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就大多数的文物建筑而论,也都不仅是单座的建筑物,而往往是若干座合组而成的整体,为极可宝贵的艺术创造,故宫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其他如坛庙、园苑、府第,无一不是整组的文物建筑,有它全体上的价值。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楼,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曲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各型各式的所谓洋式楼房,所谓摩天高楼,模仿到家或不到家的欧美系统的建筑物,庞杂凌乱地大量渗到我们的许多城市中来,长久地劈头拦腰破坏了我们的建筑情调,渐渐地麻痹了我们对于环境的敏感,使我们习惯于不调和的体形或习惯于看着自己优美的建筑物被摒弃到委曲求全的夹缝中,而感到无可奈何。今后我们的建设,必须强调同环境配合,发展新的来保护旧的,这样才能保存优良伟大的基础,使北京城永远保持着美丽、健康和年轻。 (摘编自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 材料二: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 中国古人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的所在。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 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在中国古代,帝王又被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就有了“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 《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考工记》中理想形态为蓝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自此中轴线建筑群便伴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不断扩展,并始终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布局和形态。北京中轴线“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以中为尊、居北面南、东西均衡的城市形态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神圣意义的礼仪制度物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是“敬天法祖”传统在空间形态上的表达,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实物例证。 (摘编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北京城中的建筑有很多个别的艺术杰作,但能完整表现北京在都市计划方面智慧与气魄的是对各种建筑物的全盘处理。 B. 北京的城市布局既遵循或承袭了过去的一般的制度,也结合自身的特殊条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从而取得了高度成功。 C. 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和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形成于16世纪中叶,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全城围绕内城核心故宫部署。 D. “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来源于古人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形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认识到北京城部署骨干的卓越、北京建筑的整个体系的独特价值,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B. 洋式楼房、摩天高楼、欧美系统建筑物等庞杂凌乱地渗入我国城市的现状,从反面证明城市建设要同环境配合。 C.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用“文法”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一中北京中轴线也是一种建筑“文法”。 D. 不同的文化类型有不同的秩序观,人们在建造聚落、城市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秩序观,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发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北京城市建造的“计划性”的一项是( ) A. (元大都的道路)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析津志》) B. 正统元年十月辛卯,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明英宗实录》) C. 京师市各时日:朝前市者,大明门之左右,日日市,古居贾是也。灯市者,东华门外,岁灯节十日市,古赐餔是也。(《帝京景物略》) D. 冀州之中三面距河处是为平阳、蒲阪,乃尧、舜建都之地,其所分东北之境是为幽州。(《皇明南北两都总叙》)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四段的说明顺序。 5. 2024年7月27日,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符合以下评选标准,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1)独特、珍贵或历史悠久的; (2)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 【答案】1. C 2. D 3. A 4. 按照空间顺序,先从天安门向北依次介绍中轴线建筑群,再介绍中轴线东西两侧及城四周建筑。 5. ①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由此产生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自1267年起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便不断发展。②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典型例证,是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物化的城市空间形态,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北京城的建筑和城市布局的独特性与历史价值。材料一由梁思成撰写,详细描述了北京城的整体规划、建筑布局及其艺术成就,强调了城市建设的计划性和整体性。材料二则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解释了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及其象征意义,展示了中国古代秩序观对城市布局的深远影响。两篇文章共同突显了北京作为中华文明杰出代表的独特地位和文化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形成于16世纪中叶”说法错误。原文“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是逐步发展而来,它在16世纪中叶完成了现在的特殊形状”,可见是凸字形平面形成于16世纪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