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 B. 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 C. 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 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否合适地使用细节,是衡量作品品格朝着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发生变化的标准。 B. 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 C.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 “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这些“哭泣”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 在《本巴》中,刘亮程把草木在风中“摇晃”的细节写成受到赞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数十万字描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充溢其间的细节包括情绪、想象和无意识碎片等。 D.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结合下边的图画,对小说《祝福》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进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