,唯曰“盗者抵罪”,而责之不急。呜呼!上失其道而盗起,况凭一往之怒,立一切之法,以成乎不可弭之势哉!汉武有丧邦之道焉,此其一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①渠率:首领。②品:标准。③履起迎:趿拉着鞋子就(急忙)起身迎接。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济南王贺亦为绣衣御史A逐捕魏郡B群盗C多D所纵舍E以奉使F不称G免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与《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意思相同。
B. 胜,指完、尽,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思相同。
C. “当其为盗之日”的“之”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 责,指责求、责令,与《促织》中“令以责之里正”的“责”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群盗蜂起的局面,汉武帝先是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去督促镇压,后又派范昆、张德等人调兵围剿,但并未消除匪患。
B. 面对为祸不绝的盗贼,信奉以严法酷吏统治臣民的汉武帝制定了《沉命法》,但却没收到实效,盗贼反而越来越多。
C. 暴胜之经手处死了众多官吏,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