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1  2024-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节选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 “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 “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仍然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 “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从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由整体出发,然后从不同层面加以阐释,层次清晰。
B. 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是为了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 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D. 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虽详略不同但对文献的分析同样细致。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C.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 吾乡。(苏轼《定风波》)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 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忧患在安乐者之中,开始于安乐;
②得道之乐就是修德之忧。
5. 不认同。
①乐感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智慧与精神,导向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而泛娱乐化是及时行乐,肤浅庸俗甚至消极。
②乐感文化追求的是理性之乐,与忧患意识圆融一体;而泛娱乐化追求的是感官快乐,娱乐至上,缺乏忧患意识。
【解析】
【导语】材料一围绕“乐感文化”展开,先介绍概念提出者李泽厚对《论语》的解读,然后详细阐述了“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最后总结“乐感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材料二先介绍了“忧患意识”的形成,接着阐述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及其理性精神,最后探讨了忧患意识与理性快乐的关系,强调了修德之忧与得道之乐的统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错,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可知,是尊重人的个体生命价值,不仅是“他人”,也包括自己。
B.“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由材料一第三段“‘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可知,“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并不轻视个人奋斗。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从而完成‘人道’”错,由材料一第五段“‘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可知,“音乐和艺术的熏陶”是“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的条件,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完成人道”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为了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结合材料二标题“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以及第二段“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第三段“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等内容,可知应该是“为了论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而不是“为了论述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
A.不适合,体现的是幽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材料一无关。
B.适合,体现慎终的生命关怀。
C.适合,体现乐观精神。
D.适合,既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2段“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可知:忧患在安乐者之中,开始于安乐。
结合材料二第3段“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可知:得道之乐就是修德之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4段“‘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第5段“‘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等内容,可知乐感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智慧与精神,导向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
结合题干内容“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可知:泛娱乐化是及时行乐,肤浅庸俗甚至消极。
②由材料二第2段“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第3段“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可知:乐感文化追求的是理性之乐,与忧患意识圆融一体;
结合题干内容“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可知:泛娱乐化追求的是感官快乐,娱乐至上,缺乏忧患意识。
综上,不应认同这种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自己的船
高世华
几月来秋儿居然少笑容了!因为他一心一意想水手们抱他到大城里去看戏,买果子,现在可办不到了!北洋兵打人,他是不怕的;他听水手们说过,他的爸爸,就像北洋兵,他想着:“北洋兵也是人——像爸爸那样的人——打人也不过像爸爸一样么?爸爸的打是挨过的,我哭,他还会给我果子呢!”
几个背着杀人利器的北洋大汉,拿着一张封条,来找船主。船主在尾舱听见北洋兵的吼声,不觉望着他的妻子发怔。
他本来不愿出去,但是又不敢不出去。前次出去迟了一步,吃了几个耳光,还打烂几块船板,幸得是来的只有一位兵。他受过一次教训,所以这次急忙出去。
“你船上载有货吗?”一个兵说。
“不多,有几百桶桐油。”他很谦和地说。
“全抛下河里去,咱们今晚就开船!”另一位恶狠狠地说。
他听说把桐油抛下河去,不觉失惊地说道:“老总,这么大的船,要是莫有底载,船身是晃的,我且不能张风。开船的时间,请改在早晨的好;夜里行船,我们不敢,沿江的石滩太多。”
“放屁,我们长官的命令,不要载有货的船,有了货不轻不快;什么夜里不敢开船,我们在宜昌,不是开夜船吗?”一个大汉用枪作势地向他说。
“老总,宜昌一带,水性不同,你们不懂水性,船碰坏了,大家性命要紧。”船主很恳切地说。
话还没有说完,拳足早到了。铁筒的枪身,也尝了船主的血味。一般水手,全跑来向老总们跪着求情,答应抛油下水,又答应开夜船,他们方才停了打人的工作。
秋儿和妈妈在尾舱躲着,妈妈眼泪像珠儿不断地落,又不敢出声,秋儿不知道什么,只听得前舱的一些复杂的声音,可是他那天真的心灵里,还不懂人类的残忍,万猜不出是爸爸无辜地挨打。瞧着妈妈在隐泣,眼泪不自觉流了出来。
不多时候,两个水手把他的爸爸扶进来了。鲜红的血,热腾腾地从颤动的肉里流出,使秋儿活泼泼的心,收缩得不能再收缩了,忙把莹莹的眼睛闭着,倒入妈妈的怀中,他妈妈的泪珠儿,一点点滴入他的发里。
他们本想商量一个好方法,可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相守了一个钟头,还依然呆坐着,仿佛什么事体,不管也过得的。后来水手小余跑进来说:“他们报告长官去了,只留了一个在船上。秋儿要走,这就是时候了,要不然,三四个钟头以后就难走了。”
“我们驾船的人,上了岸,到哪里去呢,怎么能够生活呢?况且她是一个妇人,还带一个小孩!”
“没有法,只得上岸去!”小余一面说,一面催她收拾东西。她的心碎了。她向她的丈夫哽咽地说道:“我走了,谁看护你呢?你的伤须得医治哟!”他正低着头在看自己胸前动脉的跳跃,他想这一次打差,到宜昌一个钱没有,船也卖不起价;并且兵士是不顾惜人家的东西的,常常喝醉了,拔刀起舞,毫不关心地乱砍,船坏了更卖不出。并且许多水手伙夫,还得供给口粮,又能向谁祈怜呢?何况宜昌多兵,哪里有人有能力来救我们呢?况且北洋大汉残忍极了,万一他途中遇着匪,或是他们有不高兴的时候,遭不遭惨杀,也说不定……
他的神经失常了,他妻子同他说的话,全然未听着,只眼睁睁地望着秋儿。见着她上了划子,小余再来抱秋儿,他才流下泪来,忽然怪声叫道:“到哪里去?岸上吃什么?……”他若断若续说道:“也好,秋儿还可卖几个钱……”他发狂似的大叫,紧紧地抱着秋儿咬了一口:“秋儿,你另外去找一个有饭吃的爸爸,你长大了去当匪,当匪才可以免兵祸……”他昏迷了,倒在船舱。秋儿被咬一口,本来在哭,忽然看见他的爸爸倒了,反吓得不敢哭。
他的妻子,想再上大船,被水手们挡着,急把秋儿抱过划子,便向对岸开去。差不多快到扬子江的中心,还隐约听得着秋儿母亲的哭声,与流水相和得不分明。
黄昏时候,北洋兵的长官来了,上船便嚷,总说不好,嚷骂不绝,直到天黑尽了,他们吃饭,方住了声。船主涌起气愤,不久想到他的妻子同秋儿,不知道上岸去又怎样办。想到自己的危险——不能生还——又觉伤心。
月儿上升了,兵士们的晚餐毕了,军官们开始谩骂正在休息的水手们,说他们懒惰,要是明天拉着夫,有了替代的,把这些懒人都拿来枪毙。以绝对服从自诩的兵士们,就打起来了!烧火的阿二,几乎被推下水去。
月儿升高了,满江照得如雪似的,水的吼声,渐渐大了,远望一段石梁,亘在前面。小余回头向后叫道:“小心些啊!石滩来了。”阿二带着伤躺在大舱里赌气地说道:“关你什么事,怕什么?又不是你一个人!”
船主听见阿二的话,把愁苦的心房惊动了!想到宜昌还有十几日,两岸遍地是匪,要受多少危险呢?就算不遇匪,在这些残忍的兵士势力之下,也难得活命,并且旧有的伤痕,也没有地方医治,就幸而得活命,到了宜昌,他们不给钱,也得饿死;与其流死异乡,不若与他们同归于尽!他这样一想,不觉伤口的痛苦,也减了几分,喊道:“阿二的话不错,我们唱个歌罢!”水手们说:“你唱,我们和!”
昨夜一家团圆哟,
今儿后,生死哪得知,
到宜昌,莫饭吃,
烂船板,卖不出,
何况两岸老二①多,
这些柳叶②恶又恶,
不若就地齐下灰③,兄弟们,


展开余下试题拿棹板,搬桨脚,齐向死里去求活……
船主的歌,水手的和声,惊破了空间的沉寂。恶狠狠的兵士们,听不懂他们的隐话,还耀武扬威地摩着枪,彼此谈笑;他们只见水手们用力地划,船行得如飞似的,非常快活,一会儿便到了石梁,砰的一声,一只大船,变作了几块碎板;水中隐约浮着一些黑的东西。明明的月儿,不知苦恼地,依然照着。
(有删改)
【注】①老二:指土匪。②柳叶:指兵士。③灰:这里指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开篇写到船主听闻北洋士兵来封船发出吼声,不觉望着妻子发怔的神态,是他内心惊诧和恐惧的表现。
B. 秋儿妈妈躲在船舱听到自己丈夫被毒打后,不敢出声,只能隐泣,可见当时社会的动荡,民众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C. 在船主被打之后,夫妻相守了一个钟头,依然呆坐着,“仿佛什么事体,不管也过得的”,说明他们心中已经释怀。
D. 船主精神失常,咬了秋儿,并叮嘱他“你长大了去当匪,当匪才可以免兵祸”,既流露出不舍,也体现了痛苦与无奈。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善用对比,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形象比较,也有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的对比。
B. 文本中的景物描写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既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小说细节刻画生动,比如秋儿看到鲜血直流的父亲,忙把眼睛闭着,倒入妈妈怀中。
D. 故事结尾,船主带领水手们唱起带有隐话的船歌调子,为小说增添了浪漫气息。
8. 小说中几次写到秋儿的心理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卷序》中评价这部作品说:“还要在绝处求生。”请从故事背景、人物心理、主题表达三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如何理解“绝处求生”?
【答案】6. C 7. D
8. ①增强情感共鸣:通过描写秋儿的心理变化,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恐惧、无助和悲伤,从而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共鸣。②突出主题:秋儿的心理感受反映了小说想要传达的主题——战争和暴力对无辜平民,尤其是儿童的影响。通过秋儿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孩子如何被卷入成人世界的残酷现实,这增强了小说对战争和暴力后果的批判力度。③推动情节发展:秋儿的心理变化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
9. ①故事背景:在这个故事中,北洋兵的暴行和压迫是主要的社会背景。他们强行命令船主抛下船上的货物,要求船只空载航行,甚至对船主进行殴打。这种极端的压迫和暴力行为使得船主及其家人、水手们处于绝望的境地。②人物心理:船主在经历了北洋兵的殴打和船只被破坏后,心理上经历了从恐惧到愤怒的转变。他最初试图通过谦和的态度来避免冲突,但当看到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他的心理发生了转变。他的妻子和儿子被迫离开,使他感到极度绝望和无助,最终他选择与北洋兵同归于尽的方式来表达对不公的反抗和对家人的保护。③主题表达:船主和水手们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迫和生存危机时,选择了最激烈的抵抗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既是对北洋兵残暴行为的抗议,也是在绝望中寻找生存尊严的方式。这种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展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对自由的渴望。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小说通过描写船主一家在北洋兵压迫下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动荡社会中小人物的无奈与抗争。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船主一家在绝望中的挣扎与求生欲望。秋儿的天真与不解、母亲的隐忍与泪水、船主的无奈与愤怒,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说明他们心中已经释怀”错,由“他们本想商量一个好方法,可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相守了一个钟头,还依然呆坐着,仿佛什么事体,不管也过得的”可知,这个时候他们内心非常痛苦,但无可奈何,并不是“已经释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为小说增添了浪漫气息”错,故事结尾船主带领水手们唱起带有隐话的船歌调子,表现了船主与北洋兵同归于尽的决心,没有增添浪漫气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
①“秋儿不知道什么,只听得前舱的一些复杂的声音,可是他那天真的心灵里,还不懂人类的残忍,万猜不出是爸爸无辜地挨打。瞧着妈妈在隐泣,眼泪不自觉流了出来”,当秋儿看到父亲被打时,他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小孩面对暴力时的恐惧、无助和悲伤,增强情感共鸣;
②“几月来秋儿居然少笑容了”“鲜红的血,热腾腾地从颤动的肉里流出,使秋儿活泼泼的心,收缩得不能再收缩了,忙把莹莹的眼睛闭着,倒入妈妈的怀中”,战争使秋儿少了笑容,战争使秋儿活泼的心收缩得不能再收缩,通过秋儿的心理变化,反映了小说主题,即战争和暴力对无辜平民,尤其是儿童的影响;
③“秋儿被咬一口,本来在哭,忽然看见他的爸爸倒了,反吓得不敢哭”,巨大的恐惧使秋儿不敢哭,这种恐惧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们家庭的绝望处境,这也是促使母亲做出了逃离的准备,秋儿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①由“‘全抛下河里去,咱们今晚就开船!’另一位恶狠狠地说”“话还没有说完,拳足早到了。铁筒的枪身,也尝了船主的血味。一般水手,全跑来向老总们跪着求情,答应抛油下水,又答应开夜船,他们方才停了打人的工作”“兵士们的晚餐毕了,军官们开始谩骂正在休息的水手们,说他们懒惰,要是明天拉着夫,有了替代的,把这些懒人都拿来枪毙。以绝对服从自诩的兵士们,就打起来了!烧火的阿二,几乎被推下水去”可知,北洋兵的暴行和压迫是主要的社会背景,这种极端的压迫和暴力行为使得船主及其家人、水手们处于绝望的境地。
②由“他很谦和地说”“船主很恳切地说”可知,此时船主是试图通过谦和的态度来避免冲突,可换来的是一顿毒打;由“他正低着头在看自己胸前动脉的跳跃,他想这一次打差,到宜昌一个钱没有,船也卖不起价;并且兵士是不顾惜人家的东西的,常常喝醉了,拔刀起舞,毫不关心地乱砍,船坏了更卖不出……”可知,船主预想到自己面临的是绝境,由“忽然怪声叫道:‘到哪里去?岸上吃什么?……’”可知,他想到他的妻儿也将会无法生存,正是一家人都要身处绝处,使他感到极度绝望和无助,最终他选择与北洋兵同归于尽的方式来表达对不公的反抗和对家人的保护。
③由“船主听见阿二的话,把愁苦的心房惊动了!想到宜昌还有十几日,两岸遍地是匪,要受多少危险呢?就算不遇匪,在这些残忍的兵士势力之下,也难得活命,并且旧有的伤痕,也没有地方医治,就幸而得活命,到了宜昌,他们不给钱,也得饿死;与其流死异乡,不若与他们同归于尽”可知,船主和水手们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迫和生存危机时,选择了最激烈的抵抗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是在绝望中寻找生存尊严的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
骞得间亡,乡月氏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