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3  2024-10-0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2025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所谓“文言文”,就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文字产生于口语之后,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口语,而后才有书面语。最初的书面语,也就是加工过的口语文字。实际上,文言文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加工而成的。秦朝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的区别并不大,此为“言文一致”。
从文言文基本定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的两千年里,文言文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加入了一些新词汇而已。但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南迁。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大大改变了汉语的口语。唐宋以来,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口语越来越通俗化,与文言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
(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上古音是指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是指隋唐宋时期的汉语发音;近代音是指元明时期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语言与中原汉语融合,使得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感觉,就像今天外国人说汉语一样。古汉语语音的三个历史分期,被两个时间段所连接,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的时代,即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
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多种南方方言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因为他们的祖先原是中原汉人,后向南迁徙,就把中原的古汉语发音带到了南方,至今还残存一些。而现今的普通话来自北方方言,历经上千年的民族融合,发音和古代汉语相去甚远。比如,古汉语发音中有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中已经没有了,但是在粤语里依然还有。最厉害的是闽南语,里面居然还保留着一些上古音,简直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这也解释了闽南语为什么那么难学。
有的人会感到疑惑:古代又没有录音机,你是怎么知道古汉语发音的?其实用不着录音机,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却有一套类似拼音的文字注音体系,叫“反切法”。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一般都会选择两个常用字来反切,前面的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取其韵母和声调。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为“房生切”,取“房”字拼音的声母f,取“生”字拼音的韵母eng和声调,反切出来就是fēng了。当然,鉴于汉语发音的变化,现在看有些反切法注音会“失效”,这也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王磊《古代人的衣食住行》)
材料二:


浏览完整试题西周时期,关于道路的命名已颇为讲究,根据宽窄不同分别称之为道、路。两辆马车可同时通行为道,“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三辆马车可同时通行为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至于小路,径、途、蹊虽均有此意,但彼此之间尚有差异。径,通常指山间狭窄仅能容纳一辆独轮车通行的小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到蔺相如派使者“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正是利用了小径便捷隐蔽的特点,快速且安全地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使命。类似的,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途相较于径而言稍宽,但仍只够一辆马车通行,相关的描述有《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蹊,特指因人长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小路,可谓“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说。
《说文》:“街,四通道也。”古时,城里前后左右畅通无阻的主要干道以“街”冠之。街的两旁通常遍布商户,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宋汴梁城的御街、临安城的天街、明清北京城的正阳门大街等。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就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街景。与街的繁华相反,巷多指蜿蜒曲折、狭窄幽深的小巷,在《说文》中巷被定义为“里中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斜阳余晖下草木交织的小巷图景。
进一步从方向上细究,道路又有不同称呼。田间南北向的小路唤作阡;东西向的小路称为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皆为此意。说完田间,再回看城市,道路的命名亦蕴含着方位智慧。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乃纬,《淮南子•地形训》中便有“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的论述。
中文词汇之精微,无论是勾勒自然风光的写意笔触,还是对人物称谓的严谨界定,都彰显了其在表达上的无限可能,也难怪古时的考生们笔下的文章短小精悍却意涵丰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中文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每一个心灵都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共鸣、收获启迪。用心传承这份来自先人的馈赠,让中文在世界舞台上继续闪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当属我辈义不容辞之事。
(摘编自宋奕璇《文言文考试指南:中文到底有多精确?》)
1. 下列选项能体现材料一中反切法注音“失效”的一项是( )
A. 部,博故切 B. 霜,师庄切 C. 鸡,古奚切 D. 条,田聊切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D.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并序》)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书面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口语产生的时间则更早;二者虽然在秦朝之后的变化情况不完全一致,但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更加通俗化。
B. 我们用现代汉语朗读古诗词时会发现有些地方不押韵,读《诗经》时这一现象可能比读唐宋诗词时更普遍,只要换最接近古汉语发音的闽南语就能避免。
C. 对古代不同特点的道路,如果按其宽窄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街、巷、路、道、途、径、蹊;如果按照方向划分,一类是阡、经,另一类是陌、纬。
D. 中文用词的“讲究”体现在对人文景观的命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称谓的界定等多个方面,因此默写时出现的错别字可能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4. 按照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省略号部分可能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要阐释理由。
5. 小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新生,看到课表上的“古代汉语”后对授课内容产生了好奇。请根据材料,帮助小慧推测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
【答案】1. C 2. D
3. D 4. ①看法:为何古人的书面语(文言文)没有和口语一起变化(或:文言文与口语是如何逐步分离的)。②理由:材料一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文言文的定义和历史起源,并提到文言文与口语在秦朝以前保持较为一致的状态(即“言文一致”)。随后,文章指出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和变化是连贯的,省略号部分应当是关于这一趋势的进一步阐述。
5. ①古汉语语音的知识,包括古汉语发音的历史分期,发音变化的原因以及古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发音的差异等。②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例如中文词汇的精确性、丰富性,以及通过具体例子来体现古代汉语词汇的表意特点等。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详实的论证与多样的例证,探讨了文言文和古汉语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阐述了汉语发音的历史变迁和文言文书写的精确性。材料一侧重于汉语发音的演变以及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借助反切法讲解古汉语发音辨识方法;材料二则详细解释了古代道路命名的精细与考证。文章旨在强调汉语言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精确性,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文化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的反切法注音“失效”是由于汉语发音的变化。
C.“鸡”用反切法,取“古”的“g”和“奚”的“ī”,切出来的读音是“gī”,与现代汉语的读音“jī”明显不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内容,可以用作论据的应是“道路”“途径”“阡陌”“经纬”这类双音节词语,构成词语的两个语素的本义既属于同类事物,又有一定的区别。
D.“亲”指父系亲属,“戚”指母系亲属,二者都指亲属,但又有所区别。最适合做材料二的论据。
其余像“妻子”“非常”“夫人”非同类事物,不适合做材料二论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但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更加通俗化”错,材料一原文只说“唐宋以来……口语越来越通俗化”,并未说书面语和口语在秦朝之后都是往通俗化方向发展。
B.“只要换最接近古汉语发音的闽南语就能避免”错,材料一原文是“最厉害的是闽南语,里面居然还保留着一些上古音”,闽南语只是保留了一些上古音,但古代汉语发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而中国古代诗词并不全是使用上古音写作,所以这样做并不能彻底解决不押韵的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C.“如果按其宽窄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街、巷、路、道、途径、蹊”错,材料二原文是“三辆马车可同时通行为路”“巷多指蜿蜒曲折,狭窄幽深的小巷”,无法对“路”与“巷”的宽窄作量化的比较。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理由:材料一第一段先介绍了何为“文言文”,然后说“最初的书面语,也就是加工过的口语文字。实际上,文言文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加工而成的”,这是在说历史起源;接着说明“秦朝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的区别并不大,此为‘言文一致’”;
第二段先说文言文在近两千时间里变化不大,但口语却一直在变,而且说明了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然后指出“唐宋以来,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口语越来越通俗化,与文言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指出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
看法:接着推测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口语和书面语差距越来越大,这一趋势和变化是连贯的,省略号部分应当是关于这一趋势的进一步阐述,由此我们推测省略号部分应该接着分析:为何古人的书面语(文言文)没有和口语一起变化(或:文言文与口语是如何逐步分离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二”部分“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语言与中原汉语融合,使得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今的普通话来自北方方言,历经上千年的民族融合,发音和古代汉语相去甚远。比如,古汉语发音中有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中已经没有了,但是在粤语里依然还有”等可知,包括古汉语语音的知识,包括古汉语发音的历史分期,发音变化的原因以及古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发音的差异等。
②根据材料二“中文词汇之精微,无论是勾勒自然风光的写意笔触,还是对人物称谓的严谨界定,都彰显了其在表达上的无限可能,也难怪古时的考生们笔下的文章短小精悍却意涵丰富”可知,可以讲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比如“两辆马车可同时通行为道”“三辆马车可同时通行为路”“径,通常指山间狭窄仅能容纳一辆独轮车通行的小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到蔺相如派使者‘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正是利用了小径便捷隐蔽的特点,快速且安全地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使命……”,可以通过举例讲中文词汇的精确性、丰富性,通过具体例子来体现古代汉语词汇的表意特点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野之境(节选)①
[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了科鲁什克峡谷的入口。
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飞瀑石墙。天空一片漆黑,直入大海,在地平线边缘某处,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
步入峡谷的时候,我有种强烈的感觉,仿佛跨过了一道门。
我回忆起祖父给我讲过的一段经历:他在瑞士长大,曾经有一次进入了群山深处神秘的苏桑福峡谷。要想进入峡谷,需要先爬上一块位于瀑布上方的石台。那石台的尽头看似在半空便消失了,实则通往另一块更宽的石台,继而通向山谷。
他说,这条秘密通道是进入奇境的大门,而境中遍地是丰美茂盛的紫菀和雪绒花。
在科鲁什克湖汇入斯卡瓦伊格湖之处,淡水与海水相遇,就在两股水流的交汇点上方,我们找到了一间小屋。
……
旅行结束的那天清晨,天空是一片纯净无瑕的蓝。
离开之前,我们在科鲁什克湖里最后游了一次泳。湖水还保持着夜晚的凉意,平静如石,呈现出泥炭般的颜色,也给我的皮肤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光泽,仿佛古老的钱币。
湖对面大约一百码远处,有一个小岛。其实,那只是一座微微隆起的黑色裸岩,被曾流经此处的冰川打磨得平整柔滑,小岛最高处仅仅高出水面不到一英尺。它状如鲸背,让我不禁想起故乡的山毛榉林与之相似的轮廓。
我游了过去,爬上小岛,浑身湿漉漉地站在那里。脚下的岩石很粗糙,带着阳光的暖意。我仰面躺下,双手枕在脑后,望向天空。
三四分钟后,一阵强烈的眩晕席卷了我,我仿佛倒挂过来,正在向上空“坠落”。
天空中一片空旷,既没有关于时空的提示,也没有关于深度的标尺。湖水轻轻拍打着岩身,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声音。我躺在那里,除了自己的眼眶,看不到其他任何人类的痕迹。
我感到一种可以追溯到冰河时代的寂静。
在科鲁什克谷地里,我开始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想象时间,或者至少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体验时间。时间不再以小时和分钟衡量,而是以光影与质地呈现。
虽然仅仅过去了几天,我却发现自己已经很难想象科鲁什克峡谷之外的生活——那个遍布着商店、大学、汽车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我难以想象那种忙碌和急迫,甚至难以想象我的家人、家乡和花园,此时,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上,应该已有果子坠满枝头了。
科鲁什克盆地拥有许多种不同的时间,并非所有时间都是缓慢的。我也见识过那里的迅疾:飞行的乌鸦猛然俯冲,河水绕石而转瞬分流,豆娘如飞镖般掠过,摇蚊在一天之内出生、飞舞、死亡。
然而,真正令我震撼的仍是冰川形成的伟大过程——那些冰毫无目的地向着大海行进,缓缓走下时间的斜坡。
在科鲁什克盆地中,即便只是短暂驻足,也能令人意识到人类的知觉何其狭隘,而人类对于世界的设想又何其短视。
在这样的地方,惯常的时间单位——百年、一生、十年、年、日、心跳,变得几乎无法辨识。同时,你的一举一动,一欲一念——一次抬手或划水、一丝怒气、一个转念——却变得电光石火般迅捷。战争、文明、时代,这些人类世界的紧要大事显得遥不可及。
科鲁什克谷地的时间令人无法理解,它太迅速,也太缓慢,它对人类的时间体系毫不关心。
科鲁什克谷地维持着荒野的时间。
在这样古老的峡谷里,你不得不放弃习以为常的计时方式,放弃那些用以维护正常生活的标记和尺度。
时间不再记于钟表或日记,而是由矿石和空气赋形。人类的物件显得脆弱不堪、无足轻重,你会想要暂时弃之不用——把日记摆在峡谷的入口,把手表转向手臂内侧。
以后总有机会重新启用这些计时方法的,你如此安慰自己。
飞鸟从我头顶空旷的天空掠过。一开始,它们看起来只是一些黑点,渐渐地,我的双眼能够辨认出它们的种类。海鸥于低空盘旋,翼尖舒展;它们之上,三只乌鸦大声鸣叫;最高处,是一只鸟,展翅飞翔。
突然间,天空变得层次分明,不再深不可测。科鲁什克本身也改变了意义:这片对我来说如此陌生的土地,一直是这些鸟儿的家园,它们在此歌唱,觅食,游戏。
我游回岸边。湖口附近,水深只有八九英尺,我便下潜到湖底,抓住一块黑色的鳍状巨岩,让身体和双脚垂直上浮,随着水流轻轻摇摆,如同一株水草。氧气渐渐耗尽,于是我又松开手,浮上水面,回到了明亮的空气中。
我们沿着一条林间古径离开科鲁什克,这条小径沿溪而上,越过最低的山口,到达谷地南端。
在距离山口约一百英尺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石堆地标,在那里,我发现了一片小小的石滩。流水冲刷之下,石滩洁白光亮,仿佛变成了塑造它们的冰川一般。
我拾起一块石头放入石堆之中,又拾起一块,放进嘴里,借以止渴。石头在口中翻动,碰撞着我的牙齿,均匀地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


展开余下试题石堆标志着奇境的出口。我在石堆旁停下脚步,环顾四周。
向东北望去,是如今光秃秃一片的斯利格亨山谷,弯曲的河道里散落的断壁残垣早已被杂草和青苔覆满。向西望去,可以看见红峰峰尖傲然耸立,投下锐利而浓重的阴影。山峰之下,则是波光粼粼的科鲁什克湖,湖身微斜,光洁如镜。
我们起程下行,进入斯利格亨山谷,身后的整片天地,目送我们离开。
(有删改)
【注】①《荒野之境》为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二部。本文选自“峡谷”一章,记录了作者与老友共同探寻位于斯凯岛西南岸的科鲁什克峡谷的旅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上空‘坠落’”既写出人在眩晕状态下的真实体验,也引出下文对天空的描写,同时暗示作者接下来会有一些日常经验之外的发现。
B. “一种可以追溯到冰河时代的寂静”并非绝对的无声,而是指一种未受到人类活动打扰的自然状态,比如那些飞鸟在此处的各种活动。
C. 作者虽然只在科鲁什克峡谷中停留短暂的几天,但已经习惯这里时间的缓慢状态,他不想再继续过峡谷之外那种忙碌和急迫的生活。
D. 节选部分与姚鼐的《登泰山记》表现出的亲历性、抒情性和哲理性都使文本呈现出游记文学的特点,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游历的同时也能获得共鸣和启示。
7. 对开头刚到科鲁什克峡谷入口时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和其他人在黄昏时分来到峡谷的入口,可是“天空一片漆黑”,这应该与一场暴风雨正在地平线边缘某处酝酿有关。
B. 在步入峡谷时,作者回忆起祖父曾经进入苏桑福峡谷的神奇经历,相似的体验让他产生了跨过一道门的感觉。
C. 由视线的移动过程可知,作者的祖父当年是从高处向低处进入峡谷,这也符合苏桑福峡谷在“群山深处”的特点。
D. “进入奇境的大门”与后文“奇境的出口”相互照应,表明这两处中间的文字是作者造访祖父口中奇境的详细过程。
8. 作者在科鲁什克峡谷中的经历让他对时间产生了怎样的独特体验?请简要概括。
9. 文中三次提到的“冰川”是否为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时间不再以常规的小时和分钟来衡量,而是通过光影与质地来呈现。在这里,人类惯常的时间单位难以辨识。②科鲁什克峡谷的时间对人类的时间体系毫不关心,维持着属于荒野的独特时间。这里的时间既有迅疾的一面,如乌鸦俯冲,河水分流等,也有冰川形成那样缓慢的伟大过程。
9. 不是。①第一次是指过去塑造了小岛形态的冰川:第二次是将其作为一种时间的象征,用来表达冰川缓慢而坚定的运动与时间的流逝之间的相似性;第三次是由石滩联想到冰川曾经的活动。②综上,文中三次提到“冰川”,是通过其影响和痕迹来体现冰川在过去的作用,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并非实景。
【解析】
【导语】这篇选自《荒野之境》的节选部分,通过优美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科鲁什克峡谷的独特自然风貌和静谧氛围。作者通过自身的旅行体验,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时间与永恒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并借助祖父的故事和自身的感悟,表达了对现代忙碌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悠远时间的敬仰。同时,文中对细节的刻画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纯粹与力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习惯这里时间的缓慢状态”错,原文是“并非所有时间都是缓慢的”;“他不想再继续过峡谷之外那种忙碌和急迫的生活”错,原文是“我难以想象那种忙碌和急迫”,“难以想象”不等于“不想再继续过”。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刚到科鲁什克峡谷人口时的部分”指文本前六段。
B.“相似的体验让他产生了跨过一道门的感觉”错,根据原文“步入峡谷的时候,我有种强烈的感觉……我回忆起祖父给我讲过的一段经历”可知,“回忆起祖父曾经进入苏桑福峡谷的神奇经历”并不是导致作者“产生了跨过一道门的感觉”的原因。
C.“作者的祖父当年是从高处向低处进入峡谷”错,根据原文“需要先爬上……”“看似在半空便消失了……”可知,通向山谷的石台应当是从低处向高处。
D.“作者造访祖父口中奇境”错,文中两处“奇境”指的并非同一对象,第一处“奇境”指作者的祖父到过的苏桑福峡谷,第二处“奇境”指作者本次到访的科鲁什克峡谷。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相关内容 能力。
①原文“时间不再以小时和分钟衡量,而是以光影与质地呈现”,时间不再以常规的小时和分钟来衡量,而是通过光影与质地来呈现;原文“在这样的地方,惯常的时间单位——百年、一生、十年、年、日、心跳,变得几乎无法辨识”,在这里,人类惯常的时间单位难以辨识。
②原文“科鲁什克谷地的时间令人无法理解,它太迅速,也太缓慢,它对人类的时间体系毫不关心。科鲁什克谷地维持着荒野的时间”,科鲁什克峡谷的时间对人类的时间体系毫不关心,维持着属于荒野的独特时间;原文“科鲁什克盆地拥有许多种不同的时间,并非所有时间都是缓慢的。我也见识过那里的迅疾:飞行的乌鸦猛然俯冲,河水绕石而转瞬分流,豆娘如飞镖般掠过,摇蚊在一天之内出生、飞舞、死亡。然而,真正令我震撼的仍是冰川形成的伟大过程——那些冰毫无目的地向着大海行进,缓缓走下时间的斜坡”,这里的时间既有迅疾的一面,如乌鸦俯冲,河水分流,豆娘掠过,摇蚊的一生等,也有冰川形成那样缓慢的伟大过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
题干的问题是“文中三次提到的‘冰川’是否为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我们需要找到这三处提到“冰川”的句子分析其含义。
第一处,“我”发现了一座小岛,“那只是一座微微隆起的黑色裸岩,被曾流经此处的冰川打磨得平整柔滑”,这里的“冰川”是曾经塑造了小岛的形态的冰川;
第二处,“真正令我震撼的仍是冰川形成的伟大过程——那些冰毫无目的地向着大海行进,缓缓走下时间的斜坡”,此前“我”通过“乌鸦猛然俯冲,河水绕石而转瞬分流,豆娘如飞镖般掠过,摇蚊在一天之内出生、飞舞、死亡”发现了科鲁什克盆地的时间“迅疾”的一面,而此句则把冰川作为一种时间的象征,用来表达冰川缓慢而坚定的运动与时间的流逝之间的相似性;
第三处,“在那里,我发现了一片小小的石滩。流水冲刷之下,石滩洁白光亮,仿佛变成了塑造它们的冰川一般”,这是由石滩联想到冰川曾经的活动。
可见,这三处“冰川”都不是实景,它们或是塑造了某种形状,或是展现某种特征,总之,文中是通过其影响和痕迹来体现冰川在过去的作用,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
由此可以回答,“不是”实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曰:“轻重有数乎?”管子对曰:“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管子对曰:“昔者桀①之时,女乐三万人,端譟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②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③得粟百钟于桀之国。夫桀之国者,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河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