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节选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 “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 “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仍然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 “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从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由整体出发,然后从不同层面加以阐释,层次清晰。 B. 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是为了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 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D. 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虽详略不同但对文献的分析同样细致。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C.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 吾乡。(苏轼《定风波》)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 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忧患在安乐者之中,开始于安乐; ②得道之乐就是修德之忧。 5. 不认同。 ①乐感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智慧与精神,导向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而泛娱乐化是及时行乐,肤浅庸俗甚至消极。 ②乐感文化追求的是理性之乐,与忧患意识圆融一体;而泛娱乐化追求的是感官快乐,娱乐至上,缺乏忧患意识。 【解析】 【导语】材料一围绕“乐感文化”展开,先介绍概念提出者李泽厚对《论语》的解读,然后详细阐述了“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最后总结“乐感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材料二先介绍了“忧患意识”的形成,接着阐述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及其理性精神,最后探讨了忧患意识与理性快乐的关系,强调了修德之忧与得道之乐的统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错,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可知,是尊重人的个体生命价值,不仅是“他人”,也包括自己。 B.“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由材料一第三段“‘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可知,“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并不轻视个人奋斗。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从而完成‘人道’”错,由材料一第五段“‘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可知,“音乐和艺术的熏陶”是“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的条件,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完成人道”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为了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结合材料二标题“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以及第二段“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第三段“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等内容,可知应该是“为了论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而不是“为了论述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