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8  2024-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入学考试
语文
本试卷总分值: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浏览完整试题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
B. 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
C. 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 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否合适地使用细节,是衡量作品品格朝着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发生变化的标准。
B. 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
C.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 “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这些“哭泣”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 在《本巴》中,刘亮程把草木在风中“摇晃”的细节写成受到赞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数十万字描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充溢其间的细节包括情绪、想象和无意识碎片等。
D.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结合下边的图画,对小说《祝福》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进行简要分析。

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有关“风雪”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B 4. (1)雪花满天飞舞的细节描写营造寒冷的环境、渲染凄冷的氛围。(2)热闹的祝福场景细节与祥林嫂此时的悲惨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3)手中的竹竿、篮中的破碗等细节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遭遇。(4)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品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 ①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③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④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细节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强调细节对提升作品品格、刻画人物形象、影响作品结构和艺术境界的作用,指出优秀作家需具备艺术敏感度、生活熟悉度和表达准确度。材料二则从细节的密度和频次角度分析细节在小说中的功能,提出细节应服务于情节和人物塑造,避免“细节肥大症”。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细节描写在小说艺术中的关键作用和作家应具备的素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错误,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将细节存在的最终意义归结为“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不恰当。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不能反向推出“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错误。原文中相关艺术效果的论述是针对《百年孤独》中的个例而言的,不能理解为普遍规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错误。“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不是“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的充分条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基本观点是“小说创作中合理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功的关键”。
B.仅呈现了单一细节,谈不上“密度和频次”,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揭示了细节的作用“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根据图画和《祝福》的内容,我们确定四处细节描写。
(1)关于雪花的天气描写。“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梅花大的雪花,阴暗的天色、烟霭等营造了寒冷的环境、渲染凄冷的氛围。


展开余下试题(2)“祝福”场景描写。“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热闹的祝福场景细节与祥林嫂此时的悲惨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关于竹竿、破碗等细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下段开了裂的竹竿、篮中的破碗等细节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遭遇。
(4)眼神 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麻木的脸上只有眼珠的转动还能让人看出一些“活”气,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品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可知,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
由“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可知,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
由“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可知,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由“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可知,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他就什么都做不成。就拿我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这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小陈一家人,我即使不被敌人打死也早就被河水淹死了,哪里还能有今天?所以,每到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
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
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噎噎的钟声,紧接着南面的村庄也响起来了,一村连着一村,一刹那,河西沿岸的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
枪声越来越近了。
西边的敌人已迁回到了果树林的边沿,伏在一条离我们不远的沙丘后面向我们射击,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溅起了壕沟沿上的泥土,打断了蓬蒿的枝叶。
我们沉着地不还一枪,等待着敌人更靠前一些。可是,敌人很狡猾,他们始终不肯离开那条沙丘。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着一块红布,喊道:
“别打枪,别打枪。”我认得说这话的就是刚才侥幸逃回去的那个匪徒。
“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
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
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老大娘被绑着双手,满脸血迹,披头散发地站在沙丘上,河里的大风,把她的散发高高地扬起,把她吹得摇摇晃晃,但她用力地挺直了身子,仰着头,向着我们这边张望。小佳没有绑,但被折磨得面色苍白。他一只手拄着木棍子,一只手扶着妈妈,也向着我这面张望。当中有一个又黑又胖的匪徒,露着大肚子,紧挨着老大娘身边,站了起来。这时候那个挥红布的匪徒喊道:
“小陈,好好地听着,五爷要和你说话。”
“小陈,”那黑胖子的声音像只公鸭子,指着老大娘和小佳说,“小陈,你看见了没有?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好吧,给你讲清楚了,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我一听这话,气得头上直冒火星。我看看小陈,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枪口在蓬蒿间闪闪地跳动,怎么也瞄不准,我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地说:
“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
他叹了一口气,眼里涌出了两汪泪水,狠狠地用手背擦了擦,重又端起枪来正在这时,老大娘说话了:
“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
“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
“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小陈的眼泪刷刷地淌下来了。
“娘!”他颤动着声音叫了一声。
“哎,好孩子!好孩子,你看得见我和你兄弟吗?”
“看见……”小陈再也说不下去了。
“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不要听老五这老狗的话,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
那个挥红布的匪徒,没有来得及缩回去,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流下来。我端起了枪,然而,沙丘上已经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匪徒们都缩在沙丘的后面,连小佳也被他们拉下去了。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
“别打枪!别打枪!”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一个紧挨一个地尾随在小佳的身后,用小佳的身体挡着自己,飞快地向着堤下冲来。被匪徒们推着的小佳越来越近了,他的胸腔迎着我们的枪口。
沙丘后面的敌人又探出头来了,他们准备着冲锋。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的静寂,双方的枪都不响了,听得见小佳的急促的呼吸声,听得见隐在小佳身后的匪徒们的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听得见河里的波浪的呼啸声……突然,在这紧张的寂静中,响起了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给娘报仇!快打呀!哥,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开枪吧!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匪徒们被这意外的变动惊呆了,都木然地立在小佳的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弹柄的导火管在吱吱地喷着白烟……


展开余下试题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
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陈一家人的支持,让“我”被人们当成了英雄,但“我”深知没有群众的支持,即便是英雄,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B. 小陈脸色由“雪一样的苍白”变得“火红”,是小陈内心活动的外射,既有对母亲和兄弟的担忧,更有着对敌人的痛恨。
C. 老大娘既想让小陈站起来,又不让孩子站起来,这看似前后矛盾的话语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挂念和担忧的心情。
D. 弟弟前后两次“打呀!打呀!”的坚决话语,表现了弟弟的勇敢无畏,也进一步突出了小陈一家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环境描写为情节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氛围,四处响起的“火急的钟声”渲染了紧张的情势氛围,预示着一场战斗的到来。
B. 这篇小说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口语化明显,整体上具有朴素之美,同时洋溢着炽热的情感,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 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通过和缓的场面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了小陈及其一家人崇高的群众英雄形象。
D. 小说故事读起来惊心动魄,使人久久不能平静、难于忘怀,一是因为小陈一家人的形象让人感动,二是因为群众对革命的支持。
8. “我”在塑造小陈这一形象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同为革命战争题材,也都塑造了“群众形象”,但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在人物的刻画上却很不相同,请加以赏析。
【答案】6. A 7. C
8. 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小陈的表情、动作、语言等都是“我”亲见亲听,让小陈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战斗中“我”一直劝说小陈“不要放枪”“别打枪”等等,更加突出了小陈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其形象更光辉伟大。
9. ①本文把人物放在革命的紧要关头、生死关头和矛盾冲突去表现。本文老大娘和小佳一出场就已处于被捕状态,是为一家人的生存劝导儿子投降,还是为革命牺牲,老大娘和小佳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展现了无畏的、临死不屈的精神面貌;②《百合花》则从小处着眼,通过典型的细微末节的精心描写来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品前后三处写了新被子的花色以及新媳妇对被子的态度,不仅使被子花色的象征意义得以强化,也展示了新媳妇性格的发展过程,使形象更为丰满,让人回味无穷。③本文善于正面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惊险的处境中塑造人物形象。敌人把老大娘和小佳绑起来,推到沙丘上;小陈开枪打死了几个匪徒;老大娘被敌人在背后放了一枪;弟弟夺下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等等的场面描写,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生动、崇高起来。④《百合花》则淡化战争场面,通过别人的简略转述来告诉读者。如“下来的伤员,只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从人们对战争的反应、态度和行为等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和尊敬,突出人性美、心灵美。
【解析】
【导语】《黎明的河边》通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斗争,展现了普通群众在革命中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小说以小陈一家人为代表,刻画了他们在面对敌人威胁时的坚定与牺牲精神,突显了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通过生动的对话、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紧张的情节发展,成功塑造了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革命群众的深切敬意和对敌人的强烈愤恨。小说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小陈一家人的支持,让‘我’被人们当成了英雄”错误。根据原文“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知,是“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让“我”被人们当成了英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能力。
C.“通过和缓的场面表现人物性格”错误。文中通过紧张的战斗场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首先,文章使用第一人称“我”,“我”亲历了小说中的一切情节,是故事的讲述者,也亲自见证了老大娘、小佳等牺牲的过程,当敌人用“老大娘和小佳”威胁小陈时,小陈当时的情态、动作、语言等都是“我”亲眼所见,“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枪口在蓬蒿间闪闪地跳动,怎么也瞄不准”,通过“我”的亲眼所见,使得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②其次,面对敌人拿亲人威胁,小陈“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我”极力劝阻,“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面对敌人的威胁、面对亲人的磨难,“我”害怕伤害无辜群众,而最终却“小陈的冲锋枪响了”,这更加突出了小陈牺牲家人的大无畏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上:①原文“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老大娘被绑着双手,满脸血迹”可见小说一开场让将老大娘和小佳处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将其放在了危险的境地,被俘且被推到了两军对垒的前面,成为了活人靶子,以此来威胁小陈及其家人,让他们重新选择。“‘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 打!不要听老五这老狗的话,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从老大娘和小佳的语言描写中,我们知道他们选择了牺牲自我,保全战斗的胜利,展现了革命群众大无畏的、临死不屈的精神面貌。
②《百合花》则从小处着眼,通过典型的细微末节的精心描写来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对新被子的描写,“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以及群众形象“新媳妇”对被子的态度:先是不借给小通讯员,然后借给“我”再到亲手铺在了牺牲的通讯员的身体等情节。从中可以看出“百合花”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都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战士与战士之间的感情如百合花一样,总之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使其象征意义得到强化。 新媳妇的态度的转变其实是她性格发展的外现,从而使形象更为丰满,让人回味无穷。
其次,从情节上看,①本文善于正面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惊险的处境中塑造人物形象。原文中“老大娘被绑着双手,满脸血迹,披头散发地站在沙丘上”“那个挥红布的匪徒,没有来得及缩回去,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可知,敌人把老大娘和小佳绑起来,推到沙丘上;小陈开枪打死了几个匪徒;老大娘被敌人在背后放了一枪;弟弟夺下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等等紧张激烈的场面描写,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生动、崇高起来。
②《百合花》虽有战争,但并没有当作主战场来进行描写刻画,而是主要通过人们的转述来揭示,如“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击第一道鹿砦 ,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宜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